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篇教育札记范文
教育札记范文(1)
寒假期间,我有幸读了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深有感触。张文质,福建闽侯人,教育家、诗人。1983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系“生命教育”的倡导者、负责人。多年来,他致力于“生活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长期扎根于中小学课堂,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创立了1+1读书会,普及1+1的阅读理念。通过学习,我深深感受到“教育的魅力在于启发和唤醒”。首先,在教育上要兢兢业业。平时要多细致,多耐心,多等待,多思考,多克制。其次,要广泛阅读,努力实践,积累经验,搭建自己的理解平台。
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张文质先生对生活化教育的理念进行了细致而灵活的提炼和阐释。当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个观点时,很多人质疑,因为这个时代真的是一个泥沙俱下、马奔腾的时代。有人认为教育不能有慢耐心,更不能有慢状态。但是张老师认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俗话说得好,慢工出细活。这种教育在我们任何人看来都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教育是一门慢艺术,张老师显然给出了自己的宣告。逐字逐句,字慢字快,字是艺术,张老师觉得我们的教育太快了,是在ppt上快速显示和擦除;老师们也差不多该和这一大群叫不出名字却能完美流畅地解读课堂的人打交道了;差不多到了老师和校长每天似乎都在忙着处理各种常规事务的时候了,也到了老师们在教室里冷冷地看到那些迷惑不解的眼神的时候了,就像笔者心疼的时候,在我们学校这一天。教室座位整齐,台下人头攒动,大有工业化生产的势头。
说实话,真的很难见到有生活个性的人。难怪笔者所敬仰的叶澜教授在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呼吁教育创新中的“具体个人”意识,呼吁“人”从“抽象的人”向“具体的个人”转化。一天下来,我们班看不到一个真人。慢是一种什么样的课堂和教育?在作者眼里,慢就像w老师,“老师的肢体动作慢,语速慢,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慢。”正如作者所说,日本人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来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放慢速度,让教师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给他们更多的创造、交流经验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潜能。教育作为一门慢艺术,需要留下足够的等待空间和时间,需要有一个慢节奏。频率高、节奏快、梯度大,不利于学生有序成长发展。
张文质老师提倡“生活化教育”。在当今教育界,它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生活化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表现出对学生的理解、关怀、信任和完善;“它不仅仅是思想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体现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生活化教育”的实现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不仅要尊重和善待学生,还要研究他们的特点;在关注全体学生知识获取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他们不同的认知风格带来相应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异常情绪变化,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师生互动,引发思考的客观条件是课堂环境和教学空间。张文质在《教育是一门缓慢的艺术》一文中的一段话:美国教育家博耶说,学校还很小。那么“小”好到什么程度呢?“小到学校,所有师生都可以互相称呼,就是人数最好控制在两三百以内。”博耶补充道:“当班上的学生超过30人时,老师的注意力中心从关注个人转变为控制班级。”这些见解令人钦佩。但博耶无法想象,中国有那么多“名师”不点一个学生的名字就能“让班级飞得很高”,他也无法想象,一些更厉害的“名师”能在体育馆数千名观众面前不点一个学生的名字就“让班级飞得很高”。或许,某种程度上,这就是中国教育优于美国教育的“值得称道的地方”。
如果教学课堂环境得不到保障,首先会给教师组织课堂带来困难,信息的传递也将是单向的而不是多样化的,“生活化教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一味地强调教学质量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准之一,对教师也是不公平的,因为能让班级“飞得高”的老师也就那么几个。以“生活化教育”为理念,要把主观和客观结合起来;既要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又要营造关注学生独立性的良好空间,在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和实践中贯彻“生活化教育”。
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在教学中,老师要慢慢感受,就像家长一样,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体会的。一个好的老师,应该会有偶然的收获,一些独特的理解和发现,然后沿着这条正道走下去,最终取得巨大的成功。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长期的东西。功利化的教学是短暂的,不注重长远的、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我们的教研也是一门慢艺术,要有发现,要努力,要慢慢做。这种慢意味着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有足够的期待和耐心,减少教育的干涩和功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札记范文(二)
