曹禺和曹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可以看看/view /view/1674.htm

传记笔记

曹禺(1910-1996),湖北潜江人。清宣彤,2000年8月21日(1965438+200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我在清华读书的时候外号叫“小宝贝”。“曹禺”是他在1926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万姓繁体字中的字首“曹”谐音“曹”)。曹禺是“文明戏剧的观众,热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戏剧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生:《论曹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作者的生活

曹禺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出生在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剧中担任主角。65438年至0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涉猎广泛,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以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戏剧。

1933大学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一部四幕剧《雷雨》,次年出版,迅速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和1937年,曹禺分别发表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曹禺在抗战时期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曹禺的剧作主要有《亮剑》和《王昭君》。

《雷雨》在一天之内(从早到晚)、两个场景(周嘉和陆家),集中展现了周嘉和陆家三十年来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展现了作品严谨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剧中反复写蝉鸣蛙噪,雷雨前后天气闷热。其用意不仅在于渲染酷暑中的“炎热”气氛,更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和性格。

更难能可贵的是该剧的语言:首先,《雷雨》是用高度个性化的语言写成的——从它的台词中,观众(读者)可以听到(看到)每个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抒情味道——其语言来自人物内心,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中周冲关于四凤理想未来的台词)是无枝的抒情诗。《雷雨》以其生动细腻的语言,充分展示了戏剧这一说话艺术的魅力。它以各种各样的面貌出现在上千个舞台上,被不同的人用深情演绎和诠释,把中国的戏剧推向了历史上最轰动的高峰。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学生组织抗日宣传队开展抗日宣传,曹禺担任宣传队长。65438年6月+10月65438+今年2月的一个凌晨,他和宣传队的同学坐火车去保定宣传。在火车上,他们遇到了一个身材魁梧的人,名叫赵,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他对学生的抗日行动赞不绝口,说:日本占领我国东北三省,就像在我国身上割一块肉。妈妈很疼,很难过。谁割我妈的肉,谁就跟他打!曹禺发自内心地钦佩这位工人大哥的爱国精神。他想起了自己正在构思的话剧《雷雨》,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逐渐在脑海中清晰起来。

曹禺带领清华大学抗日宣传队在保定育德中学进行抗日宣传,演出了《月亮升起》等剧目。这部描写东北松花江上的人掩护抗日武装成员渡江的话剧,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育德中学附近有一家铁厂。曹宇在工厂和工人们讨论。曹禺在车上遇到的那个工人和那个姓赵的工人朴实的形象和生动的语言,汇成了《雷雨》里的鲁大海。多少个日日夜夜,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西文阅览室里,在清华校园的河边,曹禺对《雷雨》的创作着了迷。几经揣摩,潜心写作半年,曹禺终于完成了《雷雨》的原创。该剧以1925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那是1933年8月,曹宇即将从清华大学毕业,被聘为保定育德中学教师。

在育德中学期间,他终于完善了剧本。育德中学是由联盟成员陈幼云于1907+017年6月在直隶内公庙原公立高等小学基础上创办的完全中学。6月1917增加法国勤工俭学等预科班,6月1931增加高级通识课程。学校要求理科老师用英语授课,让学生毕业时达到大学前的水平。这样看来,英语课是相当重要的。曹禺被聘为育德中学的英语教师,给学生讲授林语堂的《启蒙英语读本》、《英语名著》、《英语随笔》等课程。在育德中学任教前,他把《雷雨》的剧本寄给了《文学季刊》。一部《雷雨》让他苦苦构思了近五年,苦心写作了半年,改了五稿。写完后,他把剧本交给了南开中学的同学金毅。金易和巴金* * *都是负责《文学季刊》组稿的,郑振铎主编。金易很老实。他认为曹禺是他的好朋友,所以他没有胆量向主编推荐《雷雨》的剧本。手稿一直放在他书桌的抽屉里。这期间,曹禺一直致力于育德中学的教学工作,但一直没有放下自己心爱的戏剧创作。于是,半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深造。直到离开育德中学,他的《雷雨》依然沉入大海。

