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小学音乐课
第一,通过自然界丰富的声音世界,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感受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音乐形象通过节奏、节拍、曲调、调式、调性、和声、形式等音乐元素塑造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通过人的听觉器官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因此,对声音的感受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尤为重要。世界音响富有表现力,风雨声、雷电声、鸟鸣声、狗吠声、马嘶声、狮吼声、海浪声、流水声、机器马达声、战场上的炮声、叫卖的抑扬顿挫...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来表达这些丰富的音响效果和自己的感受,如《动物狂欢节》、《雷霆波尔》。在教学中,一些音乐老师引导学生听这些作品,让学生感受音乐与世界的密切关系,感受世界丰富的音响和音乐的特殊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窗口,利用各种生活用品自制“乐器”,模拟世界的声音。在老师的启发和鼓励下,有的同学把塑料纸揉成一团放在手心里让它发出“刷刷刷刷”的声音,用来模拟毛毛雨的声音;有的同学拿着塑料饮料瓶,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模拟打雷;有的用一段竹子做竹哨,吹出美妙的鸟鸣;有的空罐里装满沙子,用胶带封好,而不是用沙罐来抖出“沙沙”的节奏;也有学生用倒置的塑料桶或空蛋糕盒代替“架子鼓”打不同的节奏;也有学生用不同颜色的水装满碗或茶杯,用筷子敲出简单的短语...这些普通的生活用品被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赋予了新的概念。它们虽然简单,没有固定的音准,但在儿童音乐启蒙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第二,引导学生享受音乐,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音乐具有“声不可见”的艺术特征,人们对音乐内涵的感知是抽象的。但是音乐的各种元素的组合总能被人感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在这方面,有的老师充分利用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启发学生运用想象力,用文字描述自己听过的音乐,同时描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教训:欣赏《种海草》(小学)。
《种海草》是电影纪录片《藏海少女》的主题曲。影片描写了美丽的南海风光、奇特的海底世界和一群跳水少女紧张而快乐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她们的精神风貌和高尚情操。
为了测试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老师让学生先听一段音乐,在不告诉学生音乐的背景和标题的情况下,听音乐中描绘了哪些场景和意境。听完音乐,老师问:你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样的场景和意境?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大海、船只、海鸥和大草原,有人说他们好像在春天的田野里放风筝,有人说他们在夜空中看到了星星和月亮...
接下来,让学生打开课本找到这节课。教科书上有一幅儿童跳水的插图。在介绍完音乐作品和作者后,老师告诉学生这是电影的主题音乐,并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为这段音乐做一个标题。
学生们兴高采烈。除去意义重复或相近的,学生* * *为这首曲子“做”了68个标题,其中95%与大海有关。如:《浪迹天涯》和《你好!大海,海底世界多美啊,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海上的海鸥,奇妙的海底世界;有些标题很有想象力和诗意,比如:《彩虹》、《美丽的梦》、《在阳光下跳跃》、《我上了一艘船》等等。
老师充分肯定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恰当的语言表达,学生对老师给予的赞赏感到兴奋。这说明只要认真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是会得到发掘和提高的。同时,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纯真的天性和独立的情感,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
第三,结合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音乐、舞蹈、诗歌、绘画是文学艺术领域中几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各有其表现特点,但又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审美意义和表现手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目的也是相同的。音乐和诗歌是声音和无形的,而绘画和舞蹈是有形和无声的,它们的组合表现形式更加完美。
课程:欣赏《乘着歌唱的翅膀》
这首作品原本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用德国诗人海涅的歌词创作的艺术歌曲。它富有诗意,充满自由幻想的浪漫,后来被改编成管弦乐作品。
这首曲子是在课堂上首次演奏的。在音乐声中,老师深情地朗诵了海涅的诗歌,并随着音乐的节奏轻盈地跳起了华尔兹,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了音乐、舞蹈、诗歌融合的完美与和谐,加深了对音乐在声音和形式上表达的内容的理解。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对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一些学生被挑选出来,在老师的带领下随着音乐即兴起舞,还有一个女孩舞动着她的围巾,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
在这次音乐活动中,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结合自己对音乐作品《乘着歌唱的翅膀》的感受,写一首诗。三分之二的学生已经完成了作业。后来,老师在音乐课上选了一些学生用音乐朗诵自己的诗。他们用稚嫩的声音朗诵着自己稚嫩的作品,骄傲和成就感写在脸上。一些没交作业的同学受到强烈感染,忍不住即兴发挥,一股浓浓的艺术气息弥漫在教室里。
这种情况印证了教育家Caillar所说的:对艺术的体验总是需要一种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态度。无论对艺术家本人还是观众来说,不参与这些形式的创作活动,我们就无法置身于艺术形式的王国。这种观察和教学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的音乐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线教师新颖的音乐课更好地诠释了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内涵,使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成为基础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
在学生感受音乐能力的培养上,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总结和借鉴。
首先,教育者应该重视每一个受教育者。作为老师,要对学生的音乐启蒙教育有耐心,从学生对音乐的初始感知水平出发,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否定任何一个学生。
第二,教师要善于启发,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感知音乐的耳朵”。让学生学会欣赏,这是培养学生听觉和感受音乐的前提。以前片面地认为中小学音乐课就是教一首新歌,认识几个音符,音乐欣赏不是这个年纪的人能感受到的。事实证明,学生只要不断受到启发,还是可以欣赏音乐的。学会欣赏会给学生的音乐感知带来快乐。此时,教师的说服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教师要善于运用综合艺术,通过各种艺术门类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用肢体语言帮助解读音乐,他们的教学方法把无形的音乐变成有形的音乐,把抽象的音乐变成生动、直观、形象的音乐,很容易带动和感染学生参与亲身体验,获得感受。
四是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创作的过程。艺术教育的目标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艺术大师,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鼓励他们参与音乐创作,是培养学生对音乐感知的重要方面。音乐教师要善于鼓励和奖励学生的音乐创作。
第五,音乐教师本身要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要有与时俱进的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具有原创性和对知识的包容性。
综上所述,应该说,帮助学生建立音乐与人的情感联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是基础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