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有哪些英雄?
田树洋出生于1884,家中排行老三。1905年,在大哥田仲阳的影响下,考入南京南洋普通教育学院。1906年,为应对湘赣边界的平六一起义,东京同盟会总部派部分成员回国,策动长江沿岸革命。孙和白计划暗杀两江总督段方,并举行起义。田书扬主动跑去联系这件事。65438年2月,田叔阳因计划泄露而迁居安庆。不久,田书扬加入安庆新军,担任步营营长。1908,11年6月,田树洋在安庆参加马炮营起义。起义失败后,田叔阳避开江西,继续革命活动。1911 10年6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田树洋在同盟军的命令下回到凤阳组织江淮起义军。11年6月,与攻打凤阳的淮上军会师,占领凤阳。此后,田书扬担任淮上军营团长。
凤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清朝两江总督张勋听说凤阳被占,害怕后路被切断,于6月165438+10月14入侵凤阳临淮关。田树洋打听后,领兵出征,与援军激战两昼夜,消灭了来犯之敌,保住了临淮关。65438+二月,江浙联军攻陷南京,张勋率残部沿津浦路向北逃窜。田叔阳率淮上义军在临淮关南岗阻击清军。经过战斗,叛军弹药耗尽,田树洋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7岁。
田纪扬生于1890,字昂夫,排行第四。1906年,田纪扬在大哥田仲扬的号召下前往安庆,考入安徽陆军测绘学校。在田仲阳的推荐下,先后加入越王协会和同盟会。9月,田纪扬被选派到马队训练学院学习。1907年初,田纪扬从南京来到安庆,不久担任新军步营。同年4月,田纪扬以优异的毕业考试成绩入选新军马营。他到任后,经常与马阵营和炮兵阵营的革命家熊、范传甲等人聚会,讨论反清事宜,并联系数百人加入会。1907年6月,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后,田大怒,信誓旦旦:“杀自己做人,要尊重的野心!”1908 165438+10月,田纪扬参与并领导了安庆马佛营起义,被誉为“徐公之后的尘埃,武昌第一声”。
1908 165438+10月14和15,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熊、范传甲、田纪扬认为这是起义的绝好机会。119年10月30日下午,熊等10余人在安庆叶氏会馆秘密开会,最后拟定了十三条作战秘密。当晚九时,田纪扬安排起义。10时整,马营、炮营官兵以点火为号,1,000余人杀出安庆城。但由于清军早有防备,城内起义军无法接应,城外起义军日夜苦战,无法攻城,被清军围困。起义军不得不向泸州方向撤退。田纪扬突围后,回到凤阳。清军得知后,前往凤阳抓捕。165438+10月27日,田纪扬被捕,不久壮烈牺牲,享年18岁。
为了表彰田氏兄弟,1912年,安徽巡抚白上书请孙中山大总统批准,追授田纪扬为陆军上将,田树洋为陆军中将,并在凤阳城建立田双烈祠和烈士祠。墓志铭上写着:“中华之魂,义人之血,胡爱山淮水之荣,平原之贵血”。1984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田双烈士墓迁入凤阳革命烈士陵园,供后人瞻仰。
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小时候和父亲一起去村小读“四书”“五经”,学写诗。他勤奋好学,热爱工作。因为经常听父亲讲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故事,李四光年轻时就充满了爱国热情,他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不辜负祖国,学会造船,打败帝国主义侵略。1902,两湖新开学校。李四光离开家,来到省会武汉,顺利考上了西路高等小学。因为他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两年没学,还没毕业,所以被湖北省派留在日本深造。1904年7月,李四光抵达东京,在弘文学院学习日语。
孙中山亲自率领同盟会加入中华同盟会。
1905年8月,李四光由孙中山先生亲自率领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第一批会员中最年轻的会员。看到他的青春,孙中山先生鼓励他“努力学习,报效国家”,这更加坚定了李四光努力学习,报效中国的决心。1907年7月,李四光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大学海洋机关系学习造船机械,初步实现了为祖国学习造船的愿望。1910年7月,李四光毕业回国,任武昌湖北中等技术学校教师、厂长。次年秋冬之交,他参加了清政府举办的第六届留学回国人员宫廷考试,成绩优异,被授予“工科状元”称号。同年6月65438+10月10,武昌起义成功,清政府被推翻。武昌建立鄂军都督府,李四光先任都督府财政参赞,后被选为湖北省工部部长。1912年6月,变更为行业部主任。不久,袁世凯窃权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心情郁闷的李四光愤然辞去了工业司司长的职务。1965438+2003年7月,李四光被临时纪念局通知,官方费用推荐赴英国留学,进入伯明翰大学。考虑到为祖国造船离不开钢,如果要炼钢,必须先冶炼。所以他先学了一年采矿,觉得采矿离不开地质。他决定转学到理科地质系,开始专攻地质学,进而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事件前后,蒋介石、汪精卫邀请各大学教授、各界领袖在庐山会谈,称就政治、经济、教育等问题交换意见。李四光作为第一个受邀者来到庐山。李四光也想了解国民政府对抗战的态度。所以上山后,他先去拜访了汪精卫,汪精卫在日本和南京都和他有过交往。一见面,李四光就提出了“现在不打,就没有出路”的观点,而汪精卫则大谈打不起来的原因,这让李四光很失望。当蒋介石和汪精卫正式举行会谈时,李四光断然拒绝了他们的邀请。
