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主体性探究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以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其实质是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独立完成知识的建构,并从中获取探索知识的途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呢?现在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首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支撑;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出发点和动力;它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

“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如果不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涨,精神兴奋,急于传授知识,没有情绪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没有欢腾,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变成负担。”小学生喜欢玩游戏,创设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比如教“扔一扔”的时候,我先跟同学说,老师今天在跟大家玩一个碰球的游戏。我手里的纸箱子里装着一个乒乓球,标着1,2,3,4,5,6这几个数字。请闭上眼睛过来摸一个球。你能摸到什么数字?老师摇完盒子里的球后,让一个学生闭上眼睛摸一个。同时让学生猜猜他碰了哪个球。)盛1:他摸了6号,盛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了2号或3号,我想他可能摸了4号或5号或6号,学生猜后,老师让摸球的学生出示他们摸的球。老师:想一想,我们能预先确定我们接触的球的数量吗?生1:不会,1到6可能会碰到。生2:六个球被碰到的几率相同。老师:如果我们要摸的球肯定是6号,那怎么办?生1:多放6球。生2:不行,六个球都要放。老师:为什么?生:因为每个球都可以摸,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就有可能摸到。如果所有的球都是6号,你爱怎么摸就怎么摸,摸的球一定是6号..以创设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和理解“某事发生的可能性”,了解“预测某事发生的可能性”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事发生的可能性”的基本方法。就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转移,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教师而言,不是填“鸭”,而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各种学习条件,营造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巧妙而精彩地玩耍,不是为了玩耍,而是为了让学生产生怀疑,让学生产生疑问,解惑获取知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第二,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学习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探索、思辨和发现的必要载体,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索和应用新知识的活动中,最终达到学习、理解和应用知识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量让学生折、切、挥、量等动作,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手、眼、脑、口、耳共同使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在知识的形成和运用中提高探索能力。比如在教“认识圆”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剪一个圆。老师:学生把你剪的圆盘对折,打开,往另一个方向折,再打开,折几次。老师:折了几次之后你发现了什么?生1:折痕相交于一点,交点在圆心。生2:每条折痕长度相等,相交将折痕分成相等的两部分。.....老师:你有这么多发现真好。这些折痕相交于圆心的一点。我们称圆心的这个点为圆心,圆心用O表示..老师:你发现圆心把每个折痕分成相等的两部分,这是你用眼睛估计的。真的平等吗?请拿出你的尺子量一量,并写下你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学生1:相等,都是2.3 cm。生2:相等,都是2.4 cm。生3:相等,都是2.5 cm。生4:相等,都是2.8 cm。老师:你的结论没有被老师否定。请在你的圆上任意取一点,测量从圆心到这一点的长度,做几次,记下测得的长度。老师:请报告你测的数据。健康1: 2.3厘米2.3厘米2.3厘米2.3厘米2.3厘米。生二:2.4厘米2.4厘米2.4厘米2.4厘米2.4厘米2.4厘米。生3: 2.5厘米2.5厘米2.5厘米2.5厘米2.5厘米。生4: 2.8厘米2.8厘米2.8厘米2.8厘米2.8厘米2.8厘米。老师:观察你测的数据。你测的数据有什么规律吗?如果有,这个规则是什么?生:对,平等。老师:平等是什么意思?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相等。老师:你的结论是正确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我们称这条线段为圆的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老师:请想一想。同一个圆有多少个半径?都是平等的吗?生:无数,都是平等的。老师:答案非常正确。.....在本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发现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再比如:在教“认识钟表”的时候,我先让学生拿出实物钟和同桌的对比,看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小组讨论交流)学生1:每个人都有两根针。(长细的叫分针,短粗的叫时针。)让学生指出并触摸学习工具的时针和分针。学生2:有12个数字。12这个数字把钟面分成12个相等的大方块。然后让学生自己转身,说钟面上的指针朝哪个方向转。学生3:顺时针。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比、指、摸、翻、说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第三,开放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开放式课堂是实施探究学习的有效保障。比如教分类的时候,我先让学生拿出自己喜欢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香蕉、橘子...)]课前已经准备好的,问:“全体同学。学生们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都放在一起。生2:摆放整齐。生3:把好玩的放一起,好的放一起,好吃的放一起。生4: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引入话题,打开课堂,探索新知识。然后对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说明分类原因,总结分类方法。各组动手操作结束后,各组代表汇报成绩。学生1:我们小组分类玩具:汽车、火车、手枪...学生2:我们组排序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哪吒...学生3:我们小组将水果分类:苹果、梨、香蕉...(当学生回答分类原因和方法时,老师给予了及时的指导。)老师:每个小组会根据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和提炼。各组动手操作结束后,各组代表汇报成绩。学生1:我们把汽车组装在一起,火车组装在一起...学生2:我们把奥特曼和机器人放在一起...学生3:我们把梨放在一起,苹果放在一起...老师:请想一想你手中的东西。除了你现在有的分类,还能怎么分类?(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1:我们可以把玩具分为轮子和轮子。生2:我们可以把图片分成图片。生3:我们可以用颜色和味道来划分水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展示出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理解和掌握分类的思维方法,获得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