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镇社会事业
昌平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已提前实现。全镇有20所公办学校,2所初中,1所高中和职业高中,16所小学。民办学校10所,镇村幼儿园16所,民办幼儿园13所,在校生38220多万人。入学前一年,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生入学率达到100%;初等教育完成率达到100%,入学率达到97%。2006年,普通高中入学率为57.76%。在常平镇20所中小学中,常平中学于2007年通过了“国家示范性高中”初评,并于2008年5月进行了终评。黄水职业中学于2007年升级为“国家重点职业高中”。昌平初级中学、振兴中学为省级学校;16小学中,12年级学校,其中中心小学和第一小学为省级学校,其余为市级学校;市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市级幼儿园2所。随着初等教育投入的大幅增加,特别是2007年实行两级办学后,96%以上的学校毕业生合格,其他90%以上的学校达到省规定的标准。此外,艺术也成为昌平小学教育的特色。在东莞第六届少儿艺术花博会上获得“一金两银两铜”的好成绩,学生节目获得全国小学生艺术大赛金奖。到2007年,常平镇初级中学增加了8个班。昌平初级中学和振兴中学作为省级一流学校,近年来初中合格率均达到95%,其中昌平初级中学2006年和2007年中考分别超过全市平均分18和16。全镇初中毕业生入学率为57.76%,比2002年增长近一倍;近年来,超过65,438+000名初中毕业生被市级中学录取,比2003年高出近一倍。2013年,常平中学高中招生分数线565分,在东莞学校中名列前茅,有500多名学生择校。
2006年昌平中学高考在校大学生155人,比2002年增加31.4%,在全市八所高校中排名第二。2004年高考报名人数为1,81,比2003年增长了16.8%。2004年本科招生1.43人,录取率达96%。2005年高考报名考生308人,其中专科A线154,本科78,重点本科18。昌平中学被评为“省级一流学校”。
成人教育
常平镇政府提出将学校建设成为东莞东部的职业教育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中心、信息技术应用与推广中心。黄水职业中学2003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职业中学”,后于2007年升级为“国家重点职业中学”,吸纳了周边几个镇的学生,发挥了很大的辐射和影响作用。学校形成了以会计、计算机、应用为骨干,以物业管理、物流管理为特色的专业体系。2006年开设工科校区,新增汽车维修、模具等工科专业,其中会计、物业管理、物流管理、汽车维修为东莞市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是该镇职业教育的重头戏,设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等专业技能考点,该镇逐步成为东莞东部地区的技能培训与考核中心。该镇职校学生参加了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和职业教育高考,成绩连年大幅提升,在东莞职校中名列前茅。常平镇有1所镇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地点设在职业中学。该镇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沟通,资源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等多种功能,构建了覆盖全镇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网络。自2010以来,已举办9期大专函授班,近165438+。2005年,常平职业中学被评为“东莞市示范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能力
昌平镇中小学教师发展到1069,民办教师687人。通过学历教育、骨干培训、业务学习、教学竞赛等形式,多渠道提高教师整体水平。该镇已初步形成一支以中青年为骨干、学历和职称达标、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均为100%。研究生2人,硕士20人,在读28人。截止2013,全镇分别有20人、4人参加了全市名师、名校长培训,4人参加了全国、省名师、名校长培训。六名英语教师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赴英培训。2007年在“东莞市学科带头人”评选中,全镇有8名教师入选,占全市近十分之一。关于校长和教学主任的建设,2003年、2004年和2007年,通过四次公选,选出了65,438+06名优秀青年校长、副校长和4名小学教学主任。建国前,长平镇农村缺医少药(只有少数大村有中药店),疫情非常严重,尤其是天花、疟疾、鼠疫。1908年瘟疫,元山北村只死了四五十人。1929和1939年春,天花流行过两次,死了不少人(昌也是)。昌平最早的医疗单位是济厚善堂(昌平体育馆附近),创建于1900左右。创始人是黄,主持人前期是袁子森,后期是黄云山。教会是慈善的,给予药品,资金来自海外华人和绅士的捐款。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受益者非常少。光绪三十二年,吴下乡人发起“仁济捐医院”,医院在并县立案。
