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消费的社会调查报告

中学生不同于其他消费阶层。他们没有经济收入,但由于很多中学生是独生子女,被父母视为“小皇帝”,消费水平相对较高。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学生消费社会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中学生消费社会调查报告1每天放学后,一些中小学校门口的杂货店、大排档变得热闹起来,店铺前的摊位挤满了各个年级的学生。他们学生对正确消费观的理解有多深?先从最贴近生活的最小的零花钱说起。请看我们的一些调查结果。

寒假期间和开学后不久,我们对东台的主要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

首先,中学生有零花钱

调查数据显示,98.6%的同学有零花钱,只有1.4%没有。

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几乎是百依百顺,疼爱有加。即使他们很节俭,他们的孩子总是什么都有。谁不想自己的孩子过得更好?有些家长给孩子放一些零花钱,是对孩子成长投资的一部分。家庭里只有几个孩子,可能每天都是父母安排的,不需要什么零花钱。

第二,每月零花钱的多少

调查数据显示,初中生中,有50元以下零花钱的居多,占70.2%;而51-100元占14.9%;101-200元占6.4%;201元占8.5%。而高中生的零花钱数额比较平均,不同区间的比例比较接近。其中,占比最高的在201元以上,占比30.4%。其次是151-200元占26.1%;100元以下和101-150元以下的零花钱占比均为21.7%。

相对来说,高中生在各方面的花费更多,学习费用明显比初中生多。父母毫不犹豫地支付学习中的正常费用。与此同时,学生的生活费和日常零花钱也水涨船高。

三,中学生零花钱的主要来源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的零花钱大部分来自父母,占94.4%;祖父母、外祖父母占19.7%;其他亲属给了7.0%;其他占4.2%。发现高中生通过奖学金获得一些零花钱的比例略高于初中生。

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一般靠父母给生活费。少数学生与他们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住在一起,也从他们那里得到零花钱。所以,零花钱大部分来自父母。

第四,中学生零花钱的主要用途

结果显示,47.7%的学生把零花钱花在买书上。46.5%存钱买零食;这三种用途的选择率明显高于其他用途。而玩游戏(包括一些家用电脑游戏)的占25.4%;体育支出占14.7%;5.0%用自己的零花钱买衣服。

中学生零花钱的三个“流”:买书、存钱、买零食。

书籍是学生成长的养分。现在文化市场比较繁荣,课下和课内都有。娱乐,电脑知识;爱好、文学小说等书籍。可以在书市买到。家长也赞成孩子买书,总想让孩子多学点东西,所以图书消费就成了学生零花钱的一大消费方向。

46.5%的中学生会把自己没用完的零花钱存起来,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储蓄有明确的消费目的,是一种积累行为。这一结果表明,中国人勤俭节约的美德在美国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很多同学喜欢吃零食,所以在零食上也花了很大比例。

中学生中的这些现象容易导致消费观的偏差,学校有必要进行全面的经济知识教育和消费教育,以及家长的配合。在教育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美德,以及革命先辈和当代先进人物的精神。同时,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沟通,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因为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家庭行为,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家庭消费模式对学生的消费行为起着很大的作用。

中学生消费社会调查报告2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学生是新世纪的主人。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开阔了他们的视野,独生子女的优越地位让他们的消费更加超前。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社会对教育投资的重视,使其消费心理和行为出现了一些偏差。根据中学生消费情况,随机调查100名中学生,平均年龄16。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初步的对策。

第一,中学生不健康的消费心理

中学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在一些商品的消费市场上占据着相当大的份额。虽然没有工资收入,但已经是有一定经济支付能力的消费者。大多数中学生在消费上倾向于追求知识、科学、文明、自然、美好,体现了一种健康积极的消费心态。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学生不健康的消费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亟待缓解。

偶像化的心理。与成年消费者不同,中学生特别崇拜偶像和明星,具有名义消费的心理特征。这一时期,他们非常关注影视歌手、运动员、探险家和社会上层,尤其是先锋派名人,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哈韩”、“哈日”家族。

2.求新心理。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好奇的成长岁月。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身心都不成熟,心理上要求独立,求新求异的消费心理很普遍。

3.比较心理学。中学生是纯粹的消费者,但令人费解的是,很多中学生并不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能力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而是一味地与他人攀比。在这种心态的引导下,我想拥有别人拥有的东西,我想更好的和别人比较。这种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尚未独立的经济地位之间的矛盾,往往表现为个人欲望与受限制的心理矛盾的冲突。

4.虚荣。部分中学生存在以自我价值展示消费的心理,希望别人赞美自己的支付能力和审美,以得到高档昂贵的商品为荣,展示自己的生活优越感,展示自己的威望消费。有些中学生非常崇拜电影明星的消费模式,以获得“明星式”的满足,这其实是虚荣心作祟的结果。

