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

最近几年中

由于教育投入不足和公共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偏差

因此,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存在显著差异。

差距日益凸显。以下是我关于2017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65438年到0994年,天津提前6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性目标后,全市基础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指引下,从调整学校布局入手,着眼结构优化,拓展优质资源,走出了一条服务社会主义、服务人民的教育创新之路,创造了天津基础教育发展史上的“黄金十年”,全市义务教育进入了加速发展、均衡发展的新阶段。

一是调整学校布局,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学校和地区之间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并有在一定范围内逐渐扩大的趋势。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教育资源配置水平的差异导致的学生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解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不仅要从战略战略和政策层面制定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还要通过* * *行为对教育资源配置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努力缩小学校间教育资源配置水平的差异,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教育机会的均衡。因为,在影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最根本的是教育资源的合理均衡配置,它直接影响着教育机会的公平。其中,从* * *,一是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前提下,为社会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这是初步实现儿童青少年受教育权平等和公平的基本要求。

1993 10,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市委、市* * *响亮地提出了“繁荣教育,繁荣天津”,这是全市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教育改革发展。在1994实现“九年义务教育”达标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不停顿、不提高”的工作要求,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新目标。

1994 65438+2月,城市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首先从农村开始。这不仅是从易到难探索经验,也是因为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相对薄弱。更迫切的是广大农村要改变教育的落后面貌,实现“农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这是历代农民的心愿,目的是实现农村和城市教育的均衡发展。经过6年的努力,到2000年,* * *投资25亿元新建标准化学校974所,建筑面积404万平方米,取消薄弱学校1.3万所。除部分村级小学外,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完成。在此期间,市财政从两个方面对新建学校给予专项补助。一是基建补助:小学每所20万元,初中每所30万元;二、设备补助:小学每所4万元,初中每所65438+万元。这次学校设施基本达到了标准要求,教学设备也得到了改善,初步改变了农村中小学在基本办学条件上的落后状况。

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我市* * *全面部署,于6月份启动了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1.999。计划结合全市危旧房改造,用5至7年时间,将原有的570所中小学调整为390所标准化学校。城市布局的调整,不仅要解决一些学校办学条件不规范的问题,而且要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旧城大规模改造,结合城市建设规划,结合街道社区和住宅小区的建设,把中小学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来安排,以教育的发展带动城市的文化建设,使教育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方面。到2003年,城镇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重要进展。60%以上的中小学校园建筑、教学设备和生活设施达到标准化要求。部分地区如河西区,标准化学校建设进度达到90%。塘沽区、大港区等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学校全部按照市级标准进行了改造,全面完成了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随着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推进,特别是一批薄弱学校的合并,城乡差距、校际差距明显缩小,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学校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布局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为高水平、高质量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大力推进“双高九”,实现高标准均衡发展。

2001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人口占35%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在2001年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九年义务教育(即“双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根据国务院要求,天津市委、市委* * *于2001 11召开了全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上制定了《天津市人民* * *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若干意见》, 把全面调整中小学布局作为深化教育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明确提出了到2005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双高”的宏伟目标。

为此,“十五”期间要完成三项任务。一是在基本完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基础上,将农村现有的1280所村办小学调整建成450所标准化小学,二是全面完成城镇中小学布局调整;三是发布“双高普九”标准,制定年度推进计划,采取措施逐步实现“双高普九”,扎实推进“双高普九”。到2005年,全市所有中小学生都将享受到高标准、基本均衡的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后,天津市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因其满足了人民群众“上好学校、找好老师、受好教育”的需求,被誉为“民心工程”,受到广大民众的高度赞扬。各区县党委和* * *都把调整学校布局列为本区县的“一号”工程。各相关部门积极支持,简化手续,降低费用,减轻了学校负担,保证了项目进度。截至2003年底,已合并农村村庄569个,建设标准化村庄191个,总投资7亿。为推进小村庄建设,市财政提高了补助标准:基本建设每平方米300元,每所学校设备65438+万元,进一步提高了这些学校的建设水平和设备水平。同时,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3年4月,天津市批准了《天津市关于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意见》和《天津市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及其六个附件。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进“双高考”,明确了2003年至2005年三年实施计划,确保“十五”末实现“双高考”任务。