1938年,谢晋杰(曾住“广元寺”)、叶耀桑、肖汉光等七位善人,接管积善堂,组成见善堂,赐医赠药,设义慈(中原街老农行左侧),买郎北花岭,建义慈,葬无家者,死于义慈。
建国前有姚秋、麦振廷、叶挺彪、周等。著名中医有周树勋、周、周,还有潘舟、、谢晋杰、梁振波(外科)。
建国之初,中西医生都是以个人身份创业的。后来,梁和姚秋成立了人民诊所,后更名为一区人民诊所,由任主任。1951年5月,保健、益群、永和三家诊所联合组成联合保健诊所(位于中原街老农行侧),“四个药箱”出道就是为了参考这件事。叶廷标、周、姚秋、梁四位中西医,各自带了医疗器械和药品,联合一些医生,组成联合诊所。业务主管叶廷标是东莞第一家乡镇集体所有制医院,后更名为昌平区卫生院,是昌平医院的前身。1959年,灾区医院倒塌,区政府在齐木村当地名“三斗兰”处修建了今天的老昌平医院。
建国到上世纪60年代,农村仍然缺医少药,有病都要去昌平医院治疗。直到1966实行合作医疗,事情才有了转机。1964全镇选派170人到司马大队培训,成为第一批农村卫生员。1965培养了27名“赤脚医生”。当时昌平区有27个大队,27个站,叫合作医疗站。“红医生”的奖励是工作积分,会员看病不用交钱(年底少量医疗费用按户扣除)。当时比较好的赤脚医生有司马银德恩、土塘黄铁建、朱桓立业。27个站大部分成为各行政区卫生站的前身。
上世纪80年代,昌平拥有镇级医院1所,农村卫生站31个,助产站31个,助产士38名,全镇医疗卫生人员266人(其中卫生站医生51人),其中主治医生10人。建立全镇卫生防疫网络,为新生儿和儿童接种乙肝疫苗,综合治理结核病和疫情,取得了良好的防控效果。天花、疟疾、鼠疫等传染病已被彻底消灭。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65,438+0,婴儿死亡率在5.3以下。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常平镇医疗卫生事业以常平医院建设为重点,开展医疗、卫生、防疫、保健工作。1998,投资6000多万元的昌平新医院竣工投入使用。新医院拥有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颅腔、腹腔、胸腔等各种手术项目也相继成功。内科可以治疗多种疑难高危病例,显著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进入21世纪后,昌平医院与中山大学医学院等多家单位沟通,邀请教授坐诊,进一步提高了医疗服务技术水平。
依托昌平医院,全镇预防保健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严重传染病和慢性病被消灭或得到控制,脑膜炎、痢疾、疟疾、肺结核等传染病和食物中毒、职业病发病率也有所下降,人民健康水平大幅提高。1998起卫生防疫档案管理达到市级标准,1999起儿童计划免疫实行计算机管理。截至2002年底,常平镇儿童计划免疫登记率达到65438±0.000%,儿童五苗(卡介苗、糖丸、白喉咳嗽、麻苗、乙肝疫苗等)基础免疫合格接种率。)和乙脑疫苗基础免疫率均在96%以上,儿童六联疫苗强化免疫率均在95%以上。法定传染病发病率为170/65438+万,未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
职业卫生和学校卫生工作逐步开展,职业卫生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职业体检逐步开展,未发生重大职业中毒事件。慢性病防治工作也取得了较好成绩:结核病纳入全市结核病项目管理,1995基本消灭麻风病,48人麻风病治愈康复,精神疾病得到有效治疗。
建立健全全镇农村妇幼保健网络,实现每个村都有一名妇幼保健员和一个妇幼保健站。2002年,昌平镇(常住人口)孕产妇保健年覆盖率为100%;孕妇住院分娩率为99.9%;产妇死亡率为0;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为95.1%;婴儿死亡率为8.8‰。2000年顺利通过省二级以上医院产科质量评估。
农村卫生建设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取得新突破。自2001年8月起,试点项目在白石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到2005年,全镇建立了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预防接种、慢性病防治、妇幼保健、老年保健、健康教育和双向转诊等服务,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5.6%。
