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第二科目《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试中,* *包括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四类题型,其中简答题占30分,材料分析题占40分,这两项占70分。所以考生在参加考试之前,一定要掌握这两种类型的相关知识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资格证考试顺利进行。以下是边肖为同学们总结的17常见考试知识点。快来一起学习~ ~

1考点教育与社会发展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了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体制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和经济制度决定了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3.教育对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

(1)需要教育为政经系统培养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和经济的舆论力量。

考点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2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特点。

(6)素质教育应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考点三: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科技发展。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4)国内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和国外教育制度的影响。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之所以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了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教师进行,效果比较好。

(3)学校教育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根据社会对个人的基本要求,就个人发展的方向和方面做出社会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促进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价值和延迟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发展个体特殊才能和个性的功能。

考点5新课改倡导的学生观和教师观

1.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观

(1)学生在发展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发展潜力大。第三,学生是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第三,学生和成人有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独立的人。

第一,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于老师的心灵,独立于老师的意志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任和权力的主体。

2.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观

(1)从师生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以社区为本位的开放教师。

考点6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容)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知识、条件知识、实践知识和文化知识。

本体知识是指教师所具备的特定学科知识,包括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本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本学科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和方法,以及相邻学科的知识。

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教育改革与实验等基础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为灵活完成教学实践活动而必须具备的知识,如一般的教学方法知识。

文化知识是指教师为满足学生基本知识需求而应具备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

考点7问卷设计的结构和基本原则

(1)问卷的结构包括:附信、说明、问答、结论。

(2)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

第一,问卷设计的出发点是考虑调查对象。

第二,保证问卷的适当性。如研究目的(理由)的充分性;问题是否适合调查目标;问题对回答者的适当性。

第三,对阻碍问卷调查的因素有清晰的认识。阻碍问卷调查的因素包括主观障碍(如畏难、焦虑、粗心、缺乏兴趣)和客观障碍(如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记忆能力、计算能力的限制)。

测试中心8影响能力

(1)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

先天素质是能力形成的自然基础。它包括一个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大脑的结构和生理特征。先天素质是能力形成的自然前提,没有先天素质就没有能力形成。

(2)早期经历的影响。早期经验对人的智力发展有重要影响。

(3)教育实践活动的影响

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与自然素质有关,还受到社会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影响。可以说,教育和实践活动对能力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4)个人勤奋的影响

后天的环境固然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但没有个人的努力和勤奋也不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第九考点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然起作用。

(2)关注范围还是有限的。

(3)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

(4)分散和转移注意力的能力较弱。

10考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观

(1)学习的积极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

(2)学习的社会互动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通过参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内化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相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是通过学习的一种合作互动来完成的。

(3)情境学习

学习的语境强调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语境,认为知识不能脱离活动的语境而抽象存在,学习要与情境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2.建构主义学生观

在学生看来,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教师需要在自己已有的经验世界中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

3.建构主义知识观

(1)知识并不是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最终的答案。

(2)知识不能准确概括世界规律。在具体的问题中,我们并不是用了就用了,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再创造。

(3)虽然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都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这些命题的理解是一致的,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背景来建构。

考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11

(1)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上的正确引导。

(3)注重鼓励和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校合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体系。

12考点德育基本法

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各种开端。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内部矛盾和斗争变化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多方面影响学生教育的过程。

(4)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渐进的过程。

2.道德教育过程的顺序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始于知,止于行。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道德教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道德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有多种开端,可以根据学生道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引导开始,或从情感开始,或从培养道德意志开始,最终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在知识、情感、意志、行为上的和谐发展。

13考点德育原则及其实施要求

1.指导原则及其实施要求

实施指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德育的理想与现实相结合。

2.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就是德育要尊重学生个人。

以及对其思想和行为的信任和严格要求,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很容易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实施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热爱、尊重、信任学生;

(2)在严宽,教育者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是合理、正确、具体和适当的;

(3)教育者要认真落实学生提出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认真去做。

3.知行合一原则及其实施要求

知行合一原则是指既要重视思想品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发展结合起来,使学生言行一致。

贯彻知行合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理论教育,提高学生对思想道德的认识;

(2)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督促学生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深化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应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

4.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这个原则意味着在德育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展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实施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和客观评价学生的优缺点;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把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启发学生自觉思考,克服自己的缺点,发展自己的优点。

考点情绪ABC理论14

情绪ABC理论也被称为理性情绪疗法或理性情绪疗法。这个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情绪不是由一个诱发的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个体对这个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这个理论也叫ABC理论。

ABC来自三个英文首字母。在ABC理论的模型中,A指的是激活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一个诱发事件后相应的信念,即他对这个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后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是由诱发事件A直接引起的,ABC理论指出诱发事件A只是情绪和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事件的信念、看法和解释是人们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考点班级管理模式15

(1)一般管理

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实施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常规活动。班级日常管理是建立良好班级集体的基本要素。

(2)平行管理

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间接影响个人,通过对个人的管理直接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模式。

(3)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级集体正确决策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4)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和学生* * *确定班级的总体目标,然后将其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之与班级的总体目标相融合,形成目标体系,从而推动班级管理活动。

考点16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

(1)观察:这是一个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式。

(2)谈话:这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管理班级的常用方法。通过小组对话和个人对话了解更多真实可靠的信息。

(3)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班主任可以通过问卷、心理测试等书面材料,以及学生的作业来了解学生。

(4)调查采访:这是一种间接了解学生的方式。班主任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前任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的家访和访谈,了解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成长经历,深入了解相关背景原因。

考点组织竞赛活动注意事项17

(1)把赢作为比赛的目的之一,但不是唯一目的考点。

(2)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竞争。

(3)把比赛的准备和练习结合起来,提高参赛人员的心理素质。

(4)通过比赛带动班级的日常活动。

(5)在增强班级集体荣誉感的同时,还要注意处理好班级之间、学校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