1934年7月的一天,金易和巴金谈到《文学季刊》的投稿工作。巴金说:要关注文坛新人,建功立业更广。金为了把曹禺的《雷雨》送给巴金。当晚巴金读完,深受感动。他把剧本推荐给主编郑振铎,发表在《文学季刊》第三期。不久后,中国学生的新剧演出在日本东京上演,东京神田乔伊教育中心发行了《雷雨》的日文译本,成为畅销书。鲁迅读到《雷雨》的日文译本时,非常激动。他告诉来访的美国记者斯诺,中国最好的戏剧家是郭沫若、田汉、洪深和一位新左翼戏剧家曹禺。郭沫若在东京看了《雷雨》的演出后,亲自为日版《雷雨》作序,说《雷雨》的确是一部难得的优秀佳作。曹禺由此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一跃成为中国的巨星。

曹禺作为文明剧观众的历史,是从他母亲(继母)的怀抱开始的。

曹禺的父亲万德尊,清末就读于东京士官学校,1909年初随阎锡山回国。辛亥革命前(1916)任李秘书,民国成立后被授予军衔,历任宣化都督、察哈尔司令。母亲薛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生下家宝三天后死于产褥热。曹禺曾说:“我小时候失去了母亲,心里很孤独。”薛的姐姐薛永南成了家宝的继母,一直把家宝当成自己的亲骨肉,终身无儿无女。曹禺的继母喜欢去剧院。他从小就跟着后妈看了很多京剧、地方戏、文明戏。

曹禺是一个热爱美剧的业余演员,但他作为业余演员的历史早在美剧出现之前就开始了。1915、曹禺五岁时,由熟读诗词的表哥刘启科做家教,开始和同学一起演戏、编戏,但没有上过正规的小学。65438年至0920年,结束私塾学习,进入天津银行汉英翻译学院,开始接触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的作品。“爱美剧”作为一个运动,出现在1921年之后。

1922进入南开中学初二年级,与金一(张)成为终身好友。1923年开始热衷于新文学作品,尤其是鲁迅的《呐喊》和郭沫若的《女神》,但他承认《狂人日记》当时没看懂,但《女神》让他热血沸腾。1925年,15岁的曹禺正式加入南开中学文联和南开新剧团(中国最早的剧团之一,由南开学派创始人严范孙、张伯苓创办,周恩来是其中的积极成员),开始了他的演艺生涯。

1926,小说《今夜何处酒醒》在天津永报副刊宣北连载,首次使用笔名“曹禺”。后来,他在《南开周刊》和《国文周刊》上发表了许多诗歌、散文和莫泊桑翻译的小说。他的诗《四月底,我告别一个美丽的行人》《南风曲》都是受郭沫若《女神》的影响。65438-0927还参加了丁西林、田汉、易卜生的戏剧排练。

作为左翼戏剧运动影响下的作家,虽然发生在1934之后,但在1928年,曹禺在南开担任《双周刊》戏剧编辑之后,就开始构思《雷雨》。他父亲想让他当医生,但他两次都没考上协和。同年夏天,曹禺以优异的成绩从南开中学毕业后,免试升入南开大学政治学系,但对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并不感兴趣。1930的夏天,他去北京报考清华。9月,曹禺带着8名学生转入清华大学,入读西方文学系第二年。他广泛涉猎西方文学,尤其是戏剧文学,放学后经常和巴金、金易一起去看京剧。年底,他和钱钟书等人一起成为《清华周刊》的主编。