“九五”期间,医疗卫生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以昌平新医院为中心,全镇医疗网络已经形成。昌平医院不断完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医院占地面积100多亩,总建筑面积约50000平方米。医院现有医务人员350人,其中高级职称17人,中级职称53人。开放床位210张,拥有螺旋全身CT机、500mA X光机、彩色b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高压氧舱等先进医疗设备。,总资产2074万元。是一所集医疗、保健、预防、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199荣获“市级文明单位”“市级园林单位”称号。此外,全镇有卫生站31个,乡村医生71个。
在大力发展医疗服务的同时,常平镇也十分重视公共卫生服务。2003年,常平镇加强城市管理,抓好市政管理,成立了常平镇公用事业服务中心,制定了《常平镇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常平镇市政道路管理暂行规定》、《常平镇园林绿化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对滨江花园进行改造,以合同形式使滨江花园的维护市场化,并提供垃圾清运和处理的有偿服务。加强建筑管理,依法有序推进违法建筑整治;做好工地美化工作,需要对工地进行封闭管理,建立工地卫生责任制。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增设公厕、垃圾桶、机动扫路车等公共卫生设施,完善垃圾中转站卫生设施改造;开展以消除卫生死角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一次性塑料餐具、塑料袋等“白色垃圾”的专项治理;加强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的处理,防止二次污染。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努力形成公共卫生“快速反应网络”,提高应对各种危机的能力。2003年,成功获得省级卫生镇称号。
2003年初非典疫情爆发时,常平镇市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把抗击非典列入议事日程作为重中之重,迅速成立协调领导小组,协调各相关单位,制定了详细的防控方案,实行“一层抓一层,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制度。一是做好宣传解释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向群众宣传非典可防、可控、可治,并不可怕,稳定了企业生产经营。同时,严格控制农民工返乡和企业招聘、辞退农民工,防止潜伏期患病人员流动,造成人群交叉感染。二是做好检测监测工作,组织购置红外测温仪,进一步加强两个火车站、两个汽车站和口岸的人流监测,认真封闭源头,对可疑疾病及早报告、隔离和治疗,做到不漏报、不隐瞒、不迟报。三是保障供应,稳定物价。我们切实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和价格欺诈,维护市场价格稳定。非典期间,全镇未发现一例疑似和非典型肺炎病例,保障了人民身体健康,保持了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2005年,常平镇建立健全了镇社区医疗服务网络,完善了重大疫情防控运行机制,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铁路
常平铁路枢纽分为东莞站、东莞东站和东莞铁路港。东莞站、东莞东站原为常平站、常平东站,1997年底经国家铁路部门批准更名为东莞站。东莞火车站是广深铁路中间的二等站,有东莞铁路口岸。原为东莞常平铁路客运口岸,1994年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1997年底被国务院更名。东莞火车站客运口岸每天有56趟列车停靠,日均客流量超过1万人。5月9日开通的京九、沪九直通旅客列车1997在此出入境检查。开通初期每天有一对列车,2002年有5万人次进出港。东莞火车站货场设有铁路货运港,货运能力250万吨。国际集装箱可以编组专列,检验后直接发往香港。东莞铁路口岸在1996被评为全国文明口岸。东莞东站6月1997+10月18日开通客运服务,4月1997日开始发送发往江西九江的特快旅客列车。从东莞东站可直达北京、南京、成都、南昌、阜阳、衡阳、长沙、岳阳、汕头等大中城市。2002年,每天有43个航班,每天的客流量超过2万人次。2007年2月3日至3月14日,春运40天,节前公路送旅客回家90063人,铁路送502338人,节后火车东站疏散旅客147030人。
港口运输
常平镇是中国南方新兴的铁路枢纽城市,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广深铁路在此交汇。是中国唯一同时拥有大型铁路口岸和铁路客运口岸的城市。每天有超过140次列车停靠昌平,年运送旅客超过15万人次,出入境口岸超过60万人次。银坑森林公园是常平镇一个知名的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