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我认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即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以上两位语文前辈的话,不仅对语感给出了明确的定义,而且肯定了语感是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第一,语感的概念地位
那么,什么是语感呢?我同意叶圣陶先生的观点。叶老曾经明确定义:敏感的语感,通常被称为语感。简单来说就是人对语言的感受、理解和把握能力,这种能力是直接的、整体的、敏捷的、不确定的。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夏丏尊第一个提出了“语感”的概念。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叶圣陶进一步提倡语感训练,80年代,吕叔湘将语感扩展到另一个层面(语言的结构形式和表达的层面)。
郭沫若先生曾说:“一个作家和诗人,应该永远对文字敏感。这东西就像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训练在童年教育中非常重要。”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这已成为教育理论界不争的事实。《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中多次强调:“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鼓励学生多阅读,在阅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理解”。的确,培养语感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重要作用。它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它与语言训练的真正实施和语言训练质量的提高有着更直接的关系,是语言训练的最高境界;它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是多么重要。
二、语感的培养策略
毛光伟在《语感——语文教学的支点》一文中提到:“语感的培养不是教学方法的创新,也不是教学模式的创新,而是通过传授语言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来说和写,来改造影响人们多年的旧的‘语文教学思想’。”语感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和一系列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一)生活——语感的摇篮
叶圣陶先生说:“要有敏锐的语感,不能只从语言中揣摩,要把生活经验和语言联系起来。”“光查字典是无法获得深刻的语感的。只有从生活的角度去体验,我们才能一点一点地积累我们从生活中获得的东西。积累越多,理解越深。直到你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你才能通过欣赏作品真正接近作者的主旨。”可见,生活是培养语感的摇篮,生活经验的积累与语感的培养密切相关。
生活是人类语言的源泉。生活体验是一种非语言实践,包括生活知识体验、自然风景知识体验和生活社会知识体验。没有这段经历,语感的培养是苍白的。在小学生看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各种活动,可以积累语感。比如带学生去农村体验生活,观察家禽小动物,只要说到鸡,学生就会说出不同颜色和形状的鸡的特征,比如好斗的公鸡,毛像小黄球的鸡,还有带着一群鸡觅食的母鸡,各有特点。再比如欣赏四季景色,春暖花开,五彩缤纷;夏天我看到的是绿色的眼睛,所有的树都是那么充满生机;秋天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成熟的金黄色;冬天,雪花飞舞,白茫茫一片,能激发学生不一样的遐想。这一切都来自于学生生活经历的美好回忆。在大量的活动中,建立语言与生活的联系,让敏锐的语感得到有效的积累和培养。
(二)朗读——语感的动脉
朗读就像一条汩汩流淌的动脉,让语感生生不息。培养语感,学好语文,必须掌握朗读的方法。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语文”不仅要用心、用眼,更要用口、用耳。念诵是一种运用心、眼、口、耳的学习方法。"
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语文知识和语言的积累,从大量的语言实践中体会到单词所包含的东西,积累语感。朗读时要充满情感,甚至要求学生尽可能将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融为一体。文章的立意,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会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里,唤起他们的情感之声,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语感和审美能力,同时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可谓文质兼美。这为学生学习语言、形成良好语感提供了最好的范例,为规范学生语言、培养良好语感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比如《最后一课》结尾:“你被学校开除了,——你可以走了。”其中“退学”这句话还有很多未完的意思,比如祖国的沦陷,最后一课的结束。有无限的感慨,也有深刻的思考。看完这句话,要注意停顿。再比如《金钩》,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喝鱼汤,就说:“怎么了,吃不下了?如果我们不吃东西,我们就走不出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了它。梁潇,不要太脆弱了!”第一句是焦急地提问,第二句是深情地讲道理,第三句是果断地指挥,第四句是严厉地暗示。在朗读时,要了解当时的说话语境,注意语调、变化的速度、发音的轻重。在学生们的反复诵读中,他们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老班长关心同志、忠诚革命的精神浸在了学生们的心里。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下,如果鼓励学生从声音中朗读,用不同的节奏和语调朗读,在朗读中思考,其意义就不言而喻了,自然也就合理了。
(三)理解——对语感的理解
叶老说得好:“我们读一篇文章,无论诗词歌赋,总是要像吃饭一样细细咀嚼,不轻易放过一个字,也不随便应付一个字,才能达到透彻理解。所谓欣赏,是建立在了解透彻的基础上,了解不透彻。即使能欣赏一点,也难免会漏掉一些地方,分不清味道。”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解语言和写作这个中心环节。教材中的典型作品都是作者精雕细刻,精彩绝伦。只有教师在语言训练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特别是要抓住作品中那些关键的、精妙的词语作为语感训练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透彻理解,让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而且能有更深的理解。比如《莲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些大圆盘之间开出白莲花。”引导学生用其他单词改变“毛”。有的同学改“长”字,有的改“钻”字,然后组织同学讨论。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用“毛”比较好。因为荷叶多,只能从里面冒出来。《毛》不仅写了荷叶的数量,也写了荷花的生命力。它给人一种不可抗拒的活力,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这样才能抓住关键词,咀嚼出精致词的个性特征,品味其魅力。再比如教“鱼游到纸上”,把聋哑青年画鱼的段落写得惟妙惟肖。我是这样处理的:
老师:你知道什么是“细致入微的描绘”,什么是“速写”吗?(少数人举手,多数人不知所措。)那么,请再读一遍这个自然段。虽然你不知道“细致入微的描绘”和“用画笔勾勒”的含义,但请你仔细体会一下。你认为哪些词可以帮助你理解什么是“细致入微的描绘”和“用画笔勾勒”?划掉这些单词。学生默读一遍课文,移动单词,实现。期间我提醒学生“把自己对这些词的理解写在旁边”。片刻后,学生们举起了手)
老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从哪些词中你能猜出“细致入微的描写”的意思?
