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孩子的计算准确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计算的要求是:正确、熟练、合理、灵活。就一年级计算而言,基本的口算,尤其是20以内数字的加减运算,是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字的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那么,如何提高一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做到正确、合理、快速、“脱口而出”?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第一,重视算术的教学是准确计算的前提。新大纲明确要求我们“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研究教学规律。”为了减少学生的计算错误,首先要重视计算中的算术教学,使之符合儿童概念形成的认知规律。演示中的清晰推理。在教学中,我尽量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算术搞清楚。我在教“9加几”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加十”的思想,就同桌讨论论证,引导学生在除、画、填、思、算的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嘴,最后总结出“加十”的方法。第二,科学的组织实践是准确计算的关键。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他们要通过必要的练习去理解,逐步掌握。”但是,做法一定不能搞海战,而且多多益善。我认为实践的有效性应该突出“巧”字。1,先慢后快。刚教完一门新的计算内容,我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计算方法。所以设计习题时,计算量尽量少,不考虑时间,重点是计算正确。一段时间后,计算要求要逐步提高,重点是快速计算。2.关注关键部位。教学前认真分析教材,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虽然五花八门,但在细节上是有规律可寻的。把一个小数字加到一个大数字上比大隅良典的小数字更容易出错,比如3+8,4+7等。两个相邻加数的相加,或者两个相邻加数的相减,都容易出错,比如3+7,11-5;只是一个符号,或者某个数字变化的公式容易出错。4.注意练习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针对一年级儿童好动、执着、不稳定的特点,尝试了许多生动活泼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练地进行计算。比如:使用口算卡和小型可移动黑板进行可视化计算;每天上课前2分钟,或者2分钟听口令,开火车等等;还有“找朋友”、“邮递员”、“给小动物找家”、“放鞭炮”的组合。多样化的习题丰富了习题的内容和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参与习题的积极性,保证了计算能力的提高。5.培养瞬间记忆的能力。心理学说:“人是通过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来学习的,这是通过记忆来实现的。”学生只有对旧知识有记忆才能理解新知识,只有对系统知识有记忆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创造各种条件,教给学生瞬时记忆的策略,引导学生用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获得良好的记忆效果,让学生通过视听、视觉、算术来积累基础知识。快速阅读和快速计算提高了学生的感知和记忆能力。第三,培养良好的习惯是计算准确的保证。纵观学生计算中的错误,不良计算习惯造成的错误远远高于认知上的错误。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这个时期是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那么,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呢?1.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学习习惯中的每一项内容做起,持之以恒。2.抓住机会培养好习惯。比如做口算的时候,用“比一比,看谁算的准、快”;做作业时“比一比,谁写的最认真、细致、规范”;在课堂上,“我们来看看,谁听得最认真,回答得最大声。”3。举办作业展览评比。表扬和鼓励写作业工整、认真、正确、按时完成的孩子。往往一句“作业很优秀”、“作业很认真”、“进步很大”的小小鼓励,就会给孩子巨大的喜悦和鼓励:“下次我会写得更好,做得更快。”4.及时表扬学习习惯有进步的孩子,用鼓励的话语期待他(她)的新进步。我认为,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成功,一定会促进学生计算准确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