天津在推进“双高和普及九年教育”方面有四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天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还明确了推进“双高考”的主体责任在区县,调动了区县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的积极性;二是“双高普九”标准符合天津基础教育实际,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现实标准。这个标准不仅有办学“硬件”的标准,更重要的是有队伍建设、教育管理制度、教育教学管理、教育质量等办学“软件”的具体标准,以及经费等条件的明确规定。本标准共40项,包括20个量化指标,并采用6个附录对标准进行细化,使本标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三是在颁布《标准》的同时,还出台了验收细则和激励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加快进度。市* * *对全面完成任务并通过验收的小学每所奖励20万元,初中每所奖励35万元;四是市* * *对农村区县给予政策倾斜,筹集专项资金,帮助农村困难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完成“双高考、普及教育”任务。

由于目标明确、政策明确、措施有力、机制有效,极大地调动了区县和学校创造条件、实现“双高”目标的积极性。截至2003年底,仅市中心六区就有160所中小学达到“双高普九”标准,通过市级验收,市财政拨款3000多万元对达标学校进行奖励。

为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的实验设备、声、体美、电教设施,天津市教委于2004年初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设备升级工程”,由市财政投入1.1.00亿元,加上区县专项资金1.1.00亿元和* * 2.2亿元,保障农村。

“双高考”提高了县域对义务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保证了教育投入,明显增强了学校干部和教师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意识。近年来,天津市义务教育入学率一直保持在100%,巩固率达到99%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流动儿童少年也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服务。我们相信,“双高普九”目标的实现将使天津义务教育达到高标准均衡。

第三,狠抓三项重点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是大力提高各类学校的办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近年来,天津市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办学水平。一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近年来,天津市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按照“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录取、严格考核、科学管理”的原则,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和人事聘任制。一大批合格的高素质教师走上了教学岗位。同时,一批不合格的教职工在聘任过程中也被解聘或调离,初步形成了公平竞争、有序流动、有效激励的运行机制。此外,为进一步拓宽优秀教师的来源,近五年从全国各高校招聘了1400多名优秀毕业生到中学任教,既补充了师资力量的不足,又改善了教师队伍的结构,进一步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二是加强教师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到2003年底,全市所有中小学教师第二轮继续教育培训率达到99.6%,教师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普遍提高,继续教育已纳入依法治教的轨道。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30%以上的教师可以制作自己的软件,这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创造了条件。三是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配合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培养市、区、县三级学科带头人2000名以上。天津还选派中小学市级骨干教师到国家骨干教师培训基地进行培训。同时,我们还下大力气加强中学校长培训,选派10名校长攻读硕士学位,分批选派中青年校长到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深造。通过举办“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名校长论坛”等活动,在全市推广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的办学经验,帮助校长转变观念,鼓励他们成名成家。根据目前的实际需要,我们也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培养具有研究生学历和一定研究水平的中青年教师。通过具体的特殊政策,鼓励师范大学和其他高等院校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生班和教育学院,为教师深造开辟“绿色通道”。

第二,以信息技术为纽带,促进优质资源的享受。为了加快“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我们要按照天津* * *的战略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现代化。市* * *从2002年开始的三至四年间,市财政每年提供5000万元,区县财政提供7500万元,总投资5亿元,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的购置。“十五”期间将配备1500个高规格多媒体网络教室,在500所中小学建设标准化校园网。充分发挥市教委高速宽带网络和信息资源中心的辐射功能,建设连接市、区、县、学校、服务高质量教育教学的宽带多媒体广域网,建设一支掌握教育理论、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现代化。目前,这项投资巨大、影响深远的信息化工程已取得重要进展。2003年,全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课率达到100%,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课率达到80%。另外,通过统筹协调,让优质的教学设备和校际间的教学设施得到享受和充分利用,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第三,以创建优质学校为龙头,带动一般学校全面上水平。“双高考”的根本目的是为全体学生提供更高标准、基本均衡的教育教学条件,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上得好学校、找得好老师、受得好教育”的愿望。根据这一精神,天津市在建设标准化学校的基础上,以创建优质学校为龙头,以“双高普九”为目标,以整体提升为战略,全面推进“双高普九”工程。以优质初中建设为例,2002年,大力推进区域优质初中创建工作。我们重点抓了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和树立了20多个先进典型。二是以现场会的形式,大力推进区域性优质初中创建活动,并隆重召开了“天津市优质初中创建活动现场推进会”。指导各区县开展区域性优质初中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全市初中建设水平。

