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书院对联大全
恒丰是千层秀;
湘水满波。
清代吕楠村的双峰书院
两派互相沟通,在这里寻找活水;
当两座山峰对峙时,我们可以从哪里爬山?
清代朱耀杰称双峰书院
东山学院
东山书院,位于湖南茶陵。创建于元代,是宋末元初湖广最具影响力的三大书院之一,也是元代湖南规模最大的私立书院。创始人陈仁子,字富通,古名。出生于茶陵东山(今腰陂镇东山村),南宋咸春十年(1274)考中曹聚第一,被封为俊郎。五年后,南宋灭亡,元鼎之后,他多次拒绝朝廷征召,隐居东山,耗尽家产,建东山书院。此后,人们聚集在一起讲学、写书、刻书。东山书院作为元代著名的私家刻书家之一,是当时湖南的第一家。东山书院是一所以刻书为主的学院。著名藏书家、学者叶德辉在《书林》中写道:“(东山书院)是著名书院,其实是私人刻书。”东山书院又称陈氏古迁书院、陈氏家塾,以此名刊印了大量书籍。据历代各派书目记载及现存传记统计,有《六臣文选》补记60卷、《孟茜碧潭》补记26卷、《补选文选》补记40卷、《新刻补选》编注12卷、《木来语语》补记20卷、《二稿》补记8卷、《尹文子》补记2卷、《新编》补记2卷。其中,《六臣注文选补遗》由陈仁子修订,《尹文子》、《文选补遗》、《续文选补遗》、《楚言注》、《韵史》、《唐史词》、《木来词》由陈仁子编纂。清代《皮库全书》收有《六臣注选》、《文选补遗》、《木来余一》、《唐史伊彦》。东山书院刻书印刷精美,别具特色,纸张洁白坚韧,耐收藏,被历代藏书家视为珍品。大多被历代朝廷的内阁收藏,称为“茶陵本”。如《孟茜笔谈》(东山书院刻本),自被贬宫为民以来,一直是清代著名藏书家王石忠的秘书。后来流散在香港生活,被香港的一个收藏家得到。1965年,收藏家从他家下来,想拍卖这本书和其他珍本。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这年6月5438+01,经周恩来总理批准,高价买回,由北京图书馆收藏。1975 65438+2月,国家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了这本古籍,取名《元刊孟茜笔谈》。由此可见东山书院刻本的珍贵。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以及湖南、重庆、南京、浙江、河南和台湾省中央图书馆等各大图书馆收藏有历代流传下来的版画。东山书院的书刻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清时期,茶陵私家刻书蔚然成风,成为当时湖南省三大刻书中心之一。即茶陵是本省的私人刻字中心,长沙是本省的官刻中心,保靖是本省的商业刻字中心。
永恒的原则;
六经道德门。
元代陈仁子的东山书院称号
观澜书院
观澜书院,位于湖南省无为港(今洞口)。原为清代武冈府同治居民。清嘉庆十三年(1808,道光二年),彝族贡品袁敏捐资建立。定一个162亩的田地,其实是一种义学。湖南省光绪新政时期,受湘水学派经学派和时事派的影响,士绅陆小达、王佐龙将观澜、鳌山、峡江书院改为实用课程。课程分为八门:经学、历史、时事、地理、兵法、数学、方言、格致。由于师资和经费的关系,实际上开设了前五门课程。
万水千山托文风;
一派江河见道心。
唐守忠题观澜书院
没有隐瞒也没有言语,抬头仰望,四季万物皆精彩;
善于学习和开会,不动则已,动则已,做任何事都不沾水。
匿名冠名的观澜书院
濂溪书院
濂溪书院,位于湖南永明(今江永)。原名宗元书院。明代嘉靖建在三元宫左侧,供奉周敦颐。清康熙十四年(1675),知县侯寿重修,改名“濂溪”。二十二年,命徐尊昆修之,作学规16,藏书捐田。四十八年,签订《租地章程》,设置宰相、经管等管理院。嘉庆二十二年(1817),知县杨耀增重修。十七年(1891)、二十六年增加校场。这个县的、、方正、周都当过山长。清末废除。有《濂溪书院郑辉录》。
全岭山顶青翠,潇湘水两派明确度假村* * *居游,整体高于衡越洞庭。
李时珍是第一个英国学者,陈文素是第一个辅佐他的,乡村圣贤也要效仿。我希望你尽早安排首相。
佚名濂溪书院
其他主要学院简介