因为李四光不买蒋介石的账,而且他一直反对蒋介石,所以当蒋介石要抓他的消息传来时,李四光一家为了家人的安全,搬到了乡下。农村安静的环境让李四光静下心来搞科研。在煤油灯下,他完成了《二十年经验回顾》、《山体结构实验与理论研究》等论文和著作的初稿。虽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他从未停止过科学研究。1941,李四光获得“丁文江先生纪念基金委员会”奖。
随着国民政府回归南京,地质研究所迁回南京。1946 165438+10月,李四光从重庆乘船到南京。此时国民党挑起的内战已经打了半年,这让他对蒋介石彻底绝望了。到了南京,虽然中研院院长朱家华在码头迎接,但李四光没有下船,直接去了上海。1948年2月,李四光应邀参加在伦敦举行的第18届国际地质年会,但没有立即回国,而是临时移居海外。随着解放战争形势进一步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国民政府的重要官员开始逃往南方,南京的地质研究所也被告知要迁到广州中山大学。身在国外的李四光得知这一消息后,不断给地质所的同事写信,希望同事们设法阻止地质所南迁。由于李四光的强烈反对和研究所其他同事的共同努力,研究所最终留在了南京,解放后几乎完好无损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1949年4月初,郭沫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赴布拉格参加世界维和大会。出国前,周恩来指示郭沫若与仍在国外的李四光联系,邀请他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郭沫若按照指示,给李四光写了一封信,请他回国。南京解放几天后,陈毅司令员到地质所视察时,询问了李四光的情况,并明确告诉地质所的科学家,欢迎李四光回国。
正当李四光焦急地等待他的离去时,逃到台湾省的国民党当局密谋阻止李四光回国。他们要李四光公开表态,拒绝接受* * *产党领导的政协委员一职。不做就拘留他。李四光决定离开英国。国民党大使馆派人去找李四光时,他已经到了法国。1950年4月6日,李四光携家人安全回国。他接受了周恩来的安排,成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李四光挑战“中国贫油”论
旧中国有三个国家地质机构:中央地质调查局、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和矿产勘查局。通过调查和征求地质学家的意见,新中国政务院批准设立“一会两所一局”的方案:一会,即地质工作计划分配委员会,后改为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两个,即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第一个局,即财政经济委员会矿产地质勘查局。
全国地质工作者组织起来以后,中国的地质工作和地质研究出现了新的局面。随着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中央人民政府第17次会议决定设立地质部,并于8月1952任命李四光为部长。从此,李四光走上了领导全国地质工作的重要岗位。
在李四光出任地质部长之前,国外所谓的地质权威,基于对中国的肤浅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中国东南部不太可能找到石油;西南找油的可能性更遥远;西北地区不会成为重要的油田;东北不会有很多石油。总之,中国是一个石油贫乏的国家。这个结论当时中国整个地质界都相信,但李四光不同意。
早在1928,李四光就根据自己的研究对“中国贫油”的结论提出了挑战。1935年,他再次提出中国可能会发现石油。但是,要推翻权威结论并不容易。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石油生产已成为制约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严重瓶颈。毛泽东主席亲自把李四光叫到中南海,非常关切地问:“有人说中国石油贫乏。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如果中国真的缺油,是否应该走合成油的道路?建设新中国,石油不可或缺。它在天上飞,在地下跑。没有油,它动不了。”
李四光完全理解主席话的分量。他要为领导分忧,领导的信任成了他不懈努力的动力。李四光一直不同意“中国贫油论”。他在石油总局做报告时,根据自己的地质理论,用手指着说,中国石油勘探前景最大的有三个地区:一是青藏新疆滇缅地槽;二是阿拉善陕北盆地;第三,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李四光的报告鼓舞人心。在详细分析这三个含油远景区地质构造特征的基础上,他明确提出柴达木盆地、黑河地区、四川盆地、伊陕地台、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应是找油的重点地区。1956年3月任国家石油地质委员会主任。在他的指导下,国家石油调查开始了。通过普查,全国各地都发现了含油远景区。
