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师生的科学素养?0?三
在科学高度发达和迅速普及的今天,中小学科学教育出现任何问题,都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振兴和国力增强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1.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科学教育中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表面上看,部分问题源于部分教师的科学知识不够扎实,隐藏的根源是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不容乐观,教师的科学知识相当匮乏,没有正确把握科学方法和“科学的本质”。比如三年级的一堂科学探究课,孩子们没有对第三次实验与前两次不同的结果提出质疑或好奇,而是不假思索地填写了前两次实验相同的结果。这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并没有让他们认识到求真是科学的灵魂,没有把握住什么是科学。二、关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提高人的科学素养,或者说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课程结构不合理,教育工作者科普观念淡薄,造成了我国中小学生科学素养低下。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课程改革的发展,科学教育中的深层次问题和困难逐渐暴露出来。从国际经验来看,当前的科学教育也空前重视科学性的教学,无论是通识教育还是教师教育都是如此。因此,培养小学师生的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中之重。【理论基础】1。影响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是对科学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教师教育现状。对科学教育发展规律认识不足。从科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出发,我们可以把现代科学教育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平行关系。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很难跨越。所以,我们在引进先进教材的时候,要清醒地认识到,它是近一个世纪发展的结果。教师教育培训中忽视科研经验。中国的教师教育体系刚刚开始转型,还远未完成。在中等教育层面,传统师范大学培养的理科教师往往没有亲自进行科研的经验。科学前沿学科缺乏教材。我国目前的情况是,科学技术向现代化进军的时间还不长,还没有人在材料科学、微观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等学术研究领域认真编写小学生用的教材。谁能编一本好教材?谁能上这么好的课?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更注重结果。很多研究证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很大,它的转化比技术引进要困难得多。有些老师习惯于公布“标准答案”,让孩子去比赛,孩子也习惯于向老师要标准答案,注重自己的分数,注重老师的表扬,这些都与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密切相关,比如注重结果,忽视过程。此外,在学术上,我们倾向于在西方的许多学术流派中更接近我们传统思维模式的那些东西。第二,学生科学素养的构成要素是: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方法和能力;科学的观念、精神和态度;科学的行为和习惯。加强对儿童的科学启蒙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小学科学作为儿童科学启蒙的基础学科,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者的科学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反馈机制、外部教学环境以及学生参与课内外科技活动等都会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过程和方法】1。关于教师素养从我们已经进行的科学教师培训的经验来看,提高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可以分为两个步骤: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从长远来看,加快教师教育体制改革是根本。要鼓励和推动师范院校转型,同时加快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参与教师教育。在不久的将来,应训练教师在经典科学哲学的基础上理解科学的本质,并将哲学原理纳入实际的课堂教学案例中。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二者缺一不可。下一节科学课的现实充分说明了训练的重要性。比如,一位老师给她三年级的学生出了一个科学探究任务:给五种不同品牌的纸巾(都是白色的)的白度排序。孩子们用普通放大镜看了桌子上五种不同品牌的卫生纸后,经过一番争论,很快就有了排序结果。并且很快得到了相同的重复观察结果。特别发人深省的是,当孩子们随机改变五种卫生纸的位置再观察一次时,面对与前两次观察完全不同的结果,他们不会质疑或好奇,而是继续揣摩老师的意图,组长会不假思索地填写与前两次实验相同的结果。组长代表全组向全班汇报时,基本不知道结果不同的问题。听了这一课真是发人深省!孩子们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我了解到科学探究是填表,科学观察是异想天开,科学探究的目的是比其他群体更快地得出结论,得到表扬,等等。这一切都与老师的活动设计有关。老师不要用放大镜观察色差。另外,老师要鼓励孩子说实话,让孩子认识到“用放大镜是观察不出色差的”,要在表格上如实填写两种完全不同的观察结果。求真是科学的灵魂,但有些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总结一下,我们教师的科学素养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注重科学训练。理解科学的本质是理解科学的核心,也是科学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知道科学知识可能就够了,但是对于教师来说,如果不了解科学的本质,不了解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不能够区分科学哲学各流派的确切含义以及对科学教育的贡献、局限性甚至危害,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传统文化的国家来说,是不可能真正把科学教好的。这样的老师不仅不能真正把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去,也不能把科学史和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中去,还可能把伪科学引入课堂。2.基础科学教育的目标应该建立在经典科学认识论的基础上。那些否认科学知识客观真理的后现代科学观,至少不适合基础教育阶段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可能滋生非理性、不严谨甚至反科学的态度。3.处理好以学生为中心和科学理性的关系。这里应该避免两个极端。一种是忽视学生学习特点的传统做法,比如单纯追求答案的正确性和限制完成时间,甚至过多使用竞赛;另一种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忽视方法和规则的科学意识。科学探究不同于其他探究。一方面强调“自主性”,另一方面也强调标准化的方法。科学的累积性、逻辑性和经验性特点决定了科学学习比其他学科更需要注入理性思维。总之,迫切需要培养以科学性为中心的教师,这关系到课程改革的现实问题。同时,在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科学课程的相关问题,加强师范生科研过程的训练和科学哲学的讨论。只有正确掌握了什么是科学,才能运用我们的科学知识;只有掌握了科学与其他知识的区别,才能教好科学课;只有掌握了科学精神,教学才能得心应手、灵活主动。综合以上因素,我们的科学教师近年来参加了国家、自治区、市、区的培训,内容涵盖科学、思想品德、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诸多方面。我们也鼓励科学老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走出去学习别人的先进方法和经验。同时,开展每周教研小组活动;留学申报制度;教育文摘系统;教学争鸣和优质课展示活动。二、关于学生素养,加强对孩子的科学启蒙教育,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素质的提高。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科学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以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为基础。教师是教育教学的领导者。