5.发泄你的想法。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学生,由于心理不成熟,难免会出现心理失衡或心理障碍,如成绩不理想或被同学误解,从而产生焦虑、空虚等情绪。这时候就有同学去网吧聊天,在网上寻求安慰。有的同学抽烟解闷,借酒消愁,去舞厅解闷。他们通过这些不正常的消费来发泄自己的挫败感、怨恨和烦躁。

第二,中学生不健康消费行为调查表明

中学生消费的总趋势是:消费观念多元化,消费手段成人化,消费水平超前化。

1.时尚消费。毋庸置疑,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中学生开始追逐成年人的社交游戏,时尚活动是最接近的生活方式。时尚本身更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这与中学生想要吸引别人尤其是异性注意力的心理特点不谋而合。因此,追逐时尚既是不同类型社会成员的消费特征,也符合中学生的消费需求。构成中学生高消费的另一个方面是娱乐消费,不仅娱乐内容丰富,而且消费金额可观。

2.新奇消费。中学生的消费行为往往受好奇心的影响,常常被商店、地摊上的一些新产品、新食品、五颜六色的小玩意、图片、书籍、服饰所吸引,总是不自觉地“掏出口袋”。追求个性和新奇成为部分中学生消费的一大特点。调查发现,如今中学生新的三种消费是手机、音乐明星和MP3。

3.超前消费。现在的中学生已经开始有独立的消费行为,有规律的自主购买活动,对家庭消费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从父母那里拿到很多钱,毫不吝惜地砸在商店、餐馆、网吧。他们特别注重品牌,表现出强烈的提前消费。在接受调查的121中学生中,有82人对名牌持肯定态度。他们的饮食消费遵循广告;服装消费追随名牌;娱乐消费跟随新潮流;人类消费跟随成人。

4.模仿消费。中学生注重自我形象,是最容易模仿的群体。他们常常按照自己崇拜的形象塑造自己。现在的社交媒体对中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尤其是一些影片,有意无意的误导,很容易让学生盲从。一些影视明星的仪态、服饰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导致一些中学生花钱大手大脚,模仿大款来讲排场。

第三,纠正中学生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对策

消费心理和消费模式反映了人们的文明教育程度。中学生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反映了一种不健康的消费欲望,当这种不健康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把他们引入歧途。我们应该重视和引导中学生认识到物质生活对人的发展有利也有弊,使他们对物质的追求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和可承受的范围内。

1.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全社会应该引导中学生的消费模式向符合社会文明的方向发展。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仍然应该提倡艰苦奋斗和节俭的观念。消费分为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层次。在不愁温饱的基础上,中学生的消费应该更多的投入到发展层面。

2.把对中学生的节俭和正常消费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消费教育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新课题、新任务,应该制度化,纳入学校评价体系。学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内容,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能力。首先,我们应该将传统美德故事编入课堂,教育中学生厉行节约,培养道德。第二,要教育中学生树立适度的消费观。学校德育目标应考虑适度消费思想教育在学生道德结构中的深层作用。适度是适应家庭经济条件和中学生正常需要的程度。第三,要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防止盲目消费。应大力提高中学生的审美水平,接受科学的消费咨询。在消费中,要引导中学生自我反思、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认同、自我评价、自我完善,使其自觉内化消费教育的内容。要让中学生知道,流行的不一定是漂亮的、好的,要多听取家长和老师的意见,多思考消费的目的和效果,防止他们在消费中误入歧途。

3.拒绝、批评和引导中学生的不合理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的后果相当严重,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滋生了校园奢靡之风。拜金主义的泛滥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此外,高消费、提前消费容易诱发青少年犯罪,此类事件屡见不鲜。所以建议家长有计划的给孩子零花钱,少带孩子去高档消费场所,鼓励孩子把钱用在有意义的地方。为防止中学生追求奢侈、怕吃苦,家长应正确引导中学生利用假期到工厂、农村开展各种形式的“吃苦”实践,让中学生了解中餐“每一粒都是辛苦的”,培养他们勤劳节俭的意志,使中学生“为筋骨而努力”。

生活在世纪之交的中学生,处在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良好经济形势下,同时又受到外界新事物的影响,今天的中学生的观念和想法与以前的同龄人不可同日而语。消费观念的改变尤为显著。目前中学生的消费结构不是单一的,而是享受型、高档型甚至多元化的。虽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由于年龄、思维能力和社会阅历的原因,难免有不合理的地方,但今天中学生这种独特的消费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值得研究的。人们为了生存,必须通过衣食住行等消费行为来保证自己的基本需求。人一旦满足了生存的需要,就会有更高的精神要求。这样就会产生消费,所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