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备课有什么理论支撑?

首先,课程的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最有效目标。

基于探究的科学教育使学生能够通过亲自收集数据并参与演示、讨论和辩论来构建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认识到人类通过观察、实验、推理获得正确的知识,科学知识是相对稳定的,不断发展进步的。探究式科学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学生有参与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也有利于他们理解和培养科学精神,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和欣赏不同意见,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对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有基本的认识。

小学科学课程也要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有些学生成年后会从事与科技直接相关的工作。实施探究式科学教育可以保护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这对他们将来升学和未来的职业选择非常重要。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跃的实践性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学生要在探究的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在活动中学习科学,既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小学科学课程的活动化表现在强调通过儿童对科学活动的亲身体验来学习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态度的发展。

科学探究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小学科学概念的建构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探究活动要尽可能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联系。小学的科学课程还包括设计和技术的内容。学生在理解科学概念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努力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性首先表现为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将自然科学主要领域的基本内容,包括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的知识,整合为一门课程,更能体现自然科学的学科背景、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性还表现在学习内容与学习体验的融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科学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的课程。

21世纪,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文化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文课程包含许多与科学有关的内容和科学家的故事。科学课程还要求学生用语言来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科学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培养学生语言的准确性和精炼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辩论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科学与数学有着天然的联系,科学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量化表达和逻辑推理。数学可以作为科学探究中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工具,科学课程为数学的应用提供了范例。

因此,小学科学课程不仅能为7-9年级科学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能促进小学其他课程的学习。

二,课程的基本概念

小学科学课程对所有学生开放。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地域、民族、性别、经济和文化背景差异,或者个体条件不同,科学课程都应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小学科学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获得科学探究的相关技能和方法,培养热爱科学、善于思考、求真务实、互助合作、保护环境、关爱健康的生活态度,是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

科学课程也要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让学生明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会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应用必须考虑科学道德和伦理的选择。

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不是单一的、僵化的教学过程,而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自身独特特点的教育方法,不仅可以用于科学教育,也可以用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探究学习与科学课程有着天然的联系,探究是科学家探索和认识自然、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方式。将研究成果公之于众,接受质疑,基于经验证据,运用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不断更新和深化,是科学研究的特点。

探究学习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学生亲自收集和获取信息和数据,有时包括使用经过验证的二手信息;在论证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和思考,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相关理论做出判断和结论;通过交流、讨论、辩论、再思考,逐步建立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而不是仅仅依靠听课来接受科学概念。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

小学科学课程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学习机会,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小学的科学课程中还需要其他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演示、观察等,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各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是积极的学习者。

近几十年来,学习科学的研究揭示了儿童发展和学习过程的许多规律。研究表明,孩子天生好奇心强,学习能力强,教育需要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机会。学习科学的研究也表明,只有当学生主动学习时,学习过程才能有效地发生,包括概念的扩展和建构以及错误概念的抑制和转化。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调整自己的学习;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逐步实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学习策略方法,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要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尊重他们的经验差异和学习特点,为他们设定合适的学习途径和评价方式,引导他们积极探索。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并不意味着学生自发地、独立地进行探索,更不意味着降低教师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科学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儿童的发展潜力,而且证明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包括家庭、学校、教师、同伴和社区文化,都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当学生入学时,教师成为他们学习环境的重要提供者。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组织和支持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有目的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示范和与学生的互动,以及组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引导他们更深入地学习。

小学科学课程采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科学素质形成的评价体系。

学生学习评价对课程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评价应当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和课程目标的实现;我们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评价内容要全面,包括科学素质的各个方面。评价包括学习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并考虑使用多种方法和多学科的评价方法。

三,课程设计思路

小学科学课程设计和标准制定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新课程改革政策,努力体现科学性、先进性、传承性和实践性。本标准分为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分别阐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功能、性质、理念、目标、学习内容和实施建议,体现了整个课程的设计思路。

在前言中,首先阐述了当今时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国家对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近几十年来,学习科学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儿童学习科学的巨大潜力,而且强调了从小培养儿童科学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些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应该为其持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决定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小学科学课程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目的的义务教育核心课程;它是一门实践性、主动性、综合性的课程;而且和小学的其他课程关系密切。

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了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普遍性和公平性的要求;体现了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近几十年来关于学习的科学研究成果,包括基于探究的教育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围绕重大科学概念组织教学、利用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等新的教育理论,都体现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也强调了探究式科学教育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降低,相反,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的组织和指导,教师的指导和支持对探究式科学教育至关重要。

在课程目标部分,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课程的总目标和四个子目标。前言中阐述了目标设定的依据和解释。