明静书院位于湖南茶陵火田乡。宋绍兴二年(1132),岳飞率兵攻曹诚至茶陵火田,城内市民尹彦德“以酒赠牛”。费视其为国君,“应是曾教子”,是书“曾教”,奏邀国子教子。殷的家人知道推荐的端木贤来教他们,因为他了解儒家的课堂。惜春初,孝宗赐御书“明静书院”。尹、尹中正、等。都投身于这个行业,成为学者。元初建双忠寺,供奉宋末忠国宗亲岳飞、殷谷。颜尤鉴改以寿观,殷之子犹未学,明清皆是。1958,长生关被拆除,建成火田卫生院,旧址现为民房。
濂溪书院位于湖南道州(今道县)西部。道州是理学家周敦颐的故乡,后人因建立书院而以道州命名。宋三年(1262),杨允恭奏诸子皇帝赐的“道州濂溪书院”六字,“取经道学之源”。次年,李廷祖被要求“掌濂溪书院图书之官”,“开门揭橥”,扩地,“每寺、讲堂、斋舍皆咸新”。已有成就,集学生、学生之大成,亦写以促学:“国家建设书院,是国家的一种表现。难道只是为了美观?”有没有必要把传文的话定下来?盖欲成才,必传道授业解惑,造福百姓。“立山时,斋长、主寺掌管学院事务。元十九年(1359),山长欧承能等人重新入寺。二十二年后,决定由吴友带领山长戴进行修复。有迎门、莲溪寺、杨公寺、两部、承远殿、广丰越吉殿、清源阁、胡艾莲阁和展德阁。再比如周后代的贤者,他是书院的负责人,“以奉殿。“欧阳玄写《重修濂溪书院》,禁止师生“从道”“从期为善”,成为“真儒”。明代弘治年间周知方琼的重建。郑德、嘉靖年间,知府曹来勋、御史余姚、知府王功杰都被修复。万历二十年(1592)毁于火,御史李真重修,捐田祭祀,参吴中传为录,并以创异论“倡正统学”。毁于明末。清顺治十三年(1656),周知高攀龙,对寺庙和礼殿进行了修缮。康熙二十五年(1686),康熙帝赐御书《学达天道》,三十年,司马师修御碑亭。乾隆十六年(1751,连续60年)李、龙顺庚,嘉庆二年(1797)修复。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校堂。位于湖南邵阳。宋志平四年(1067),周敦颐(号联西)决定在永州拍韶州的照片,搬到东山借鉴。后来的朝代都修建神龛,供奉莲溪。元末,废为东山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杨参加学生讲学,三十一年改建为东山书院。有唐景莲、莲溪寺、会议室等日本收集出生在唐景莲,并被教导学习经典和阅读历史。且说明心性之学,所造之士皆可观。“崇祯末,毁于火。清顺治十五年(1658),知府张维扬复建莲溪寺。康熙元年(1652),加闫耀巴知县。”学院有点传统。“十一年,知府李益阳,建讲堂等。李还在东山修建了廉书院。不久,两个书院合二为一,正式命名为“莲溪”。但“无官师董志及田养粮之法。“乾隆八年(1743),知县高英辟书房田382亩,采谷石603石。二十四年,知府郑重修,有乐悟三殿,虔诚实学两殿,“进德”“居业”两殿,莲溪寺,藏节楼,观澜阁。他还撰写了《濂溪书院劝学》和《濂溪书院促学汇编》,以“仁义礼智之性,夫孝弟之忠”倡导理学。后来的讲师如江在熙、余廷灿、邓显鹤等都是名师。咸丰九年(1859)被兵灭。
凤山书院位于湖南攸州(今攸县)。元二年(1295),彝人创建书院,“与周数百里之士,其庙学先见,言学之趣也”。有“明德”讲堂,颜室供奉孔子,东西供奉圣贤,并辟地二百五十亩,资助食宿,全村人都得辍学。次年,聘元代未仕的宋代学者李桂昭为讲师,教学生以德为本,以文为末。“善其事,劝其扩展,隐其自习以除之。”谭的《学而时习之》也走上神坛讲学,鼓吹“理学存义之风”。“凤山”远近闻名。元末,江西吉安洪氏家族西迁,建立书院。明代废院,洪家后人于崇祯年间建金仙书院,“承元凤山”。
东莱书院位于湖南醴陵。原名莱山书院。相传,宋代吕祖谦曾在县城以东的简家村读书讲学,后人因建立书院而朝拜。元大德三年(1299)重修,宋伯写笔记,促进学业。明二年(1507),参议会议员吴世忠迁县府,以陆为名,改东莱。清顺治十七年(1660),知县张发孔重修。康熙二十年(1681),改为本部,书院废。