四,两个灵感

启示之一:必须树立发展才能达到平衡的观念。教育的均衡发展应该与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相一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在保证教育基本条件均衡的条件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人接受高水平教育,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因此,要树立发展才能实现均衡的理念,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有条件的学校加快发展,建立优质教育区和特色学校,促进普通学校与优质学校共同发展。在当前教育资源并不极其丰富,区域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存在差异的前提下,用理想化的均衡发展模式来指导教育实践,无疑会给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损失。

启示之二: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教育资源配置差距导致学生受教育机会严重失衡的条件下,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责任在* *,因为没有* *的投入,教育均衡发展只会是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无论条件如何,教师对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样,教育的均衡发展最终也是由教师来完成的。教师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目前,在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教育均衡发展理想的实现需要广大人民教师的辛勤劳动。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流动性的增加对教师均衡配置的影响很大。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异,带来了教师整体素质的差距。因此,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这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

为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促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近日,区政协组织部分教育界CPPCC委员对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义务教育基本情况

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98所,其中完全小学334所,初中和九年制学校6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有374所农村学校和24所城市学校(包括市立、厂矿、私立学校)。全区义务教育在校生97035人,其中小学63235人,初中33707人,特殊教育学校93人。目前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8351人,其中小学5115人,初中3236人。

二、推进本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全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精神,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初见成效。

(一)资源配置合理,义务教育条件有所改善。一是认真落实全区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方案。三年来,调整合并了40所农村中小学。严格落实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政策,新建一所城镇初中,有效缓解“大班额”。第二,积极改善办学条件。2011以来,争取学校安全工程等教育基础设施项目97个,总投资15995万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舍82栋9万多平方米,消除D级危房近17万平方米..为学校调拨了5300多万元的实验仪器、音乐、体育美容器材、信息设备和图书资料,提高了教育装备水平。第三,加大义务教育投入。2013年,全区财政教育支出813410,000元(其中义务教育支出60386万元),占当年公共支出的17.9%,占全区生产总值的4.35%,增速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速。

(二)加强队伍建设,义务教育教师水平明显提高。完善教师补充机制。2011以来,通过引进人才、公开招聘等方式,补充教师876人,招聘退休教师422人,教师结构得到优化。加强教师培训,近三年组织11000人次以上的教师和校长参加国家、省、市、区级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校长的管理能力。制定了《凉州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核心区教师流动办法》、《关于实施教师交流制度的意见》等文件,促进了教师有序合理流动。落实乡村教师补贴制度,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实施教师“安居工程”,建设671套教师公租房和周转宿舍,改善了教师工作生活环境。

(3)促进教育公平,切实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2013年秋季,城市公办学校* *接收流动人口子女1251人,基本保障了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权利。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立留守儿童目标责任制,使6770名留守儿童全部入学。坚持特殊教育学校为主,随班就读为辅,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全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86.1%。全区特殊教育学校异地搬迁,改善了办学条件。

(四)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体责任。区委、区* * *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切实强化主体责任意识,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成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凉州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和《凉州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建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责任制,积极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切实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党政重视、部门配合、社会支持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三、主要问题

义务教育的基础仍然薄弱。主要表现在学校硬件设施不足。全区有危房校舍56.7万多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75.5%,其中35.6%需要拆除。计算机活力达标的小学只有44所,占13.2%,初中没有一所达标。半班通多媒体终端设备达标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只有5所。只有665438+学校总数的0.2%有符合标准的图书。所有中小学的音乐、体育、美育设备都达不到二等标准。一些初中和小学理化生和科学实验仪器尚未配备。

(二)城乡教育不平衡更加突出。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在校园环境、教育设备、教师素质、学校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优质学校主要集中在城区,农村优质学校短缺,导致农村学生流向城区优质学校,加剧了城区学校的“大班额”和“大学校”。同时,市区的优质学校大多集中在中心城区,不仅占地面积小,而且缺乏拓展空间。学校发展普遍受限,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不广。