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会决定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果一个老师认为科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只是获取知识的“副产品”。他很少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一个“科学的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成了一句空话。教育者自身的科学教育观念得到了强化,从而能够传授科学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的过程,向学生传授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探索精神。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强烈的科学教育观念,才能有意识地探索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或者让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不断升华。基于此,按照“学-练-学”的思路,以分散自学、集体讨论、外出培训、专家指导、听课观摩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第二,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模式。小学科学作为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的基础学科,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科学教学中,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学习和运用科学的能力、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如何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谈谈自己的探索和实践。(一)、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自然观教育。在小学科学教科书中,有“自然是由物质构成的”、“自然界的物质是运动的”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自然观,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自然观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绝佳教材。在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探索教材,分低、中、高三个层次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在低年级,通过课本提供的各种具体的自然事物和现象,如花草树木、鱼类、昆虫、鸟兽、水和空气、天气中的雨雪、太阳的升起和落下等。,有机渗透科学自然观,让学生感性认识自然及其各种自然事物和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中年级的教学中,强调“自然界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的科学自然观。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运动”和“变化”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具体的自然知识,感受自然世界,同时更加关注自然的变化,丰富感性认识,积累感性经验,促进科学自然观的逐步形成。高三时,将向学生传授“自然界的物质是相互联系的”、“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有规律的”的科学自然观。在科学教科书中,不仅有探索自然物质相互关系的内容,如绿叶制造养分与水和阳光的关系,还有种子萌发与空气和温度的关系。还有探索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的内容,比如热传导、月相变化、生物进化等等。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和科学自然观的有机渗透,学生可以初步掌握自然变化的一些规律,并自然地阐明事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明白人类可以不断深化对自然的认识,遵循自然规律开发和保护自然环境。这样,在小学阶段,学生不仅通过学习和研究科学知识和科学自然观教育,熟悉了许多具体的自然事物和现象,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自然观的熏陶,初步了解了科学自然观的一些基本观点,学会了用正确的观点对待多姿多彩的自然和身边丰富多彩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为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基本科学方法。练习是一种用手和脑的操作活动。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指出,“不应该说努力学习是好学生。应该说,好学生就是动手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科学课独特的学科特点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因为,大部分的自然观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都是学生在实验操作的实践中发现和认识的。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充分动眼、手、脑、口,仔细观察研究对象,包括实物、标本、模型及相关实验,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实验和操作,使学生更直接、更清楚地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操作。1.从具体的认知活动出发,训练学生观察、思考、实验。比如在观察方面,训练学生观察各种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包括明确观察目的,抓住观察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按顺序、多角度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边讨论,边观察边记录等等。在思维方面,训练学生比较、分类、总结、归纳、综合基本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先想后说”、“先想后做”等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实验方面,培养学生认识和使用一些简单的共同设计实验的方法,会做一些基本的分组实验,包括训练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确定性实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2.从基本认知过程出发,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基本方法。以学生的“学”为重点组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做”努力训练学生科学的理解程序。比如面对一个具体的认识对象,用什么方法去认识它;如果用实验的方法,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在实验中找到有用的事实材料;面对大量的事实材料,如何进行整理,如何找出事实材料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等等。科学方法是从事学科探究活动必须采用的一些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就学会了“真刀真枪搞科学”的真本事,从而在自然探索科学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提高科学素质。(3)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学生学习科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和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去探索科学,探索自然的奥秘,使他们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1,激发探索欲望。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形象思维占优势,容易被客观事物或其他自然现象的新奇感直接或间接吸引。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和研究学生,蹲下来看,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和学科教学特点,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形象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精心设计和组织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热情和兴趣。