儒林书院位于湖南城步。其地是“四山如屏,叠拱;一泓水波,横练倒影带”,景色极佳。元清二年(1313),武冈道经理直取此处,感叹其胜,却又遗憾其为“不孝之人,开悟救人心”。杨在成,遂宁苗族人,因“捐家财,创图书馆,招团子弟,设班主任”而得名于家乡。它是中国第一所苗族学院。有正殿、讲堂、门墙、饭堂、墙墙、厨盆,供奉十哲,规定齐全。当时“冠如云,弦歌满耳,化民为君子士,化俗为礼义耻”,有“教成”之效。明代弘治以前,废为巡检司。万历三年(1595),县令元宗的孔府建在隘头山。天启毁了。
无锡书院位于湖南祁阳。元三年(后)至元(1337),零陵节度使曾贵命其子捐家资独立修建。规定宏伟,有大成殿、明伦殿、斋舍等。,献给唐朝的元稹和颜真卿。割300亩私田,招土司从中毕业。元明时期被毁。明朝成化二十年(1484),中公庙僧人集资重建,副部长沈青拨地三百亩资助。郑德八年(1513),知府曹莱来此游玩十天,留下“阅尽断灯之夜,秋风* * *起落落”的诗句。嘉靖四年(1525),知府黄卓修建了一座高阁。嘉靖末年被废。清康熙七年(1668),知县王益重修,但“书声寂寥,歌声凄清”已不是教书的地方。工作与繁荣之间的浪费。同治元年(1862),知府韩阳重修,以为已经退休。民国时期,黄凯、唐茂哉等彝族人在此开设儒学教室。1949后,祁阳三中迁入,宿舍改建为女生宿舍。1984原有建筑全部拆除。
紫溪书院位于湖南东安。原名清溪书院。明嘉靖初年知县陈湘琳,改清溪寺。嘉靖年间,知县吴为一位著名的官员建了一座纪念碑。万历年间,知县朱在改名为贵官,在院中侍奉周敦颐,于是“禁书院为例”,改为静莲静舍。购买土地,租金900阿津年。在学生们的讲课中,“郡中之雅,始盛”。以后浪费。清康熙年间道教卫道士朱世杰重建,改名莲溪书院,实际上是一个义派。搬到西门后。咸丰二年(1852),东门外创办的紫阳书院(献给朱)毁于大火。时任校长周和两书院在城内公费重修新院,并将其命名为紫溪书院。从那以后,他们继续学习。罗琨和这个县的其他人曾经是院长。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小学堂。
姜维书院位于湖南茶陵。明朝弘治十七年(1504),在石口附近的山区,在国学旁建有林周知。有两个育人的作坊和两个善于风俗的作坊,也有许多圣贤的庙宇、讲堂、吸收作秀的亭子,还有拜、赦、修德、设道的四个房间,并写着教导学生“从言行的末端去探索微妙而神秘的道理”。后废弃为住宅。清乾隆六年(1741),张陈婷在南关重修,前后三中,共计19。设校场146.8亩,收糊火年租156.85石。“持经学之课者,为教学所长”,并延揽学者,“每日每月给其上课,使其朝夕讲之,修其身心,学其礼”,“跟上其所能,避免其所不为,确保人人能复性”。二十九年,周知戴宝玉在城南重修。三十七年,知州陈,命各捐土地六百亩。59年,周知国王润迁至西郊。嘉庆十三年(1808),重建包李冰,包括大殿、讲堂、御书屋、大成殿、教务处、道观、斋舍等。道光二十九年(1849),郭健学士杨烈亲自重修。咸丰八年(1858),周知年刘如玉,免院中钱粮,捐廉为赏。清代长者有长沙的张、宁乡的丁公路、本州的殷和谭维方。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官立小学。今天是茶陵一中。
鳌山书院位于湖南武冈。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同治将城中鳌山殿改为文昌宫,“择徒者在其中”。四十三年,同治昌及时建成书院。中健堂大典为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张骞“五贤”举行,其后为詹韵楼,左右30栋。崇祯最后被灭了。清乾隆十一年(1746),周知同光在旧州校重修,包括正门、二门、讲堂、唐正一堂、喜印堂,以及入德、续日、修学、学艺四斋期,其中“文风大变”。他还“定教十条条规,取圣贤之规为编”,成为鳌山书院志,“使后世学者常思法”。二十六年,周雪迁回旧址,喜粉迁至范敏府旧址。于嘉庆二年(1797)、同治十年、九年(1870)修复。历任新华山区领导有欧阳瑞、邓唐、罗廷英、武冈夏等。光绪二十四年(1898),受时务派影响,士绅陆小达、王佐龙等人都与观澜、下江等书院将其改为实用课程,并计划将其分为经学、历史、时务、地理、兵法、数学、方言、格致八门课程。由于师资和经费的关系,实际上开设了前五门课程。位于湖南省蓝山。原名宗联书院。