《爱的教育》是一本值得父母和孩子仔细欣赏的名著。我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来看书的,看完这些故事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爱!书中有关于孩子、父母、老师的感人故事,给我和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它是以日记的形式,通过看似普通的人和事。作为家长,看到父亲对儿子的教育细节,常常会觉得自己在生活中似乎少了些耐心,多了些浮躁;宽容少了,挑剔多了;少鼓励,多批评他们期望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成长,期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孩子是可爱的,他们真的需要爱的精神,爱的教育,教会孩子学习,让她拥有爱,让她懂得如何做人。
古往今来,爱情的真实故事很多。可见,爱无处不在,爱教育父母看完之后去感受。我们一出生就沉浸在爱的海洋里,有父母和爷爷奶奶的爱。我长大了,上学了,有了老师同学的爱。爱情就像空气一样。爱无处不在。我们从不离开它。如果我们离开我们爱的人,我们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人。爱可以把人从逆境中拯救出来,爱可以让浪子回头,爱可以激发人的无穷力量。
“只要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一个完美的世界!”就像这首《明天会更好》一样,只要有爱,世界就会变得更加完美,更加温暖。
教育札记范文(三)
这是一本催人泪下的书,是一本有千万种声音的书,是一本充满教育意义的书。这就是爱的教育。
这篇文章是根据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一年中发生的事情,以日记的形式写成的。从和朋友在一个屋檐下读书,到因为父母工作变动而不得不转学。Amrico,一个10岁的男孩,渐渐学会了在生活中坚强,学会了努力成长。日记,看日常生活中学校和家庭的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
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被它的内容、作者流畅的文笔和书中生动的人物形象所震撼。尤其是每周一次的心灵演讲,通过一个发生在意大利的小故事,来教育孩子,启迪孩子的心锁,让孩子走上美好未来的道路。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
书中的人物太多了,我无法一一列举,但一般分为三类:老师、同学、家长。所有这些人都体现了《爱》这本书的主题。这其中,有朋友之间的爱,有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有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爱。而这是世界上最真挚的爱情。
但在当今社会,这种爱情恐怕早已成为泡影。我不止一次在电视上、报纸上、网上看到有人因为父母老了没用而辱骂父母。有些人,遇到以前的朋友和老师,就不理他们了。这就是所谓的“爱”吗?我们必须问自己。用最平实的语言来表达这份爱。我不会用任何华丽的词藻。我只想用这个世界上最质朴的语言来表达这份爱。
《爱情》的教育文本虽然简单朴素,描写的都是很普通的人,但是却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会让人产生感动。
“爱是什么”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无限的,小到同学间的友好交谈,大到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大到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甚至是萍水相逢的人捐骨髓捐血帮助希望工程的一个微笑。因为像空气一样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能用简单的语言感受到浓浓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会把这种美好的感觉带给更多的人。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谈论的一个词。但是,有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爱,比如父母对女儿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的引导,朋友之间的相互安慰,这些往往被我们认为理所当然,没有细致的了解。而如果你经历了,你会觉得生活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班里有几个学困生,学习习惯极差,生活习惯更差。我试着用我的爱去影响他们。我帮他们交了新学期的材料费;单独谈,谈理想,谈生活中的人。讨论如何与人相处,关心他人;买学习用品,比如铅笔盒,钢笔,作为进步的礼物送给他,让他们感觉被深深的爱包围着,有事可做,而不是总想着做坏事。等待爱情可以创造奇迹。当他们回忆童年时,一位老师曾经给予他们关怀、教育和影响。
看完了整本书,我不仅明白了如何去付出爱,也明白了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很多人的想法和情绪,所以我更加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爱的教育不仅描述了安利的“爱的教育”,在现实生活中也让我受益匪浅。
教育札记范文(四)
最近看到这样一部教育著作,由于避免了太多“博大精深”的理论阐述和学术词汇,可以直指教育实践的本质,引起了一线教师的骂声,成为一部脍炙人口的教育著作。
书中提到的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创建书香校园、师生写作文、倾听窗外的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字化校园、建设理想课堂,让我们一线教师眼前一亮。看完这本书,突然被书中的一句话打动,“中小学要从记录他们的教育现象,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思想开始。”珍珠?把它串起来,这是一条非常漂亮的项链。”简单的话语,深深的感染和震撼。我们不是一直在说科研引领和推动班级吗?如果我能从教育随笔和教育日记入手,那不是最真实的科学研究吗?从此,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我一定要坚持关注学生的内心,记下我受教育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我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新教育之梦》对“理想教师”提出了八点要求。这些要求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个理想的老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有人格魅力的老师”给我印象最深。任何岗位都是充满竞争的,老师之间的竞争往往多于合作。目前教师的职业特点、工作制度、评价方式都需要竞争。但作者在书中说,一个不善于合作的老师是走不远的,因为这个社会需要合作,社会需要合作,教师职业也需要合作。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教师间合作的渴望和信心。“只有双赢才是真正的竞争”说得多好啊!当今社会,除了竞争,合作也很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提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社会需要合作,教师要学会合作。做一个受欢迎的老师,笔者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换位,二是尊重,三是互惠。这三条建议也是在告诉人们如何学会合作。
