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什么?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情怀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元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养热爱语文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5.能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习汉语拼音。
会说普通话。
认识大约3500个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使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够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兴趣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在参考书的帮助下阅读简单的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该在400万字以上。
8.能够用具体清晰的方式表达你的意思。
能够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用常用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9.具备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交往和社会交往,养成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扩展数据
历史变迁
在中国晚清近代教育建立之初,各级学校的章程中都有“作业教学法”一章,列出了课程清单和课程年表。
这是课程标准的雏形。
1912 1,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
此后,课程标准这一术语一直沿用了大约40年。
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包括总纲和分科课程标准两部分。
总纲规定了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教学时间表、教学的一般原则。
分科课程标准规定了教学目标、教材大纲、教学要点和教学时间分配、最低教学设备、教学方法以及其他应当注意的事项。
要求
随着新基础改革的发展,国家教委和地方教委开始重新组织各学科新课程标准的编写。
其要求是: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课程管理和评价的依据。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革命传统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素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实践。
幼儿园教育应当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护与教育相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当符合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在使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具有层次性和选择性,开设选修课,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