从65438年到0933年,23岁的曹禺开始了长达5年的剧作《雷雨》和关于易卜生的毕业论文的写作和构思。曹禺参加考试去清华读书,没有被录取。毕业后,我去了保定明德中学当英语老师。年底病后回到北京,病后回到清华研究院,专门从事戏剧研究。1934 1月,由郑振铎主编、巴金、金易主编的《文学季刊》创刊。巴金在金易处看到《雷雨》后,主张立即出版。7月,《雷雨》发表在《文学季刊》第一卷第三期。当时并没有引起国人的注意,反而引起了中国留日学生的好评。1935由东京帝国商业大学日本留学生邢振铎翻译成日文,中国留学生话剧联欢会于4月27日在东京神田桥报告厅首演。郭沫若看后立即写了《雷雨·关于曹禺》,大受赞赏。8月17日由天津师范大学独歌行在国内首次演出(也是该剧的第三场演出),立即引起轰动。著名京派戏剧家、评论家刘锡玮(李健吾饰)发表《雷雨》一文,说它是“一个戏子的戏,一部很有性质的长剧”。

1934年9月,应邀到天津,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1936年5月,在巴金等人的鼓励和催促下,开始写《日出》,白天给女师生上课,晚上埋头写作。6-9月开始在《文记月刊》第1-4期连载。1936年,在曹禺还没有写出第二部作品《日出》之前,《雷雨》作为曹禺剧作的第一部总集,由巴金主持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因此,《日出》不仅是巴金的期待,也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日出》发表后,在萧乾主持下,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邀请了当时文坛各派几乎所有的人,包括茅盾、巴金、叶圣陶、沈从文、金易、李广田、朱光潜、杨纲、黄梅和燕京大学西方文学系主任谢迪克,进行了两次集体讨论,这是史无前例的。作为一部剧,整个评论界反应如此之快,如此之精彩,在中国戏剧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尚属首次。1936年8月,应国家戏剧学院院长俞上元邀请,赴南京讲授戏剧、西方戏剧和现代戏剧及戏剧评论。165438+10月,在南京执导话剧《镀金》。1937年4月至8月,《原野》在文聪连载,第一卷由金易主编。

1938年初,随戏剧学院迁居重庆。5438年6月+10月,与宋智合作改编《全民故事》(原剧为宋智、陈黄梅、罗枫、舒群集体创作的故事),该剧于当月首播,在重庆引起轰动。1939年春,随校迁居江安。暑假期间,创作了《变形记》。夏末,他去昆明导演袁野和黑字28(即全民总动员)。初冬,戏校师生赴重庆演出《变形记》,蒋介石下令禁止演出。1940年秋,开始写《北京人》,次年首映。1942年初从戏剧学院辞职,暑假去重庆唐家坨创作改编巴金的家。1943年8月,为准备历史剧《李白与杜甫》的创作,和朋友去西北旅游。回到重庆后,我创作了《桥》,表现了民族资本家和大后方官僚资本家的矛盾。1946年,老舍和何受国务院邀请,经上海赴美讲学,两次会见德国著名剧作家布莱希特。1947回上海,后在上海文华电影公司做导演。他写了电影剧本《阳光灿烂的日子》,并亲自执导。1948年底,到香港。1949年初,中国地下党安排经烟台去北平。

1949年7月,参加第一届文学代表大会。65438-0950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1951年编辑《曹禺选集》,对《雷雨》、《日出》、《北京人》做了大量的修改。同年任《剧本与人民文学》编委。6月,1952,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专门从事戏剧的国家剧院)成立,任院长。同年,为创作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为主题的剧本《晴空》收集素材,于1954开始创作,并于1956获得“首届全国戏剧观摩演出”剧本、导演、表演一等奖。1956年4月加入中国* * *产党。1960年与梅潜、于是之合作创作历史剧《睡薪尝胆》(后改名为《勇者之剑》),向沈从文询问剧中的一些史料。沈从文回了一封长信,详细描述了战国时期吴越社会的方方面面,然后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1962年8月,他在北戴河度假期间开始写王昭君。文革期间,先后受到处分,在北京人民文工团和宿舍保留了一个接待室。1973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过问,分配到北京话剧团工作。1975参加过四届全国人大。1978年,北京话剧团恢复原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再次担任院长。同年八月,赴新疆创作王昭君,完成初稿,载《人民文学》第一号。11.1996 12 13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