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二物理教案分析

蒂希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选修课3-5第十六章第二节。本节内容是“动量和动量定理”,分为两节课,这节课是第一节课。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是第一节“实验:探索碰撞中的守恒量”的延续,同时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基础,因此“动量定理”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动量定理是牛顿第二定律的进一步发展。它着眼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应,为解决力学问题,特别是碰撞和碰撞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密切相关,学习这些知识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学习情境的分析

学生掌握了动量的概念,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为该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中生的思维方式正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所以在教学中需要依靠一些感性的知识来强化直觉和形象,让学生能够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到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加强学生思维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三,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动量的变化和冲量的定义;

2.了解动量定理的含义和表达方式,了解其矢量性;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相关的物理现象,并能掌握动量定理的简单计算。

流程和方法:

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动量定理的表达式,培养学生的逻辑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利用所学知识推导出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

2.通过运用动量定理解释相关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在物理实践中的学以致用,体现了物理学对生活的指导作用。

第四,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动量、冲量的变化,动量定理的表达式和向量。

教学难点:用动量定理解释相关物理现象,对动量定理进行简单计算。

问题2:我打算怎么让学生得到?

动词 (verb的缩写)教学策略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是学生建构意义的过程。因此,需要创设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展持续建构的认知过程。我校“五四”绿色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学习和多元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本节从“鸟撞飞机”的场景引入,通过课程学习中的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鸟撞飞机的力。两者相互呼应。这种情景导入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知识。

2.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相互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复杂的内容演变成简单易懂的内容。多媒体课件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教师适当的总结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3.在反馈拓展环节,针对小鸟撞机事件进行相关计算,同时拓展到更高的空间,即太空垃圾问题,结合科技前沿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开阔视野。

第三个问题:我打算让学生得到多久?

5分钟创设情境和复习新课导入,10分钟学生自主探究,25分钟与学生互动,5分钟总结分享作业。

第四个问题:我怎么知道教学达到了我的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了我的要求?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教师、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了解学生的掌握和执行情况;通过讨论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五通

第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造一个情境

校订

引入/介绍

报道鸟撞飞机,播放鸟撞飞机的视频。

观察,体验,思考。

通过多媒体辅助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疑惑,为动量定理的简单计算做铺垫。

复习问题:

65438+

2.动量方向

3.动量是过程量还是状态量

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计划中的示例1

评估学生反馈,提出规范性要求

回答问题:

1.P=mv

2.与速度方向相同

3.状态量

做练习并展示给他们看。

复习旧知识的气势,通过练习引入新内容的气势变化;通过学生的陈述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突破动量变化向量的重点。

多重互动

理论探索和新知识

老师问:动量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评估学生演示。

学生开始推导,并在投影上展示推导过程。

通过理论推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加强对动量定理的理解,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结合学生的推导过程,推导出冲量的定义、向量和单位。

动量定理的内容和表达

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通过师生的演绎过程赋予新的概念和新的内容,流畅且易于学生接受,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课内培训强化认知

展示网球运动员李娜赢得澳网的画面,给学生创设情境做学习计划。例2,老师给予规范性指导。

重现鸟撞飞机的情景,做练习2。

深化与拓展:宇宙垃圾问题

偏激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

2.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二、能力目标

1.利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

2、可以用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现象。

3、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相关问题(限于一维运动)。

第三,情感目标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

2.使学生知道自然科学规律发现的重大现实意义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并基本掌握动量守恒定律。

难点: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

教学过程:

动量定理研究的是一个物体在受到一个力的冲量作用后,动量是如何变化的,那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相互作用,总的结果是什么?这种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比如两个学生在冰上并排站着,不管谁推,都会反方向滑走,两个学生的动量都会发生变化。再比如列车成型时的车厢对接,飞船与另一个在轨飞船对接。在这些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物体的动量会发生变化,但它们遵循一个重要的规律。

(-)系统

为了便于讨论和分析问题,我们引入几个概念。

1.系统:由若干个相互作用的对象组成的整体称为系统,可以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系统。

2.内力:系统中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内力。

3.外力:体系外的其他物体作用于体系内任何物体的力,称为外力。

内力和外力的区分取决于制度的选择。只有系统确定之后,才能确定内力和外力。

(B)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的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如演示所示,气垫导轨上的两个滑块A和B在P和Q处,A和B之间压着一根压缩弹簧,A和B中间用细铁丝绑着,M和N是两个活动挡板。通过调整M和N的位置,两个滑块A和B会在烧细丝后的mA\mB时刻撞击相应的挡板,这样s A和mBSB。可以用来分别表示两个滑块A和B相互作用后的速度。

