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一、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是学好一门学科最好的老师。科学课程是以学习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新课程。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让学生在学、做、乐的同时,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向学生宣传科技知识,引导学生收集科技信息,使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上理科课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不能马虎,为以后学好理科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至关重要。比如在“声音的产生”的教学中,首先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然后老师播放课件:沉默的自然。我们刚刚看到的图片好像少了点什么。有人能告诉我们美中不足的是什么吗?然后给课件图片加上声音,学生们兴趣盎然。感觉有了声音,世界真的很美好。这样,话题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第二,营造探究的氛围,鼓励学生做出假设并验证。爱因斯坦曾说:“一个问题的出现通常比结论更重要。”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的兴趣所在。所以我在以下两个方面做了更多的努力:一是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二是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使他们愿意提出问题。对于他们的提问,我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出发,允许错误,绝不嘲笑、挖苦、讽刺。比如声音的产生,老师:你最想了解声音的什么?学生可能会问声音是怎么产生的。那你觉得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请猜猜看。学生说出自己的假设,如拍打、敲击、摩擦、碰撞、戳、振动等。老师:你能告诉我你的理由吗?生:像鼓一样。当我敲它的时候,会有声音。老师:你觉得那个声音是敲出来的吗?不敲门能发出声音吗?生:对。老师:那声音是怎么来的?生:声音是碰撞产生的。老师:你能发出没有碰撞的声音吗?老师:为什么不能发出声音?生:像橡皮筋一样弹的时候,橡皮筋不会碰撞,但是会发出声音。声音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看来我们仅仅猜测是不够的,还需要用实验来证明。老师:我打鼓了。为什么豆子在跳动?生:因为鼓面在振动。否定验证:能让一个物体发出声音但不振动吗?讨论一下。报告讨论结果。学生的实验验证。报告实验结果: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停止。从刚才的正反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声音的产生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健康:与物体的震动有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三、利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科学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和记录、整理记录数据等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锻炼和培养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和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要有概括和抽象的逻辑思维、归纳和分析能力;在实践中还能培养组织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实践,主动探索知识,获取新知识,是提高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我在讲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一课时,让学生们做了一个探索性实验:三个相同的玻璃杯中含有多少水?用筷子轻敲杯子边缘,哪个杯子发出的声音最高?你在这个实验中发现了哪些关于发声的科学规律?课后,学生对研究感兴趣,认真参与实验,探索物体声级的规律。有的同学还按照这个规律制作可以播放的音乐,第二节课播放优美的音乐。因此,这种教学内容突破了课堂时空对学生发展的限制,而是注重对整个自然的探索,倡导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自然、人的发展和自身的发展。他们通过观察、提问、想象、动手实验、表达和交流获得知识。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构建基本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充满兴趣,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并愿意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思想。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尝试探究式教学,我经历了从被动的教师到主动的研究者的转变,在教学中以研究和改革的理念关注教学。结合自己的课改实践,我认为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概念和方法形成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对我来说,是教育实践的创新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