明万历元年(1573),县令郑智韶建在先农坛边上,是“人才荟萃”、“求贤若渴”之地。以蓝山命名,“米埃尔濂溪周夫子故里,韵味无穷,足以使人起而为私。”张朝臣被要求做四年笔记,禁止学生“借用书院作为名利的排名”。以后浪费。清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李荣钰在东门外鳌山重修,改名“三坊”。二十九年,重建延续知府相。但“未曾聘山长,听城假馆中人授迁移,无常也。”56年,知县史可辛重修,有作坊、门、讲堂、听堂、亭台、颜室、培元阁、主祀殿、存诚二斋等35间。请县校教导员唐雄、唐立志“负责他们的教学,时时观摩”。58年,改称“鳌山”。嘉庆最初请了一个著名的主持人。道光二十二年(1842),成为南中讲师,改变了“以八课考岗”和“与吾子、臣、弟为友”等“师原”牧师的榜样。咸丰加田,十一年(1861)编《书院糊火记》。同治仍然以教学指示和训令掌管书院。光绪二十四年(1898),知县王开始买书。28年,改为小学。1927原建筑拆除。旧址现为县人武部家属宿舍。
崇正书院位于湖南宁远。明朝万历元年(1573)(连续四年),知县广材担心读书人迷信佛教。他说:“七八岁的人我认识的不多,但是负美的孩子被父母送去当佛门弟子,所以读佛书的人比读儒家书的人多。”因为西门拆了,比庙好。有报告厅和宿舍,可容纳60人。浪费之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县令詹二连东面的涪陵书院(建于乾隆十九年)因“规模狭小”“离城近”,移至城西火庙左侧,仍名“崇正”。次年,门生曹燕珠曰:“子弟跃跃欲试,潜在从业者比过去多得多。”咸丰十年(1860),山长欧阳泽禄加嘉实园,一百二十峰草堂。同治二年(1863),山主杨相生出版了《崇正书院制艺》。光绪年间,杨宗舒讲学。讲课时,他严格学习规则,加把火。他讲到第十天,反复辩义利,作了《交警之言》和《书生之言》给全体学生看,大有成就。28年,改为小学。1912变更为县高级小学。
文昌书院位于湖南祁阳。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连十六年),天马山南麓(湘江前),彝族人、铜仁知府邓秋倡议在江边建文昌塔,塔前建书院,故名。有石头作坊,讲堂等。大殿前有三个神龛,一个供奉文昌神,一个供奉周敦颐、程颢、程颐,一个供奉前代名人。在生日讲座上。天启时期,该城市民陈超-奈“误信玄学家的异端,主张公毁塔,书院亦废。”清康熙九年(1670),知县王益在文昌塔建文昌阁,“阁后仍建书院为辍学”。之后“踵增无人”,亭子犹存,而书院为僧院。乾隆十年(1745),知县陈达在原址重建文昌塔,并将文昌阁移至塔旁山上。十四年,知县李在新阁重修书院,建有讲堂、大成殿、文昌殿、、官厅、玉亭等建筑。二十七年,知县李坤缔结条例,规定了教师的招聘、招生和考试。学生分为内部教育、外部教育和教学三种管理方式。道光二十年(1840),知县学后重修。古称祁阳后改名永昌,以“遵岳麓、白鹭之规,训于紫阳、南轩,华而不实,崇实学,重人情孝”为宗旨。咸丰九年(1859),石达开军驻扎于此。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小学堂,两年后改为县第一高等小学堂。1912更名为学校。1930改为农村师范学校。今天是祁阳师范学校的校址。
紫江书院位于湖南新化。原名梅溪书院。清康熙四年(1665),在肖龙(今县政府)建知县,实际上是一所义学。乾隆十年(1745),知县张宗衡移至殿右。十七年,知县高岱扩建了校舍,修建了考场。二十七年,知县王业试图再建一所书院,但没有成功。40年前,知县黄九绪就建在试验棚旁边。讲堂取名“正一”,大家都以医院命名。贾与道之间多有修补。道光十二年(1832),知县林置校田160亩。二十七年,城里人因为院子小,容纳不下所有的学生。他们请知县李一男在城南舒眉村修建城西寺,改名为紫江,并租了1000块石头作为经费。山领导是王恒斋,,黄连俊,游长宇,严德福和谢,他们都是这个县的著名人物。陈天华、曾、游繁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小学堂。旧址现为县城第三小学。