(3)校际间教育不均衡明显。在城市地区,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上也存在差距,导致学校之间的教育教学质量差异明显。大部分学生涌向教育教学质量好的优质学校,导致“择校风”难以根除。比如位于市区的清新实验学校,因为管理跟不上,教学质量不高。学校目前只有8个班,430名学生,14教室和部分功能室闲置,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农村,中心学校与村小学之间,中学与中学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大多数学生更喜欢在中心学校、条件好的中学或城市学校就读,导致农村中小学学生数量逐渐减少。据统计,在农村地区,学生人数在100人以下的小学有155所,占全区完全小学总数的46.4%;300人以下的初中有14所,占初中总数的25%。

(四)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平均年龄44岁,其中45 -50岁教师1098人,50岁以上教师791人,分别占农村教师总数的14.6%和10.5%。第二,教师的学科结构不合理。按照标准化学校标准,目前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共有音乐、美术、英语专任教师220名。三是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以上教师占农村教师总数的36.8%,城镇中等职业学校以上教师占城镇教师总数的55.6%。长期在农村工作的教师无法评聘,影响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四是教师交流比例仍然较低,教师交流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五是部分学区和学校教师配置结构不合理。郊区学区和交通便利、基础好的学校存在教师超编现象,偏远学区和交通不便、基础差的学校存在教师不足现象。

义务教育投资低。一是区财政虽然落实了教育经费“三增长两比例”的要求,但增速仍然较低,保障能力较为脆弱,远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二是按照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预计学校硬件设施基本达标,2014 -2016 * *投入近10亿元,资金缺口较大。三是根据国务院和省、市、区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精神,对学生人数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要核定公用经费。但目前农村地区只有110学生以下的学校按110学生分摊冬季取暖费,公用费用仍按实际学生数分摊,导致100学生以下学校经费极度紧张,难以保证学校正常运转。

第四,一些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感。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渴望学习”,对于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增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贯穿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全过程,广泛宣传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形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识,营造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统筹教育规划,努力调整和优化学校布局。加强与* * *和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报告衔接,修订调整城市教育布局规划,将城市义务教育布局规划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生源变化和人民群众实际需求,充分考虑农民工子女就学等因素,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确定学校规模,优先保障学校布局调整用地。新建居住区需要设置学校的,应当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使学校布局和规模适应适龄人口分布,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3)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一是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全面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和义务教育经费责任,加大对办学条件薄弱学校的财政支持力度,每年安排义务教育专项资金,努力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缩小城乡、校际差距。二是精心设计规划教育项目,积极争取高等教育投入,争取将全区硬件设施不达标的薄弱学校改造项目纳入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重点实施范围。三是盘活教育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资产,将盘活收益全额用于义务教育。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学和助学,拓宽教育经费投入渠道。四是严格落实《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精神,对学生人数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核定并拨付公用经费,确保其正常运行。

(4)创新管理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一是加大城市校长教师支援农村学校、优质学校支援薄弱学校的力度,充分利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促进薄弱学校发展。二是充分考虑学生上学的利益,合理高效地将教育资源配置到农村现有学校和保留的教学点,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便学生上学。三是借鉴民勤县,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依托城乡学校联盟集团发展,实行“强弱联盟、管理互通、捆绑考核、资源共享、* * *共发展”的办学体制和管理模式,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缩小区域内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差距。四是探索学区内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义务教育发展质量。首先是改进教学。

师资补充机制。根据专任教师不足情况,确定招聘引进计划,减少长期学科招聘教师数量。新教师优先到农村和薄弱学校任教。二是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建立岗位、编制、人员、工资对应的教师配置机制,提高教师配置效率。严格执行校长、骨干教师和专任教师每年按一定比例定期区域交流、城乡交流和校际交流制度。制定学区内教师合理配置和交流制度,实现区域内学校间教师相对均衡合理流动。三是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提高中高级职务比例,进一步将职称评聘向农村倾斜,调动教师积极性。

(6)加强督导评估,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际,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体系,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评价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按照《甘肃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办法(试行)》中的评估内容和评估标准,定期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条件、教育管理和教育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建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奖惩机制,调动各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积极性。依法加强办学行为监管,规范办学行为,强化安全管理,加大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力度,为学校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1.2017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

2.2017乡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

3.2017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

4.2017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

5.2017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自查报告

6.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

7.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

8.乡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

9.2017乡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

10.205438+07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