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堂如何实现德育

第一,认真研读教材,注重德育渗透的自然性

教材是德育的载体,根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德育的前提。所以,德育必须依靠教材,没有教材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然而,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大多隐藏在知识中。只有全面掌控教材,才能体会到育人的真谛,探索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在课前深入备课,既要了解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深入理解教材的德育因素,使学科的综合性、生活性与德育的思想性紧密结合,达到知识传递与德育的和谐交融,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第二,精心设计教学,把握课堂德育的最佳时机。

德育要从教材实际出发,必须按照其在教材中的具体位置、层次和地位做出具体安排,并随着教学进度随机地因材施教。道德教育的特点是感性和感性,“感性”和“知识性”,这意味着把握时机有利于创造最佳的教育氛围。德育要融入到知识的教学或训练中,让科学和思想在教学中自然交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觉得是在接受思想教育,而是深受教育。不能因为思想教育而忽视教学知识,牵强附会,也不能只注重教学,敷衍德育,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可见,把握教育时机是为了获得最佳的德育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目标。

第三,把握学科特点,增强德育的生动性

我们应该把握这门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发挥其优势,增强德育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比如:①语文课生动有感染力,在听、说、读、写等基础训练的同时,可以结合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日常行为教育。②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讲解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广泛应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教育学生,使他们今天所学的知识逐步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