高二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

1.实验条件:以A和B为系统,外力可以忽略不计。

2.实验结论:在A、B两个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动量变化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 PA =-△ Pb或△ PA+△ Pb = 0。

注意,因为动量变化是矢量,所以实验结论不能理解为A和B的动量变化是一样的。

(3)动量守恒定律

1.陈述:当外力或力的总和为零时,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守恒定律。

2.数学表达式:p = p=p ',对于A和B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mAvA+mBvB=mAvA'+mBvB '

(1)mA和mB分别是A和B的质量,vA和vB是相互作用前的速度,vA '和vB '是相互作用后的速度。

注意,公式中的所有速度都应该是相对于同一个参考系的,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

(2)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述是矢量型的。解题时选择正方形用正负表示方向,将向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

3.成立条件

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系统的动量守恒。

(1)无外力或外力之和为零,系统总动量守恒。

(2)系统内力远大于外力,可以忽略不计,系统总动量守恒。

(3)如果系统在某一方向满足上述(1)或(2),则系统的总动量在该方向守恒。

4.适用范围

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定律之一。无论系统中物体之间的力是什么,只要满足上述条件,都是适用的。

(4)动量守恒定律可以从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来。

假设两个对象m1和m2相互作用。物体1对物体2的作用力为F12,物体2对物体1的作用力为F21。此外,这两个物体不受其他力的影响。在作用时间△Vt内,动量定理分别用于物体1和2。F12 △ vt = △ P2,这是由牛顿第三定律得到的:F21 =-F12,所以△ P1 =-△ P2,即:

△ P =△ P1 +△ P2 = 0或m 1v 1+m2 v2 = m 1v 1 '+m2 v2 '。

例1如图,气球和绳梯的质量为m,一个质量为m的人站在气球的绳梯上。不管空气阻力如何,整个系统都保持静止。当人爬上绳梯时,人和气球(包括绳梯)的系统动量守恒吗?为什么?

高二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

对于这个系统来说,动量是守恒的,因为当人不爬上绳梯时,系统保持静止,这意味着系统上的重力(m+m) g与浮力F处于平衡状态,所以系统上的外力之和为零。当人向上爬时,气球会同时向下运动,人与梯子的相互作用永远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在系统上的外力之和永远为零,所以系统的动量守恒。

例2是如图所示滑块A和B碰撞前后的闪光照片示意图。图中滑块A的质量为0.14kg,滑块B的质量为0.22kg,所用秤的最小刻度为0.5cm,闪光照片每秒拍摄10次。试着根据图表回答:

高二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

滑块A在(1)动作前后的动量增量是多少?方向是什么?

(2)碰撞前后A和B的总动量是否守恒?

从图中A和B的位置变化可以看出,动作前B是静止的,动作后B向右移动,A向左移动,都是匀速移动。MAVA+MBVB = MAVA'+MBVB '

(1)vA = SA/t = 0.05/0.1 = 0.5(米/秒);

vA′= SA′/t =-0.005/0.1 =-0.05(米/秒)

△pa = mava '-mava = 0.14 *(0.05)-0.14 * 0.5 =-0.077(kg·m/s),方向为左。

(2)碰撞前总动量P = PA = MAVA = 0.14 * 0.5 = 0.07(千克米/秒)。

碰撞后的总动量p' = mava'+mbvb '

= 0.14 *(0.06)+0.22 *(0.035/0.1)= 0.07(千克米/秒)

P = p=p ',碰撞前后A和B的总动量守恒。

例3质量为Ma = 0.2 kg的物体以VA = 5 m/s的速度沿光滑水平面运动,与静止在水平面上质量为MB = 0.5 kg的物体B碰撞。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两个物体碰撞后的速度是多少?

(1)碰撞后1s结束时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为0.6m .

(2)在撞击后1s结束时,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为3.4m .

分析把A和B作为一个系统,相互作用中没有其他外力,所以系统动量守恒。

设A和B碰撞后的速度分别为vA '和vB ',以vA的方向为正方向,则有:

mAvA = mAvA '+mBvB ';

vB t-vA ' t = s

(1)当s = 0.6m时,解为VA' = 1m/s,VB' = 1.6m/s,A和B同向运动。

(2)当s = 3.4m时,解为VA' =-1m/s,VB' = 2.4m/s,A和B反方向运动。

例4:如图所示,三个木块A、B、C的质量分别为MA = 0.5 kg、MB = 0.3 kg、MC = 0.2 kg。A和B并排放置在光滑的水平面上,C以v0=25m/s的水平初速度沿A的上表面滑动,最终由于摩擦力达到与B相同的速度,为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