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对小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有什么影响?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看法,是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现象时所持有的内在标准。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动画片作为伴随小学生成长的“伙伴”,对其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很大。
小学阶段处于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可塑性。班杜拉在对观察学习理论的研究中指出:“由于人通过言语和非言语形式获得信息,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和结果来学习复杂的行为反应,而不必亲身经历一切。”
小学生看动画片就是这样一个观察和学习的过程。他们观看动画片中的故事情节,观察动画角色的行为,模仿动画片中的语言,体会动画片中的道理,他们的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动画片的影响。
1,动画片影响小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以迪士尼动画为例,它们所传达的人生价值观基本统一在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基调上。从《爱丽丝梦游仙境》和《灰姑娘》到101《忠犬狮子王》,无论灰姑娘还是辛巴,无论动画中主角的身份和地位如何,动画片在内容剧情的设计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强调了真善美和勇敢乐观的相同品质,并渲染了这些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这些漫画在歌颂高尚人格、肯定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基础上,倡导对生活和人性真善美的追求。鼓励孩子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激励孩子要为梦想不懈努力!
2.动画片影响小学生的审美价值观。
在之前的动漫作品中,人物塑造自始至终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只有简单的“好人”和“坏人”,就像上世纪60年代的文学作品一样,好人都是“高大全”,坏人都是丑陋猥琐的,他们的造型保持了象征性的特征,这直接导致了儿童审美价值的单一形成。但在21世纪,大部分漫画都能摆脱人物决定形象的思维定势,走上多元化的审美道路。比如在宫崎骏其人的经典动画《悬崖上的金玉姬》中,女孩的父亲看起来凶神恶煞,但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他尽可能的爱自己的孩子,应该算是一个正面的人物。这样的形象设计可能更贴近孩子心中“严父”的形象,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好的体会到无处不在的浓浓父爱!同时也能让孩子认识到,不能只凭外表来评判别人,而应该注重内心的美。
3.卡通影响小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面向儿童的动画片基本上传达了家庭第一和团结互助的情感价值观。我们都把亲情、爱情、友情视为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所以有些漫画会着重表达温暖的亲情。比如《海底总动员》,讲述了澳大利亚大堡礁深海的小丑鱼马林和他的儿子尼莫一段惊险又幽默的旅程。在影片中,马林是一个谨慎的父亲。他为了儿子的安全限制了尼莫的活动,但活泼开朗的尼莫不仅不能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还认为父亲是“懦夫,不勇敢”,直到尼莫毫无防备地被打捞上来。在新朋友的帮助下,尼莫开始计划回家和父亲团聚。在得知儿子被打捞上来后,马林甚至踏上了海底总动员的道路。幸运的是,两人的寻找都得到了很多热心的帮助,最后家人团聚,更加珍惜彼此。看完动画片,孩子会明白亲情的可贵,友情的真挚。无论在家庭生活还是学校生活中,孩子都不是孤独的。他们需要懂得感恩别人给予的爱,他们需要学会爱别人。动画片传达的情感态度,可以让孩子学会善待他人,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在这些正确的情感价值观的引导下,孩子可以为自己的童年生活营造一个温暖、充满爱的氛围。
第三,动画片对小学生的价值观有负面影响。
小学阶段的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大多集中在“习俗层面”。他们尊重权威,在评价他人时,以社会或自己对“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为标准。同时,在具体操作阶段的认知水平使他们无法分辨信息的好坏,但他们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因此,在没有明确的评价动漫内容好坏的标准的情况下,质量良莠不齐、内容混杂的动漫作品很容易对小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而这种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动画片让小学生沉迷于魔幻世界。
虽然大部分动画片传达的是符合社会主流的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但它们教会孩子积极的人生态度,鼓励孩子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也教育孩子锻炼坚韧勇敢的品质。但在一些漫画中,主角借助神奇的力量,实现了许多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这些虚构的故事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产生了负面影响。有些孩子看完动画片,梦想一步登天,瞬间实现所有愿望。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依靠自己的努力,而是幻想漫画里的英雄可以出现帮助自己,用不切实际的魔力解决问题。如果孩子一味沉迷于神奇的世界,把动画片里的人物当成知心朋友,必然会阻碍他们的社会性发展。
2.动画片使小学生有暴力倾向。
虽然大部分动画片都刻意回避血腥的打斗场面,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权力动画片经常有刀光剑影,对小学生的影响比暴力倾向更恶劣。班杜拉和其他外国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将一组4岁的男孩分成两组,给一组孩子播放展示成人虐待、用玩具枪射击、用塑料棍殴打小丑的儿童短片。
另一组孩子没有看短片。然后两组孩子被带到一个房间,房间里有玩具枪、塑料棍和小丑玩具。研究人员发现,看过短片的孩子对小丑也有类似的攻击行为。
没看短片的孩子对小丑没有任何攻击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这个实验表明,儿童会无意中模仿他们观看过的行为。任伯杰曾告诉8
-15岁儿童做了一个研究,发现犯罪率的上升与暴力动漫播放率的上升呈正相关;男生喜欢模仿动画角色的暴力动作,很可能会增加游戏中的危险系数。
回到现实生活,目前很多动画片里都有暴力情节。无论是显性暴力还是隐形暴力,那些打斗杀戮的场景都会引起孩子的模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拿着棍子的孩子在公园里互相追逐,这显然不是家庭或学校教育的结果。唯一的原因是模仿能力强的孩子把动画片里的场景复制到了现实生活中。孩子淘气无可厚非,但有些漫画表现出“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无知价值取向,与孩子接受的正确价值观教育背道而驰。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孩子容易有暴力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