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一、提高认识,深刻理解素质教育

经过几年的改革,我们对素质教育仍有一些误解:教学强调智育,忽视德育和美育;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师权威,片面强调* * *,忽视学生的个性、感情、兴趣、爱好、差异和个性;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安排学习过程,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压制学生的自主性。结果是学生被驯服、被奴役,人格失衡;思维定势,不善于思考;盲目崇拜,不敢怀疑;墨守成规,不能创新;缺乏主动性,竞争能力差。因此,弘扬“尊重人格、尊重差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自知自律、自主发展”的人文精神,推进小学教师文化转型,培养自尊、自强、自立、个性独特、人格完善、具有创造精神、敢于创新的人才,是当前小学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我们必须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只有我们有了高度的认识,才能取得更多的成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加强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更新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探索素质教育的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潜能。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素质教育要求受教育者的素质会更高,所以必须有相应的高素质教师。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不仅对素质教育的概念有高度的理解,而且在专业素质上力求完美。因此,要大力推进素质实施,必须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高教师资源利用率,适时增加教师数量,充分配备各科使用的专任教师。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现代教育需要现代教学方法。“三点一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必将拖慢素质教育的进程。只有加强资金投入,为师生解决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为素质教育的推进保驾护航。以我们县为例。县城的学校虽然比农村的学校略好,但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目前还没有学校在班级安装多媒体,大部分都有多媒体教室。这怎么能满足成千上万甚至上千名学生的需求呢?在其他方面,这是一件大事。城镇尚且如此,农村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必须加强学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与时俱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第三,搞好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中国是穷国,办大规模教育。在教育投入短缺的情况下,不切实际地增加教师总数,只会进一步加剧教育经费的短缺。但是,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必将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更谈不上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实,那些无辜的受教育者也会受害。

但是,为了缓解矛盾,可以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对专业学科较强的教师。通过自学、培训、在线学习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基本功,如“三笔”、“简笔画”、“普通话”、“思想教育”、“视听知识”等最基本的基本基本功。特别要加强语言、板书、教具和学习工具的使用与制作、组织管理、与他人合作、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机智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更好地参与新课程改革,更快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当然,学校也可以自己解决经费,投资教师再学习,不断提高教师主动学习和培训的积极性,尽快培养出更多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工作者。

第四,开放各科,让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积极发展。而有些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只关注语文、数学、英语,课程是给别人写的。只发书不上课的学校也不是没有,尤其是国家课程《综合实践》和必修的地方课程根本不上,校本课程更是流失。主要原因是过于追求语文、数学、英语的成绩,占用了其他科目的时间;再加上真正能胜任“辅修课”教学的老师少之又少,课程形同虚设也就不足为奇了。虽然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从完整的课程开始,但这绝非易事。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很多学校根本没有上过所谓的“辅修课”,也没有在辅修课上出类拔萃。有些学校因为没有专门的音乐、美术、体育老师,所以“辅修课”的教学都是由教语文、数学、英语的老师来教。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上课处理事情更重要。再加上缺乏必要的设备,一些在声、体、美方面有天赋的学生无法被发现和培养,甚至一些学校剥夺了国家规定的每天一小时的大课间活动。怎样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孩子?所以,首先要把三级课程都开好,把所有课程都开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贯彻全面发展的原则,让学生积极发展。

当然,为了缓解小学专业教师短缺的矛盾,不妨让有专长的老师以某一所学校为基地,轮流把老师派到附近的几所学校,让孩子们唱歌、跳跃、画画;也可以由相关机构组织各种培训班或速成班,以解燃眉之急。

五、落实目标,让学生学好各科。

课程标准是规定一门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和实施建议的指导性文件。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目标和实施建议,特别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方面,都是详细而明确的。课程标准是各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只有落实好课程标准,才能真正完成各科教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课程标准的实施首先要求领导者熟悉标准,每个教师都要有一份标准,定期学习,不断提高解释和应用标准的能力。还可以举办各种竞赛,激发教师主动学习课程标准。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一定要实事求是地理解和执行标准。但是现在我们的教学质量总觉得提高不了,因为我们没有现实地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

上一节课的时候,我们一直想设定一些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适应的要求,结果我们的目标一个都没有达到。究其原因,就是要分层次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样的,但执行起来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们绝不应该要求双桥小学在课程标准的实施上有和红山嘴小学一样的教学难度、教学进度和考试评价。条件差的学校,学生底子薄,说话浅,说得少,说得慢,学得所得,学得浅。我想这才是真正的“落实”课程标准,真正的发展学生。

老师总是担心学生考不好,而原本按照《课标》要求设计的教学难度和内容安排,学生是看不懂的,也不是没有效果。就像农村人可能不习惯大提琴和小提琴,可以拉二胡,敲锣鼓,但是他很开心。所以,我们最好是让受教育者对你提供给他的东西感兴趣,并愿意参与和回应。其实很简单。切实为学生落实教学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