内容标准部分是说明课程要求学生学习什么,学习到什么程度,分为科学知识、设计与技术、科学探究三个部分。科学知识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主要部分,在标准中以概念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出来。21主要概念选自三个主要的自然科学领域: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需要学生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将主要概念分解为125个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更小的概念,在标准中称为“分解概念”。每个“分解概念”都用实例说明,并给出学习内容的目标,使标准的使用者易于理解和实施。概念的陈述主要是叙述性内容,即解释“这是什么”,尽量减少过于抽象的名词定义。希望同学们明白,科学不是空洞的定义。科学来源于生活实际,服务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保持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设计与技术领域代表了科学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将其纳入本标准的学习内容,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有利。设计与技术部分包括三个主要概念,分解为15个更小的“分解概念”,也给出了相应的例题和学习内容目标。

内容标准的第三部分是关于科学探究的学习内容。科学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是科学家获取新的科学知识的方法,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的、多实现的、不断循环上升的过程。学习内容中列出了科学探究的五个要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来体验和理解。

实施建议部分是关于如何开展教学实践的建议。教材和相关教学资源的建设非常重要,是标准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情况差异较大。各地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将标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这需要通过教材编写者来实现。教师的培训和发展也依赖于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任何教育改革最关键的因素。面对我国小学科学教师的现状,迫切需要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注重科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保障他们的科学教育工作条件。实施意见还对教学、评价及其他与教学过程相关的配套条件提出了建议。

附录1对《科学知识内容标准》中学习内容目标一栏所涉及的动词进行了描述。附录二是从当前教学实践中选取的两个案例。一个案例采用观察法,另一个案例采用单变量实验法收集实证证据。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其持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可以通过理科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热情;理解适合认知水平的科学概念,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培养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了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

第二,子目标

(1)科学知识

1.通过材料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可以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了解物体的运动,力、能量的作用,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化。

2.通过生命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的主要特征,了解生物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了解人体与健康、生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通过学习地球和空间科学相关知识,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和太阳系的基本情况;了解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球体的结构;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该珍惜的家园。

(2)科学探究

1.理解科学探究是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它是科学家通过论证、逻辑推理、创造性思维和交流形成* * *知识的过程。

2.知道科学探究形成的科学知识在某一阶段是正确的,但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深化和发展。

3.了解科学探究的要素:提出和聚焦问题、设计研究计划、收集和获取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人们认识到,探究不是一个线性的模式化过程,而是一个循环和交叉的过程。

4.能够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运用到力所能及的探索活动中。

(3)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和热情,愿意参与观察、实验、生产、调查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认真完成预定任务。

2.根据实际证据,勇于表达和解释自己的观点,愿意听取不同意见,理解他人的观点,从而改进和修正自己的观点。

3.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积极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对他人的感受和兴趣敏感。

4.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有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1.将所学的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工具、器具、设备联系起来,识别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人们如何利用设计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改变社会生产和文化生活方式。

2.了解人类活动对该地区自然环境、生活状况和社会变迁的影响;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3.用你掌握的科学知识开始思考与正确使用科学技术相关的伦理问题,知道无论是科学技术的研究还是应用都必须考虑伦理道德取向,意识到你在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方面的责任。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科学知识

内容标准中的科学知识选自自然科学中的主要领域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三个领域。从这三个领域中选择一些适合孩子学习的主要概念,可以为孩子的持续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方便用户理解《标准》中所选概念的基础,表1中列出了三个科学知识领域的主题和核心概念,但并不是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理解的概念层次。

表1。科学知识领域的主题和核心概念

领域主题的核心概念

材料科学物质具有不同的特性、结构和功能,物质的特性取决于其结构和组成。

物质可以根据不同的特性进行分类和分离。

物质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但不会消失。

能量有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总量不变。

能量可以以不同的形式通过物质传递。

能源是维持我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我们需要尽可能避免浪费能源,保持能源以人类可利用的形式存在。

力的作用和运动的物体总是以不同的形式运动。

运动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

当力作用于物体时,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力需要能量。

生命科学生命的主要特征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生物不断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生物有生命周期,有生有死,通过基因繁殖延续后代。

生物的分类和生物多样性动物需要依靠其他生物来提供营养。

植物可以养活自己,为人类和动物的生存提供氧气和养分。

微生物一般用肉眼观察不到。

生物进化形成了生物多样性。

人类是进化的产物。

人和其他动物的主要区别在于,人有一个高级功能的大脑,包括语言、思想、复杂的情感和意志。

地球和空间科学地球和太阳系只是宇宙的一小部分。太阳系中的行星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和运动,因此形成了白天、黑夜和季节。

自然环境保护着地球和围绕地球形成的独特环状结构,包括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为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必须注意保护自然环境。

表2中列出了要求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的内容标准,包括主要概念***21,每个序号后的描述就是这21个主要概念的表述,需要学生认识和理解。其中,材料科学领域主要概念10个,生命科学领域7个,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4个。

要理解这些主要概念,学生需要从身边熟悉的事实、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入手,先建构一些更具体的概念。各大概念在标准中分解,* * *分解为125个“分解概念”。这些表格中的第一列是这些125分解概念的表达式;第二栏举例说明与此概念相关的事实和现象;第三栏是学习内容的目标,简要描述这一概念的学习水平,用于教学、教材编写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