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找别人要钱怎么办?

小学的时候,孩子会少找父母要钱,但是从初中开始,很多孩子会不停的找父母要钱。父母不给,口气就不好。

家长可能认为孩子家里有吃有喝,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都不缺。为什么他们总是要钱?钱对孩子意味着什么?有的父母认为钱在父母手里,父母说了算,那奋斗什么?

孩子要钱的意义

妈妈,请再给我100元。

爸爸,我要200元。

妈妈,给我1000元买耐克鞋。

爸爸,给我几千买个手机吧。

当工薪阶层的父母听到孩子的要求,看着孩子一脸严肃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可以说是非常复杂的:担心,愤怒,又有些自责。然后就有了不愉快的交流。

小康家庭,父母的不开心可能会少一些,但担心是难免的。如果千千富裕了,我们该怎么办?

现实中,有的孩子在午饭、零食、娱乐上花费不多,但总想买最新款的手机,穿名牌球鞋,经常请同学花钱。他们在外面大方潇洒,回到家跟父母不讲理,要钱。

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了,钱对于孩子的意义并不是单纯的消费。他们用它来请客,买友情,买名牌,来获得自信。这个时候,家长要敏感到是否给钱的问题。小孩子总是因为自卑而要钱。

其次,有的孩子一次次要钱,背后的意思是缺乏爱和补偿。孩子不断的向父母要钱,在潜意识的深处,他们要求的是一直得不到满足的爱,所以钱不是消费,而是对孩子的爱。

要钱的过程是和父母的心理连接,哪怕彼此都不开心。

我在咨询中发现,一些早年远离父母的孩子,或者父母很不好,经常吵架的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有这种要钱的倾向。

有些孩子偷父母的钱,甚至不偷他们的。如果是这种情况,建议家长带孩子进行个案咨询。这是心理健康问题,不是道德问题。

父母给钱的心理动机

有一个妈妈,责怪自己没有多给孩子钱,会觉得有点纠结:是不是自己太铁石心肠,没心没肺。

在这样的事情上,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不仅不需要自责,甚至可以认为这就是大爱,不能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因为我有自责感。

父母的情绪不应该被孩子牵着鼻子走。一开始孩子一直要钱,但是态度还可以。后来他们因为知道父母会给钱不让他们生气,所以口气很不好。

所以家长要知道,孩子口臭是要钱的一种手段。孩子不拿钱心情不好是孩子的事。父母有责任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

和孩子商量零花钱的多少,经济条件好的多给点,经济条件差的少给点,只要够孩子在家庭之外花就行。

如果你的孩子经常在规定之外没完没了地要钱,有效的办法就是坚定地告诉孩子,你还没有掌握好用钱的方法,不能超支。不然只能把下个月的零花钱领出来。不然孩子会一而再再而三的要钱。

对于需要钱来提升自信心的孩子,家长要强调,要照顾孩子的自尊心,告诉孩子,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总有一天会让你变得自信。靠讨好别人获得的尊重是不会长久的。

你在很多方面都很棒,很独特。要得到钱,就得付出,迟早会有所得,不管是家务还是假期打工。

家里条件不好的父母给不了更多的零花钱,不仅不自责,还要坦白告诉孩子,家里没那么多钱!无论是假装无意中让孩子了解你的家庭收入,还是直接和孩子谈家庭经济状况,都是有益的。

在家庭中,明明白白说实话是最有力量的。这肯定比有些父母加起来存款不到六位数,却依然把孩子当富二代养的靠谱。

有的孩子很少要钱?

有的家长在担心孩子要钱的时候,有的家长发现孩子从来不要钱,还有一些小纠结。其实这种感觉是对的。孩子零花钱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

有些孩子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学习和购买学习资料上。父母支付学校的一切费用。父母也出钱出去陪父母消费。偶尔要和同学出去玩或者买东西,父母也乐意给钱。这导致孩子对钱没有特别的感情。

这种情况的好处是父母可以更了解孩子是怎么花钱的。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会有一种感觉,只要我要钱,父母就会给,孩子的心里不会有贫穷。

缺点是没有机会培养孩子的财商,用钱也是一种能力。我们要培养孩子的智商和情商,也要培养孩子的财商。

有时候家长会让孩子先花钱给孩子做测试,或者有时候就是不方便。这时候孩子会觉得,哎,爸妈找我要钱,以后不还了?退了还想要吗?这对孩子来说是很好的心理体验。

更重要的是,这些经历会培养孩子与亲人、与他人的心理界限。我们建议兄弟俩算账算清楚,母子俩还是算清楚数目吧。有了规则之后谈感情会更容易。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学会投桃报李。

不管家里有多少钱,都要教育孩子,钱是好东西,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好赚。父母没必要在孩子面前哭,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在努力,我相信只要你努力,我们家以后会更好,这有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财富观。

总之,家长要牢记以下三点:

1.除了正常开销,如果孩子一直要钱,就是要自我价值和面子。当然,想要爱情也是有可能的。家长要区别对待。

无论你经济状况如何,都不要和孩子哭穷。你可以很坦白的告诉他们,钱是个好东西,但是很难赚,但是只要我们一直努力,总会有钱的。

青春期的孩子有零花钱,是培养孩子理财的好机会。父母应该教孩子如何为该花的钱存钱和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