六、各学科* * *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中国的教育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教育创新理念薄弱,这与中国没能获得贝尔奖有很大关系。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华先生生前的一句话,让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反思。我认为我们忽视了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

诚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一科两科的任务,而是所有学科的任务。各科必须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来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几点。第一,营造民主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教师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和“尊严”,零距离接触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好、理解。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各科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能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引导学生放飞想象力,拓展创新思维。想象力是一种酶,可以激活知识,开发智力,拓展思维,使学生全面探索事物,不断丰富知识。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画面或符号,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四是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学习始于思考,思考源于怀疑”,怀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只有当有疑问时,才能促进学生的探索和创新。学生的提问往往是从好奇开始的。他们很活泼,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心。遇到问题时,他们喜欢“刨根问底”。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个亮点,从而切入,让水流动起来。五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每一个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大胆进行发散性创作,启发学生提出各种非确定性的想法,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向各个可能的方向传播,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七、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白居易一岁识字,六岁写诗,十六岁成名。爱迪生只研究了三个月,却有无数的新发明。这些都是因为兴趣。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是最占优势的,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兴趣就不怕学不好。但是,仅靠课堂教学这一个渠道,很难完成教育教学训练的任务,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了。特别是随着社会信息化和学习的发展,课外教育活动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是学校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和实施素质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课外活动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或“延伸”,而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个性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根据各个学科的教材特点、各个年级的学生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必然的。一些学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非常有效,对学生兴趣的培养非常有益。它们不仅不耽误学生的学业,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其特长、兴趣和爱好的发展创造充足的空间,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大有裨益。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如果青少年是自然的,习惯也就自然了。”习惯虽小,但影响深远。好习惯创造辉煌,坏习惯毁掉美好。礼貌是一种习惯,走到哪里都能彬彬有礼;微笑是一种习惯,可以提前消除很多不必要的委屈。所以,习惯决定命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的,必须通过后天的培养,尤其是在小学阶段,习惯的培养极其重要。有五个习惯是必须要培养的:一是积极思考的习惯,二是高效学习的习惯,三是锻炼身体的习惯,四是爱好广泛的习惯,五是行动迅速的习惯。在培养的过程中,也要讲究方法:一是从小培养;第二,要制定三条规则;第三,要以身作则;第四,要注意强化;第五,要循序渐进;第六,要注意周期;第七,要家校结合。

“性相近,学远”,人性很近;“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习惯决定人生。所以一定要重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养成。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胜过给他们所有的物质财富。

九、注重德育,培养品学兼优的有教养的人。

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和青少年时期良好道德观念的建立,是青少年时期人们科学世界观形成的基础和铺垫。所以小学不能忽视和放松德育。

一是在教育过程中坚持正面灌输。少年时的大脑是一张白纸,但涂朱时是红色,涂墨时是黑色。灌输的内容是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灌输的目的是最终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把“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结合起来。“言传身教”很重要。学生可以亲眼听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以身作则更重要。学生可以看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在教育方式上:第一,要细心耐心。了解学生的年龄、性格、思想、爱好等。第二,要注意灵活性,避免死板说教。以身作则,手放下来做是可取的。第三,要因人而异的引导人。只有理智做事,细致引导,注重细节,理智理解,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第四,要善于激励。善于发现闪光点,正面激励,用正面发展抑制负面不良行为。

心中有千千万万的兵马,如果使用不当,必将成为社会的一大祸害。因此,从小学阶段开始加强德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十、改革评价,发挥评价的真正功能。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和体系。现在的评价名字听起来不错,但是评价方式并没有走出原有的困境,多是终结性评价,过程性和多样性评价并不占优势。因此,有必要改革现行的评价体系和机制,使评价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

日前,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后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备受社会关注,因为这是2006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后的一份出彩改革方案。

福建省实施课程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在新的改革方案中,可以体现素质教育的考核。方案提出,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分为学业水平考试体系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根据方案,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实行分级,其中笔试科目按照A、B、C、D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进行评分;运行检查项目按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级评定。学业水平测试结果由学校记入学籍档案。

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沟通合作、体育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维度。根据综合素质的不同维度及其表现特征,评价结果以不同方式呈现:“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审美与表现”评价结果以优秀、合格、有待提高三个等级呈现;“学习能力”和“沟通合作”的评价结果以A、B、C、D四个等级呈现;《体育与健康》测评结果以好、一般、差三个等级呈现。

这个计划有些素质教育的影子,但还远远不能真正全面的评价学生的素质,评价永远是一个无止境的话题。

总之,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有赖于教育战线同仁的共同努力和奋斗。虽然实施素质教育有许多困难,但我们应该相信,这些困难将逐步得到解决,素质教育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取得辉煌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