例如,在讲授“蜡烛熄灭”这一课时,要求学生划火柴点燃蜡烛,然后要求他们“试着熄灭蜡烛”和“尽可能慢地熄灭蜡烛”。我们做什么呢还有别的办法吗?哪种方法最好?就这样,探索性的问题一次又一次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2.营造探究的氛围。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课堂上,民主的学习氛围和和谐的人际环境为学生开展和深化探究活动提供了心理保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灵活地转换角色,创设适合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勇于探索,让学生以最好的情绪参与研究活动。教师也愿意花时间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上,让学生认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和操作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3.注入探究的活力。在科学教学中,有许多探究活动。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发现、创造,这无疑为学生的深入探究注入了活力。比如学生在探索中迸发出的创新火花要及时肯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保护学生的上进心和探索精神。此外,允许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失败。因为探究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不一定走别人走过的路,往往有一定的风险。对此,教师首先要肯定他们的探究精神,然后和学生一起找出失败的原因,再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探索。(四)课外拓展,拓宽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科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是无穷的。在学生理解了一定的科学概念,掌握了一定的科研方法后,教师要高度重视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一些新的或更深层次的探索。这是从学习知识到灵活运用知识的深化过程,是知识有效迁移的过程,是思维和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科学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拓宽了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和内容。1.课外活动拓宽了学生的科学知识。如引导学生阅读科普书籍,利用黑板报、手抄报、校园广播传播科学知识和信息,利用兴趣小组阵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这些课外活动有效地开阔了学生的科学视野,使他们感受到了科技的无穷魅力和科技进步对人类文明和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2.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课后,学生接触更广泛的自然事物和现象,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计划从事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比如在家里搭建一个小小的生物角,或者观察蚂蚁的移动,或者测量太阳的高度,或者制作一个“太阳能热水器”,或者设计一个小发明。有时候,根据老师的安排,我们可以在课后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和实验,做好相关记录,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探索其中的一些规律。学生在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理论联系实际,使他们的科学素质得到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培养和发展。总之,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阵地。为了在科学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探索、实践和创新,需要不断进行教育探索,不断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头脑中播下科学和创新的种子。三、教学反馈机制改革评价是教育系统中的一种基本反馈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教师的教学激情,监控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传统的常识教学评价模式以笔试为主,内容仅限于知识更新和考证。它注重知识的积累,忽视能力的提高。这样的评价只能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对科学素养的提高毫无帮助。因此,我们认为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要考察学生的探究能力;评价不仅需要多种考试方式,而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构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体系时,应以诊断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注重对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的评价。我们构建了综合评价体系,即学生成绩由基础知识、实验操作、开放考试三部分组成。具体操作方法是:1,每学年组织一次综合测试。2.编写专题小报,考察学生收集、组织和总结知识的能力;3.课后实践,检验其选材、设计实验、动手能力、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科学素养;4.撰写科研论文,测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知识的能力。第四,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外部环境,在教学楼、实验室等公共场所张贴科学家、发明家的画像和名言警句,供学生瞻仰;在科技活动室挂一套科普挂图。挂图的内容涵盖了当今科技发展的方方面面。他们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科学与美的震撼力。学生自然参与其中,使他们学习科学、热爱科学、运用科学的兴趣和创造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培养。第五,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外科技活动1。组织“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开展专题教育。2.介绍发明的原理和方法,小制作的制作技巧,小论文的写作方法。请我们在这方面有特长的老师给同学们直观的讲解和演示。3.布置“创意与生产”作业。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各种机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思考,动手动脑。4、组织学生开展科技知识竞赛、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竞赛。举办科普周等活动。5.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做科技辅导报告;组织学生参观第二课堂和小发明、小创作、小论文展览。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结论与结果]结论:教师的科学素养和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个统一体,二者相互影响。教师的科学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教师的科学素养。结果:经过几年的探索和方法的不断改进,教师的科学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教学反馈机制日臻完善。虽然地处农村,但学生在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科学方法和能力;科学的观念、精神和态度;科学行为和习惯的综合素质与城市学生相差无几。【问题】由于我校前身是农村学校,到目前为止在硬条件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师生需求,制约了师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我们意识到,教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仅仅掌握科学课的教育是不可能完全达到目的的。因此,今后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寻找有利于培养师生科学素养的各学科的结合点和渗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