根据李四光的理论,中国的石油大军进入松辽平原,开始了大庆石油会战。事实证明,李四光的分析是科学的。1960是新中国最困难的一年。然而,就在这一年,大庆油田之战大获全胜。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勘探部门先后发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和华北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大量能源的时候,由于地质学家的辛勤工作,滚油出现了,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标签,也给了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最有力的证明。
1964 65438+2月20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作为人民代表,李四光出席了这次盛会。会议期间,毛泽东总统亲自接见了他。一见面,毛主席就亲切幽默地对他说:“李老,你太极拳打得好!”正在练太极拳的李四光还真以为毛泽东问他打太极拳的事,于是赶紧解释道:“我几年前做过手术,身体不太好。我在杭州学过一段时间太极拳,但是打得不好。”其实毛泽东攻太极川就是指找油,这是对李四光为中国找油的贡献的充分肯定。
在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大庆油田,是在中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基础上勘探发现的。”出席会议的李四光听到这里,不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石油’和‘铀’矿”
在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度,李四光年轻而骄傲,感觉生硬而自信,对中国* * *产党有更深的理解。他说:“一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中国政治史上出现了* * *产党之后,中国人民才找到了正确的领导,才摆脱了屈辱和被压迫的生活,才在世界面前站了起来。”
1958 12根据李四光的申请和表现,何长工和张劲夫介绍他加入中国* * *制片人党。从此,李四光从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变成了一个* * *斗士。那一刻,这位经历了两个时代和坎坷旅程的老科学家陶醉了,他感到巨大的幸福拥抱着他。当时年近七旬的李四光说自己“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人生的新起点才刚刚开始”。他似乎充满了无穷的力量,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中。
说到新中国的核工业,很多人都能说出一个科学家的名单,但没有李四光,这个名单至少是不完整的。李四光在20世纪20年代初提出“原子裂变”作为天然气能源之一。他认为铀矿床是一种罕见的放射性矿床,经常出现在地质结构复杂的地区。20世纪30年代,他派学生到广西考察铀矿,首次发现了磷酸盐铀矿、脂肪铅铀矿和沥青铀矿。这项工作后来被中断,因为实际的利用时间表因战争而暂时无法提及。
1953年夏天,李四光去北戴河疗养,朱德、李富春也在。李四光平时走路有观察地质的习惯。有一天,在北戴河的沙滩上,他边走边发现了一堆黑色的沙子。当地渔民告诉他,在日本占领期间,他们挖了很多这种黑砂。当晚,李四光致信北京,要求钱三强借用仪器进行检测,并立即向朱德汇报了此事。朱德建议,尽快启动放射性矿产资源调查。
第二年,李四光在地质部普查委员会设立了第二个办公室,负责铀矿资源调查,相当于继续了他20年前就想做但未能开展的工作。在地质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上,他敏锐地指出:“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石油’和‘铀’矿。”
195565438+10月15、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李四光、刘杰、钱三强的汇报。毛主席在会上问李四光:“中国有原子弹用的铀矿石吗?”
李四光拿出随身带的铀矿石样品,答道:“是的。而一般的天然铀矿石只能作为千分之几的原子弹原料,所以需要大量的铀资源和铀浓缩工厂。”李四光等人当着中央领导的面实地勘察矿石样品。探测器一接近矿石,就产生了信号。
毛主席看到这个非常高兴。他说,“我们国家现在知道有铀矿。进一步勘探肯定会发现更多的铀矿。这几年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抓这个事情已经来不及了。现在是时候了,该抓了。只要我们有人力和资源,任何奇迹都可以创造。”
此后,李四光一直处于领导中国核工业的核心地位。曾任1956成立的国家原子能委员会副主任(主任陈云)和1958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核科学委员会主任。他不仅直接领导核科学委员会的常规工作,还亲自向来自基层的地质学家进行讲解和部署。在他提出的东西向三大构造带中,储量丰富、品位高的铀矿床相继被发现。
1964 10 6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李四光的贡献不难推断。
晚年专心从事地震研究
回国后,李四光曾在象山附近的象鼻沟定居。20世纪60年代,李所在的城市东单,他应邀去看房子。他觉得房子太豪华,违背了他平时的生活兴趣,就放弃了。此后,他亲自选址设计,国家在紫竹院北面建了一座小楼。这是一栋两层建筑,总建筑面积989.1平方米,四周有院墙,院门朝北,楼门朝西。院中曲径通幽,有假山、喷泉、果树。
地质学家李四光选择居住地,必然触及“水土”,象鼻祖如此,此地也是如此。从周围的历史遗迹来看,可以算是一块“风水宝地”:门前有一棵千年历史的银杏树。经测量,树干周长9.8米,树高约27米,树冠遮阴面积约400平方米。传说李自成攻打北京时,在这棵树上拴了一匹马。李宅南面是紫竹院,西面是曼居基,北面是霍克基。附近还有几座历代名人的墓,比如清朝康熙年间的兵部尚书甘文,明朝的大太监刘瑾。
