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一个技能型社会
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途径是让职业教育贯穿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让职业教育得到普通人的认可。
1,让职业教育贯穿人的全生命周期发展。
在技能型社会中,职业教育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彰显终身性和发展性的特征,实现人的全生命周期的融入和包容性人力资本的提升。
对此,新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在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认知和体验教育,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全面提高产业工人素质,组织各类转岗、再就业、失业人员和特殊人群接受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支持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
2.让职业教育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
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将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等多方力量捆绑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劳动力,为家庭找到出路,增加企业竞争力,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招才引智。
3.让职业教育得到普通人家庭的认可。
在技能型社会,应该从价值、制度、环境三个层面进一步增加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对此,新《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应当采取措施提高技术技能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技能型社会建设体系滞后。
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的核心必然是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技能型社会的构建需要进行系统的制度设计,处理好一系列的合作关系,形成相对稳定均衡的局面。
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同制度条件下技能的形成有明显的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劳动力主要来自外部劳动力市场,因为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技能显然更具有通用性。
在计划经济中,技能型劳动力多由内部培养产生,因为就业竞争水平相对有限,技能往往表现出更强的专用性。
这从中国劳动用工制度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来。随着80年代的改革,以前“单位制”下的“工读教育”模式转向市场化的“先招后用”模式,职业教育逐渐陷入与实践脱节的困境,而技能形成的体系却跟不上这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