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例题[3]
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中秋节快到了,三江的月饼师傅正忙着做月饼。看啊!新鲜的月饼已经出来了。
1.(展示9个月饼)请一起数。这堆月饼里有多少个?那么9块月饼离几十块有多近呢?(10)我们也可以说9个月饼大约是10。(学生跟随)
2(展示43个月饼)这堆月饼有多少个?你能一次数完吗?请估计一下,这堆月饼有多少个?老师公布了43个月饼的正确答案,43是最接近几十的。我们也可以说43个月饼大概是40个。
3.那么64个月饼中有多少个月饼呢?86月饼呢?
揭秘题目:刚才,一个准确的数字被认为是几十个左右,这是估计。今天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学习加减法的估算。
第二,探索加减法的估计。
1.这几天三江买月饼的人很多。看啊!这三种月饼受到大家的欢迎(豆沙28元,蛋黄43元,水果24元)。
2.你能告诉孩子们这些月饼值多少钱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写下:30元左右,40元左右,20元左右。
孩子们真的很能干,那你能不能根据刚才的估算数据,帮老师算一下买豆沙月饼和水果月饼要多少钱?可以用公式表达吗?
还能像老师一样提问吗?
3.四人小组讨论:
现在方老师带了100买这三盒月饼。请帮助老师考虑一下。我有足够的钱吗?为什么就够了?在小组中分享你的想法。
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方法吗?
方法一:豆沙月饼30元左右,蛋黄月饼40元左右,水果月饼20元左右,三种加起来90元左右,100元就够了。(板书:30+40+20=90)
方法二:三盒加起来95元,那么100元就够了。
方法三:100元,买了豆沙月饼后还剩70元左右,买了水果月饼后还剩下50元左右,最后买了蛋黄月饼后还剩下10元左右(板书:100-30-20-40 = 10)。
方法四:100元,买水果月饼后还剩80元左右,买豆沙月饼后还剩下50元左右,买蛋黄月饼就够了。
刚才孩子们想出了很多方法。现在请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和你的同桌交流。
总结:刚才我们的孩子想出了这么多方法。大家先把确切的数字估算成几十再估算,这样更方便计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第三,实践应用
1班、41班、42班的同学准备在中秋节晚上举办一场中秋晚会。要求学生报名。41班39人,42班42人。有多少人将参加这次中秋节晚会?你能估计一下吗?(2)四班(1)比四(2)班多多少人?
2.41班和42班正忙着布置晚会的场地。晚会计划制作70朵纸花。现在4班(1)做了27个纸花,4班(2)做了44个纸花。还需要多少纸花?
3.刚才我们用估算的知识解决了中秋晚会的问题,数字王国也需要估算。请估计以下哪个公式大于80。
31+5290—1138+39
请拿出课桌里的红色卡片和黄色卡片。如果是80以上,举起红牌;如果低于80,举起黄牌。
5.国庆节快到了。孩子打算怎么安排?是的,青年旅行社决定国庆期间组织50人去杭州西湖旅游。为了让游客玩得开心,旅行社还特别设计了划船活动。这里有三种船:
大船:限42人。
中川:限23人。
小船:限9人
现在有50人,旅行社打算租两条船。我们怎样才能租到它们?小组讨论和交流
根据小组讨论和交流,设计多种船艇方案。
1,大+中
2、大+小
3.大+大
为什么可以租大船和中国船?50个人够坐吗?
为什么可以租大船和小船?
孩子们想出了三个办法,就是租大船需要租43元,租中船需要租28元,租小船需要租19元。这三种方法哪个最经济?(同桌交流)
让学生做手势并说出原因。要花多少钱?
第四,全班总结
你今天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你得到了什么?
今天,我们已经用估算的知识解决了许多问题。其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时候需要估算的。你能举个这样的例子吗?