《新教育之梦》告诉我,智育不能占优,也不是一串阿拉伯数字,或者一纸毕业证,一张录取通知书就可以了。它“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力,完善人格,为学生拥有终身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道德教育不再是空中楼阁。还应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自我警示、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教而不教?自律习惯”,让学生在自然活动中养成德性,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受道德境界”;体育教育不仅仅是追求肢体的发展,它应该“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在人生道路上的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能完善自己,体现人性的崇高”;美育不仅提供闲暇,而且“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活、享受生活、优化生活、启迪生活”。
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教师,在我还很迷茫的时候,读了这本可读的书。是朱永信老师的新教育梦,让我审视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找到自我突破和发展的方法。
教育札记(五)
时光飞逝,我感受到了当老师的酸甜苦辣。
不久前,我读了《魏书生的教育教学艺术》这本书,思绪万千。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实用性,又赞叹其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针对性和多样性。“作为老师,为什么一些简单的道理不能应用到自己身上,没有好结果?”这成了我在读魏书生的书时经常萦绕心头的一个问题。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也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教书育人。纵观古今中外所有成功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他人有着清醒的认识,能察觉到学生心灵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内心与受教育者息息相关。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师生的一种幸福和享受。回顾过去,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强烈的责任感。我真的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心爱护。但现在想想,我对他们了解多少?你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像朋友一样和他们聊天,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往往简单地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的表现来了解和评价学生。当然,老师喜欢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不调皮捣蛋的孩子,自然会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有时也会被我们不自觉地忽略。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越来越不平衡。这些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教师既要了解学生思维和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又要了解学生思维和行为变化的一般规律。他们既要善于处理偶发的个别事件,又要善于关注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问题,从而提高教育的效率。在学习了魏书生的相关理论后,我逐渐意识到学生的思想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生的区别只在于他们头脑中的对错,好与坏的顺序和比例不同。正是因为后进生的上进心苗又小又黄,有的还经常被压在石头下,需要老师的同情、关注和支持。知道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应用,效果明显。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些平时不听话、调皮捣蛋的同学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同学的情感交流也更加融洽。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和地位也在不断变化。老师之前说的,学生要无条件服从,无条件执行老师的安排。现在更加注重人性化,不断倡导“人性化服务”。归根结底,其实我们的教育应该更人性化。我们一直在说,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老师也是学生时代出来的。学生的今天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错时的感受,通过回忆当年犯错时的感受,可以更真实地理解。这就是魏书生所说的:“凭记忆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己思想和灵魂的提升和升华。只有读了魏书生的书,才能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