金城书院位于湖南新宁。原名清泉书院,又称清泉书院。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知县牟郭镇,改城西北清泉寺。学习田206亩,年租374石。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温元璋迁居城西南莲花池,改名“金城”,未竟而死。25年后,知县李继位,在后面建祠,供奉周敦颐,取名“连坛”。嘉庆十六年(1811),知县杨公臣重修,周子庙改名文昌阁,故改名文昌。道光二十九年(1849),毁于火。同治八年(1869),彝人在城东保安寺钟秋书院旧址重建,改名“金城”。光绪十一年(1885)课程改革,只教经学和古文,并限定上课人数为10人。邵阳的杨修和益阳的熊光辉都是山民。28年,改为小学。
吉泉书院位于湖南省陵县(今炎陵县)。原名黄龙书院。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在城西北建县令张瑶。乾隆十九年(1754),知县周世奎重修,拨官田充实经费,改名“烈山”。嘉庆二年(1797),知县赵增置新斋舍,改名“景泉”。道光五年(1825),知县沈道宽迁居北门外焦长坪,改名“棉湖”。同治二年(1863),士绅万迁回原址,改称“吉泉”。从此有了272亩学习田,每年租548块石头资助。山里有安仁,朱元和宁乡王开举。清末改为第一高级小学。1928年3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到达陵县,任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驻地。它于1998年秋被摧毁,后被恢复办学。1968-1971作为草生纪念地,按照同治年间书院原貌进行恢复,并增建展厅。
榜山书院位于湖南新田。清雍正五年(1727),在县城北门建知县高月。乾隆六十年(1795),知县罗与宗教诏书张国焘重修东门文昌阁,内有讲堂、斋舍、魁星楼等。去祭拜文昌帝。嘉庆十年(1805),知县张厚奎率士绅加修。石门,梅峰等人曾经是山领导。清末废除。
白云书院位于湖南城步。原为白石寺。清乾隆七年(1742),张知县改作书院,“习苗风俗”。有门楼、报告厅、书屋、宿舍、方亭、八角亭。拨30多亩官地当糊火,耽误老师上课生孩子。嘉庆二十四、五年(1819-1820),知县梁如刚、知县石俊重修,建后殿供奉孔子,外建文昌阁、魁星楼。教文记笔记,教学生“诗有礼貌”、“尊称”,以成为“英雄、儒者”。道光十四年(1834),知县戴为图直上之意,改名“青云”,设田。至咸丰、同治,校田增至599亩,收入分成修膏火、奖励库课等费用。长沙胡力、华容吴忠福、宁乡程寿林、益阳段立民、桃源文运生、献县小隋等山中领袖都曾名噪一时。“邻市听说过的都吃过”尝过几十个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小学堂。31所学校迁移到城市,房屋被拆除。今天只剩下废墟。
湖西书院位于湖南遂宁。原名丰丸·舒舒。清乾隆七年(1742),知县颜东在湖西山上建城。十四年,程任知县,增置校田八十余亩。因隋邑古称崇宁,故改名为“崇宁”。57年,系叶明刚、嘉庆三年(1798),越于县重修,5年,李于县改名为“湖西”。十五年,唐古特郡改名为“崇宁”。道光八年(1828),林,第十年胡琰,咸丰二年黄,第六年,都修过。十年内被士兵摧毁。同治五年(1866)重修,仍改称“湖西”。山是广东吴川林桂莲和本县吴春。清末废除。
连笔书院位于湖南湘乡(今娄底)。清乾隆十年(1745),知县张率士绅等人主张建在望乡门以东,取庄子“接日月”之意,故名。每年仅“学田薪二十两,师生住斋更少”。嘉庆十八、九年(1813-1814),士绅提出搬迁,但“据基诉讼”失败。知县李世婧,二十一年重修。道光四年(1824),知县胡军带领士绅迁至华冠门左侧,有门厅、书斋、图书馆、大成殿等。,“尺度大十倍”在前面。九岁的山长、二十三岁的唐、两岁的咸丰刘(1852)、七岁的李和三岁的同知颜慈浩捐田或加田或修田,其中学田251亩,款28.4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