课后反思:
《加减乘除估计》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在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加减法的估计”一节,这是估计正式教学的开始。教材给学生提供了母亲要买三种生活用品,带100元是否够的生活情境,意图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让学生知道,估算也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估算有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它简洁快速地解决一些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思维。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性,讲解估算过程。
因为估计很贴近现实生活,经常用在现实生活中,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融入评价月饼、购买月饼、中秋晚会等生活情境中。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让学生学会估算。估算是估算中最重要的一步。因此,在新课的导入中,我先让学生数一个小数目的月饼,然后展示一堆数目很大的月饼,让学生意识到当数目很大,难以准确数出时,可以估算一下,从而得出一个大概的数字,学会把确切的数目估算到几十个左右。
2.讨论交流,探讨加减法的估算。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估算。以往的精确计算已经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必然会给这门课的教学带来一些负迁移。所以在设计这个环节的时候,我会让学生先说说买蛋黄月饼和豆沙月饼要多少钱,然后再让学生问类似的问题。通过这些简单的估算,让学生先对估算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再让学生思考老师带了100元买这三盒月饼,带的钱够不够。在讨论和交流中激发轻松思维,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性。这种简单的设计让学生容易接受,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精确的计算,有时只需要根据实际需要估算出大概的结果,估算可以让计算更加方便。
3、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让学生用估算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本课程的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
1,从生活中找数学题。
我在这个班里总是把重点放在中秋节上,从评价月饼到买月饼到中秋晚会。这些场景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使学生能够轻松自然地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努力解决。感觉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让我对数学有了亲切感,提高了学习兴趣。
2.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在探索100元是否够买三盒月饼时,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方法,有的是加法估算,有的是减法估算,有的是加减估算,有的是加减估算,我都是肯定和鼓励的。当有五种方法时,让我们选择一种自己更喜欢的,同桌交谈,这充分说明每个人都学习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去理解和运用数学。
这节课有很多东西值得讨论。比如在练习环节,让学生估计哪些公式得到80以上,让他们拿着卡片发表意见。有的孩子拿错了牌,后来还有租船的问题。当让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经济时,三个孩子拿着红色卡片。我觉得应该及时问他们为什么拿红牌,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错误,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现在我就这样过去了,懂的孩子懂了,但还是不懂,没有很好的关注学生的发展。
偏激
教学内容:统计学-生日(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音乐情境,提出问题。(玩生日快乐)
老师:今天是淘气的生日。我们要不要为他唱首生日歌庆祝一下?(同学们立刻兴奋起来,情不自禁地拍手哼唱。)调皮说他的生日在65438+2月,他是冬天出生的。
老师:谁想告诉你你是几月出生的?它属于哪个季节?
生1:我的生日在六月,不是夏天。
生2:我的生日是65438+2月,是冬天出生的。
生3:我的生日在四月,我是冬天出生的。
老师:你对吗?看大屏幕:三、四、五月是春天,六、七、八月是夏天,九、十、十一月是秋天,十二、一、二月是冬天。
老师:现在你知道你出生在哪个季节了吗?和你小组中的伙伴交谈。
老师:好像有些学生的生日在春天,有些学生的生日在夏天,有些学生的生日在秋天或冬天。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学生最多?(老师一脸不解)
(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看法)
老师:大家意见不统一,但是老师很难。想确切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学生最多,该怎么做?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和想法,他们意识到需要统计每个人的意见。)板书:生日——统计
第二,亲自调查收集资料
1,调查准备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统计学的方法来调查一下,我们班的同学在哪个季节过生日最多。
师:接下来,我们将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开展调查。你想怎么调查?
学生1:春天过生日的学生可以站一排,夏天过生日的学生可以站另一排...
学生2:让春天过生日的同学举手数一数有多少。让夏天过生日的同学再举手...
学生3:让每个学生在纸上写下生日季节,交给小组长统计。
生四:让春天过生日的人伸出一个手指,夏天过生日的人伸出两个手指,秋天过生日的人伸出三个手指,冬天过生日的人伸出四个手指。
老师:看来学生还是有很多办法的。在调查之前,请团队成员讨论你打算如何划分调查。
老师:调查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不重复,不遗漏)强调沉默。
2、团队合作调查,绘制统计图。
老师把重点放在需要帮助或记录方法不同的学生身上,并对他们进行评价。
3.报告和交流
老师:学生们已经完成了调查。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告诉我们你们小组是如何进行调查的?结果如何?
老师问:其他同学认真听,看调查结果是否和小组人数一样。
老师:其他组的学生和他们组调查的一样吗?
我们一起统计一下统计的人数,看看有没有遗漏。
(各组依次汇报)学生汇报时,老师在一个大表格里统计每个大组春夏秋冬出生的人数。
第三,核实数据
老师:这是刚才各大组大家调查的结果。老师根据你的统计画了这张班级统计图。请先数一数孩子。有多少人在春天过生日?有多少人在夏天,秋天,冬天过生日?
老师:那你算算吧。我们数了多少学生?再看一看。今天有多少学生在这里上课?解释统计中是否有冗余?丢了什么东西吗?学生们似乎对统计很认真。
第四,分析统计结果,解决问题
老师:仔细看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健康1:我知道春天过生日的人最多。
生2:我知道春天过生日的人比夏天多8个。
老师:如果XX同学也来参加我们的统计活动,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出生?为什么?
五、教学渗透的可能性
老师:这是晓晓给我们第二年春天出生的学生做的统计表。根据这张表你能问出什么数学题?请分组交流,问最经典的问题,考其他组。
老师:在我们两年的时间里,三班春天出生的人数排第二。请猜猜春天三班有多少人出生?为什么?
第六,拓展延伸,全班总结。
老师:在今天的课上,我们要调查一下我们班哪个季节出生的人最多。问题解决了吗?是如何解决的?
健康:...