李四光从1962年迁到那里,一直住在那里,直到1971年去世。他在这里生活、工作和学习。一些由他主持或参加的小型会议,经常在家里召开。何长工、刘景范等地质部门的负责人经常来家里汇报事情,所以大门右手边的大客厅实际上具有会议室的功能。四周是书柜和沙发,中间是一张长桌和几把椅子。在窗户的一侧,有许多第四季冰川沉积物的地质标本,大部分是李四光野外考察的收获。
客厅隔壁是办公室,墙的一端有一块玻璃黑板。地质队野外工作归来,向李四光汇报工作时,经常利用这块黑板进行讲解或布置,还会借用这块黑板给科技人员讲授地质力学,这大概是他多年教学生涯中形成的习惯。
中国是一个地震频繁的国家。李四光非常重视地震地质学和地震预报。早在1953中国科学院成立地震工作委员会时,他就亲自担任主席。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发生7级以上地震。灾区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周总理多次开会讨论有关问题,李四光都参加了。李四光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真知灼见,为党中央决策提供参考。
受到总理两次到邢台考察的强烈鼓舞,李四光也到邢台考察,获得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李四光指出,地震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探测地下“敌”的藏身之处,监视其活动,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安全服务。
1968年,盛传北京将发生强烈地震。一天深夜,李四光接到国务院召开紧急会议的通知。当他到达会议厅时,已经是凌晨两点多了。周总理邀请李四光坐在他旁边。会议是研究国务院接到的当天早上7点北京将发生7级地震的报告,请国务院批准通知居民立即转移到室外。事关重大,总理邀请李四光,就是想听听李四光的意见。
李四光认真听取了有关方面的汇报,并打电话到北京的一些观测站询问是否有异常现象。各地回答没有异常现象。这时,李四光告诉总理,根据对邢台等地区地应力的长期观测,有大地震,一般会有变化。根据北京各观测站的观测结果,今晚不必发出警报,但当然要密切关注。
周总理觉得李四光的分析很有道理,就同意了李四光的意见,当晚没有拉响警报。事实证明,李四光的判断是正确的,北京避免了一次不必要的行动。
李四光的科研成果在党中央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重视。1969年5月的一天,李四光被毛主席找去谈话。他们从天体的起源谈到了生命的起源。临别时,主席对李四光说,我真想读你的书。你能给我寄些书吗?他请李四光帮忙收集一些国内外的科学资料。
李四光问:“你想看什么样的科学资料?”
毛主席用手画了一个大圈,说:“是你研究范围的资料。”
李四光很感动,认为这是毛主席对科学的关心。于是,李四光亲自挑选了7份科学资料,送给毛主席等领导人。
李四光,中国科学院第一副院长、院士(原名学部委员),全国科联主席,中国科协首任主席,世界科学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副主席。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他不仅散文写得好,旧体诗也写得好。就连地质论文也是“五颜六色”。他的音乐造诣也相当深厚,尤其是小提琴。1920年,在巴黎,他用一张8片纸,12行,谱写了小提琴《很难走》,这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小提琴曲,深沉的主题中有着高亢的强音。近80年后,这首小提琴曲在北大百年校庆纪念晚会上首次公开演奏。它的出现纠正了马思聪是中国最早的小提琴作曲家的说法。
李四光待人亲切,和蔼,不摆架子。他对下属,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对保姆一视同仁。所以,如果你有什么不同意见,你愿意当面向他提出来,毫无顾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让所有人都去,只是不需要培训人。这也体现了一个伟大科学家的胸怀和涵养。
李四光晚年仍然十分关注地震研究。他经常分析大量观测数据,冒着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对地震前兆进行了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去世前一天,他还语重心长地对医生说:“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测的探索就见成效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给孩子留下了遗嘱,讲的是他最后几年经常思考的地震预测、地热利用、海洋地质等问题。他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献给了伟大的祖国和人民!
1971 4月29日,李四光因病去世,享年82岁。周恩来总理在李四光的追悼会上含泪宣读了他的遗嘱,所有的听众都被感动了。追悼会结束时,周总理指示李四光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把李四光的著作整理出来,一定要继承李四光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