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面积”小学数学讲稿

“三角形的面积”小学数学讲稿

作为一名有良心的人民教师,我们经常需要用到讲稿,讲稿是准备讲课的文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怎么写讲稿?下面是我帮你整理的小学数学“三角形的面积”的草稿。欢迎分享。

《三角形的面积》小学数学讲稿1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让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能够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流程和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渗透和转化思想,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变换的思想。

第三,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激发兴趣,引入新意。

1.

(1)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

(2)创设情境。(PPT课件演示)

同学们,请看你们胸前的红领巾。它是什么形状?想剪红领巾,知道要用多大的红布吗?求所需红布的大小就是求这个三角形是什么。

2.回顾并介绍新想法。

(1)复习:大家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2)简介:如果知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就可以直接计算出裁剪红领巾所需的红布大小。在今天的课上,我们将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板书题目: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是复习旧知识,实现用公式计算图形面积的便捷,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唤醒学生的相关活动体验,为后面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做准备。同时,学生熟悉红领巾引入新课,认识到数学题来源于生活,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主动探索和推导公式

1.运营转型。

(1)问题:既然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为矩形导出面积计算公式,那么三角形可以转化为矩形导出面积计算公式吗?

(2)学生分组操作,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的操作预设:如果学生在只用一个三角形的情况下,不能用剪贴法将三角形转化为所学图形,教师可以及时引导他们转变思维方式,尝试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

(3)学生陈述。

默认拼法1:用两个相同的锐角三角形做一个平行四边形。

默认拼法2:用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做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以长方形为例)。

预设拼法三:用两个相同的钝角三角形做一个平行四边形(以其中一个为例)。

(4)想一想:你们拼的都不一样,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只要两个三角形完全一样,你能拼出什么图形?

学生观察发现,有的用两个相同的锐角三角形做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做矩形或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相同的钝角三角形做平行四边形。虽然选取的三角形不一样,拼出的结果也不一样,但是只要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就可以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2.观察和思考。

(1)观察平行四边形和原三角形有什么发现?(PPT课件演示)

(2)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三角形的底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高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3.总结公式。

(1)能自己写出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吗?(PPT课件演示)

(2)总结公式。

黑板上的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用字母表示。(PPT课件演示)

(3)回顾总结。

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再除以2。回过头来看,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老师总结:当我们无法将一个三角形转换成一个已学图形时,我们选择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放在一起。无论两个相同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最后都能组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原三角形的底等于镶嵌平行四边形的底,原三角形的高等于镶嵌平行四边形的高,原三角形的面积是镶嵌平行四边形的一半。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仍然采用将未知三角形的面积换算成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方法,非常好!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希望能继续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运算转化、观察思考、公式概括。一、提出问题,让学生用转化后的思路带着问题去操作。从自己的展示和思考中,发现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组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找到它们之间的相等关系;在最后的总结中,让学生回顾推导公式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复习和反思能力,也进一步渗透和转化了学生的思想。

(三)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1.教材第92页例2。

(1)展示例子并提出问题情况。(PPT课件演示)

(2)理解题目的意思,描述题目的内容。

你说的‘用你自己的话说’是什么意思?

根据图片和文字,同学们讲述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是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

(3)收集信息,明确问题。

问题: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要求什么?

思考:红领巾的面积有什么要求?

总结:红领巾要求的面积其实是一个底100cm,高33cm的三角形的面积。

(4)学生独立回答。

(5)学生报告,教师板书,规范书写。

(6)通过实物与计算结果的对比,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空间概念。

2.完成“动手”练习。

(1)完成课本第92页“做”题1。(PPT课件演示)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告诉对方是怎么做到的。

(2)完成教材第92页“做点什么”第二题。(PPT课件演示)

学生独立完成。

班级交流:这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多少?怎么计算它的面积?

(3)完成教材第92页“做点什么”第三题。(PPT课件演示)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告诉对方是怎么做到的。

班级交流:这个问题怎么算?

设计意图例2与课初提出的研究问题相呼应,既巩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课后完成“做-做”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公式。

(四)变式练习,内化提高

1.基础练习。

完成课本第93页的练习20,问题1。(PPT课件演示)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3)课堂交流:能说说每个交通警示牌的含义吗?怎么计算它的面积?比划交通警示牌的大小。

2.提高你的实践。

完成课本第93页的练习20,问题3。(PPT课件演示)

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怎么算?你需要知道什么?(先测出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再用公式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

(3)班级交流: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多少?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5)总结全班,谈谈收获。

(6)家庭作业练习

“三角形的面积”小学数学讲稿2一、教材

三角形的面积选自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多边形面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和认识三角形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在整个第五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加深了对三角形的理解,也是以后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基础。

第二,宣讲法律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让学生从学变成会学。为此,在这个班里,我把全班分成11组,每组六四个人。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运用变换的思想推导出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谈谈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求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此之前,我们还学习了如何求解矩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同学们,现在我要讲一个图形,看你们能不能算出它的面积,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会拿出一条红领巾,问:你能算出它的面积吗?这是三角形的面积,我会写在黑板上,说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

(2)自主探索,感受新知。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就是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现在,如何将一个三角形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来求解呢?我把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模型对角切开,得到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拼凑来推断。这时,我会要求每组在课前准备至少两个相同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并对操作和探究提出明确要求:

1,如何把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凑成一个我们已经学会求面积的图形?

2.你能计算出拼写图形的面积吗?

3.拼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2)在学生拼凑的过程中,我巡视并及时指导。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学生可以拼凑矩形和平行四边形;因为我之前暗示过学生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大部分学生都拼成平行四边形。之后,让小组内的学生分别汇报三种三角形拼起来的情况,并根据拼出来的图形描述推导过程。在几组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其底边等于三角形的底边,平行四边形的高度高于三角形的高度。由于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因此可以推导出:

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2

从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S=ah÷2

(3)解决前面遗留的问题:红领巾的面积有多大?让学生自己量出红领巾的底和高,然后用公式计算。这样学生可以自己操作,加深对公式的印象。

(3)巩固实践,强化知识。

1.出示p92,照做。这个问题让学生直接使用公式,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印象。

(4)、整节课和作业

让学生谈论他们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三角形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有什么问题吗?

四、说黑板设计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2

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板书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奠定了基础。

以上只是我对这门课的想法。因为课堂是动态的,实际的课堂和预设的会有一些差异。在实际教学中,我会根据教学的主线和学生的动态随时调整,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后,请批评指正。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