老师:对,就是通过个人调查,我们得到数据,然后整理出来做一个统计图,根据统计图的分析来求解,也就是统计学。
老师: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计算的问题?
学生1:你想知道上次考试哪个分数人数最多吗?
学生2:如果你想知道我们组每个学生每周有多少零花钱,也要用统计学。
S3:要知道全校哪个班的学生人数最多,还应该统计一下。
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更好的将统计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点评:今天这个班哪个组表现突出?
教学反思:
孩子们喜欢的《生日歌》的引入,新颖有趣,让学生在课开始时感到很活跃。“想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学生最多,该怎么办?”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内部的知识冲突,诱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必要性。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把过去老师的讲课变成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精神。通过学生之间调查方法的交流,学生可以认识到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小组合作前,老师们提出了非常明确的合作要求和注意事项,为后面的调查做了准备。
在小组合作调查中,教师不断巡视引导,与学生一起参与调查,特别关注有需要的群体,变传统教学中的单向或双向交流为师生间的多向交流,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同时使学生体验到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从活动中感受到成功感。让学生认识到统计结果必须与被调查人数一致。
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明确了各组采取的方法,还相互取长补短,完善了自己的思路,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培养了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教学后反思:更能体现课改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整体上,围绕“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学生最多”营造一个完整的情境“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同学们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热情非常高。他们感受到了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参与、体验和主动获取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理念。但在小组调查中,老师的引导不够到位,小组内的学生配合不够好。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合作的指导,注重平时的培养和提高。
提索
课程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与“说和做”练习题8第65438题+0 ~ 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度,知道角度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度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营造平等、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角度本质特征的初步认识;画角。
教具和学习工具
三角尺、多媒体课件、尺子、学习工具箱、一张不规则白纸、一张长方形纸、三根棍子、图钉和硬纸条。
教学过程
首先,谈话引入了话题
展示一个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问题:为什么叫三角形?引入题目“角度的初步认识”。
基于学生的理解,话题的引入自然流畅,容易让学生接受。]
第二,讨论相互学习
老师:同学们一定对对角非常熟悉,所以请想一想,你生活中哪些物体有角?
1.让学生谈论他们看待生活的角度。(先自己思考,再和同行交流,最后展示)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角落,学生可以丰富对角落的感性认识。
老师:今天来了一个新朋友。他也想了解焦。你知道他是谁吗?
电脑显示:小马背着食物来到河边过河。牛大爷拦住他的去路,说:“小马,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如果你想过河,先看看这些标志是什么?”小松鼠跳起来说:“角,角,角。”小马不解:“喇叭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小马找一下吗?在同一个地方互相对话,然后用电脑演示角度。)
【以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小马学习角)为线索,讨论对角线图形,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使静态知识动态化,直观生动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发现规律。然后让学生依次观察红领巾、三角形、钟面、折扇,指出这些物体表面的角,初步建立角的外形。]
老师:小马很高兴认识了喇叭。牛叔告诉他:我们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角。过河的时候要时刻注意寻找生活中的犄角旮旯。小马开心地点点头,又上路了。走着走着,他突然发现地上有一张不规则的纸。小马想,这上面是不是有个角?
2.让学生拐弯。
3.触摸角度的感觉,体验角度的特点。(板书)
4.用折叠的角在纸上画一个角。
5.课件演示如何画角。
6.说说喇叭的构成。
7.让学生用尺子画角。(强调统治者的作用。)
8.老师:同学们,小马继续走。这一次,它观察得更仔细了,所以它又找到了生活中的许多角落。你想看看吗?(电脑显示)
老师总结:像这些图形,我们都叫它角。(复习并强调学生当初折的一些模糊的角和自己在对比中的错误。)
【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度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度;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看一看、折一折、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做一做,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感知和操作,在大脑中打印出外部可见和内部不可见的角度,帮助学生形成角度的正确表征,初步建立角度的概念。]
第三,拓展练习
1.识别和区分。
2.比较一下。哪个角大,哪个角小,让学生辩论。)
如何确定一个角的大小,引出了制作活动角的活动。让学生比较看一看,从而说明角度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让学生知道从静态角度到动态角度的过渡,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纸条越宽,角度越大,纸条越近,角度越小,从而渗透出“角度的大小与两边开口的大小有关”的本质特征,也达到了化抽象为直观,化静态为动态,化困难为容易的目的。]
3.摆动角度。(用三根棍子做三个角)
4.勇敢的人。用三根棍子看谁把角伸出来。)
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题目,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老师总结(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
1.老师:闭上眼睛想一想。今天老师和同学一起研究了关于角度的什么?想想角度是什么样子的,由哪些部分组成,角度的大小和谁有关,你是怎么画角度的。
2.质疑很难。
这既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回顾和整理,也是一次很好的放松活动。希望同学们能从这堂课上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