生:从《工笔》可以知道,《工笔》的画法很细致,很用心。
生:从《像少女刺绣一样细致》知道“工笔画”是很慢很细致的。
生:从“每一个部分”可以知道,“工笔画”要把微小的地方都画到位,和现实很像。
老师:学生的理解很准!“工笔”就是这么画的!那么,“写生”呢?
生:我从“很快”知道“写生”很快,非常快。
生:我也是从《像金鱼在纸上游》里了解到“用笔写生”的速度很快,但一定很像。
老师:学生们的体验是多么深刻啊!要不要欣赏用“工笔”和“速写”画出来的画?
生(大声):对!(老师展示了两张金鱼国画的幻灯片,分别是工笔和写意,同学们惊叹不已。)
要求学生找到能帮助自己理解的词,去理解,去琢磨,这就是通过揣摩词来理解课文意思的过程。
事实上,学生理解文本的过程是一个语言推敲、理解和自省的语言实践过程,也是学生语感培养的学习活动过程和理解过程。
想象力——语感的翅膀
别林斯基曾说:“读书时,你处处感受到他的存在,却看不见他;你读懂了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来弥补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办法感受和理解语言。因此,在语感的培养上,教师要帮助学生依靠想象,“有文字的地方就没有文字”,进入作品所描述的生动具体的形象世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和文字的意义和情感。比如《鸟的天堂》写道:“很快这片森林就会变得非常热闹。到处都是鸟,到处都是鸟。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上,有的在飞,有的在拍动翅膀。“这里的‘刺激’不仅仅是听觉上的感受,还包括视觉、运动、空间等多种感受。它的形象饱满,是一种立体感。在教学指导中,要引导学生拓展想象力,一边在脑海中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一边大声朗读,读出“兴奋”的感觉,读出作者喜悦的感觉,读出美的感觉。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悬念训练创造性想象力,在角色体验和联系画面中再现抽象的语言材料;我们还可以利用语言材料的对比和补充或利用图像插图、声音等材料来培养再造想象的能力。比如《观潮》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两尺多高的白墙。潮水越来越近,像成千上万的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驰骋;那声如山崩,……”其中,“形成一堵二十多尺高的白墙”“如千匹白战马齐头并进”“那声如山崩”之类的句子,如果不用形象思维,是不会让人感受到春潮的恢弘与壮阔的。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视听手段激发想象力,如播放视频、展示课件等,使之在语感上火上浇油,增强学生对钱塘江潮奇观的感性认识。能通过“白浪翻滚”激发学生联想到“白城墙”的壮美画面;从“潮水越来越近”到“千匹白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驰骋场面;从“声”到当时“山崩地裂”的惊人气势,整段反复朗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春潮的壮阔和壮观,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从而培养他们感受语言的能力。
我们发现想象丰满翅膀的过程就是充分语感的过程。
(五)表达——激活语感
朱光潜说:“要把少量的好诗读成背诵,反复背诵,细细揣摩,不仅要理解每一个字、每一句的确切含义,还要敲出整篇文章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之浸淫在自己的心田和肌肉里,在开始写作的时候,不经意地支配自己的思想和气势。”
在培养语感的过程中,不仅要品味和琢磨课文中的语音、字、词、句,而且要在教学中以读促说,以说促写。比如我教《听,秋天的声音》的时候,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在对文本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我问:“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特别想说的吗?”我看到一个个小手举了起来。我说了一辈子“秋天太美了,真想它快点来!”另一个生命也说:“我爱这个美丽的秋天,它带给我们一阵温柔的秋风,一点点凉爽的秋雨。”...“同学们各抒己见,用优美的语言把他们看完后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诗歌的模仿。老师:“秋声迷人,秋声醉人。让我们也做诗人,根据课文第1,2,3节写诗,好吗?“谁知道,我说这句话的时候,又掀起了另一个高潮。一些学生立即拿起了笔;有的想了一下,跟着笔走了;他们中的一些人仍在阅读课文寻找灵感...大家都有写过,所以我让一些同学把自己的作品拿上来,用实体投影仪投影出来读给大家欣赏。我写了一辈子:“听,秋天的声音,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嘟嘟,嘟嘟,是和树告别的声音。另一个生命写道:“听,秋天的声音,沉甸甸的稻谷弯腰,沙沙作响,是给人们带来好消息的声音。”。“学生的作品非常工整押韵,都成了小诗人了!学生能正确生动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这是一个掌握和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感被激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语感的培养,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语感的培养会在语文教学的花园里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