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中小学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
以下为全文:
中小学和幼儿园紧急疏散演习指南
为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以下简称学校)应急疏散演练的指导,提高学校应急疏散演练的组织管理水平,强化师生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安全素养,制定本指南。
一、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二、目的和意义
本指南立足于提高应急疏散演练的实际效果,明确应急疏散演练的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涵盖演练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等全过程,供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和集中组织应急疏散演练时参考。通过实战应急疏散演练,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逃生自救能力。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有序、快速地安全疏散,确保师生安全。
三、适用范围
该指南对演练的各个环节和步骤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和规范要求,适合我国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地震、火灾、校车事故等紧急疏散演练时参考。
四、基本原则
(1)精心准备,科学组织。学校要保障参赛师生的生命安全,防止发生拥挤踩踏事故。要未雨绸缪,尽早提出方案并做好相关准备,尽量避开雨雪等恶劣天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确保疏散演练安全、有序、有效、快速。
(2)注重实战,注重细节。演练应以模拟突发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情况为基础,重点提高学校应急指挥员的指挥协调能力、各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师生的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学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演练计划,细化落实到演练的各个环节,确保演练的整体组织和各个环节科学合理。
(三)明确目标,循序渐进。地震、火灾等灾害留给人们的逃生时间有限,一般在2分钟左右。紧急疏散演习的最终时间目标应明确。原则上中学生应在2分钟内完成,小学生应在3分钟内完成。要从学校实际出发,设定合理的时间要求,通过定期演练逐步提高,最终达到设定的目标。
(四)立足实际,务求实效。演练应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明确演练主题,合理确定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形式、内容、规模、疏散路线和保障措施。要重视演练效果和组织工作的评估、检查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务求实效。
动词 (verb的缩写)演练的准备阶段
演练的准备阶段应包括:制定演练计划、建立演练组织结构、演练前的安全教育等准备工作。
(一)制定演练计划
应急疏散演练计划应根据学校自身性质、地理位置、周边环境、教职工和学生人数、校园内建(构)筑物的类型和数量等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如《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
演练计划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演练主题、演练目的和意义、演练时间和地点、演练参与人员、演练组织结构和分工、演练准备、疏散路线、演练流程、保障措施、善后处理和信息报告等。演练计划应完整、简洁、规范,责任明确,路线科学,措施具体,易于操作。
相关要求:
1.紧急疏散场所:通常利用操场、广场等设置紧急疏散场所,应通风良好,相对宽阔。紧急疏散场所应远离高大建(构)筑物,与建(构)筑物的距离应大于其高度的三分之一;避开有毒气体储存场所、易燃易爆物品或核辐射储存场所、高压输变电线路等设施等可能影响人身安全的区域;避开陡坡等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疏散场所应有两条以上不同方向与外界相通的疏散道路。
2.紧急疏散通道:保持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畅通,禁止占用疏散通道;禁止锁闭或者堵塞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安全出口和安全门;内开窗的旧窗应改为外开窗或平开窗,首层窗防护栏应符合防火要求,在紧急情况下能快速打开防护栏。
3.紧急疏散路线:根据学生分布和建筑结构,合理确定各班疏散路线,合理分流。需要建立规范和详细的措施,保证大量学生在楼道相遇或者遇到突发情况时不会拥堵甚至踩踏。疏散路线应避免穿越道路、交通密集和危险路段。
4.紧急疏散语言:在组织学生避险疏散的全过程中,教职员工应使用规范、简短、清晰的疏散语言。
5.紧急报警信号:报警信号应具有较强的覆盖性、独立性和差异性,在停电等特殊情况下应考虑替代方案。覆盖范围:报警信号能有效覆盖学校的每一个地方;独立性:在广播等辅助手段不能或不能及时采取时,报警信号能独立向师生传递准确信息;区别:不同于学校里日常的铃声和广播声。逃生信号和疏散信号之间也应有明显的区别。
6.疏散时间:原则上,楼层较低(4层以下)、出口合理、通道通畅的学校,从发出疏散信号到所有师生(受伤师生除外)疏散完毕的时间应控制在2分钟以内。
7.应急演练次数:中小学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幼儿园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紧急疏散演习可以与学校的升旗、班级演习和集体活动结合起来。学生较多的城市中小学校和农村寄宿制学校要适当增加应急疏散演练次数。应急疏散演练基础较好的学校,要加强随机应急疏散演练。有寄宿制学生和晚自习学生的学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用餐时间、午休时间和夜间紧急疏散演练。使用校车的学校也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校车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根据演练内容,小规模应急演练可分组、分班或分年级进行。
(2)建立演练组织。
学校应当根据锻炼计划的要求,建立健全锻炼组织。成立由校长、相关校领导和工作人员组成的演练指挥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演练活动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同时落实演练中各成员的具体工作。设总指挥、副总指挥及相关成员。
主要职责:
1.全面负责紧急疏散演习。总指挥要亲自组织,进行现场指挥,确保演练效果。
2.执行上级的有关指示和命令,领导小组成员根据各自部门的职责负责应急疏散工作。
3.在学校及周边合理划定紧急疏散场所(避险场所)和疏散通道,明确紧急疏散信号,设置紧急疏散标志,教育学生熟悉和掌握紧急疏散预案。
演练指挥部要成立几个小组,明确责任,落实人员。
1.组织协调组:负责演习计划的制定;演习过程的协调和指挥;信息上传与发布、对外联络等。
2.宣传报道组:负责演练前的宣传教育安排,演练的摄影、录音、计时和总结。
3.疏散指导组:负责科学编制和张贴学校应急疏散路线图和班级应急疏散路线;引导和组织师生安全有序疏散;帮助受伤学生撤离并妥善安置;撤离后协助其他小组。
4.应急救援队:负责第一时间组织实施自救互救,救助遇险师生,视情况抢救重要财产和文件;检查学生的身心状况,提供临时治疗和必要的心理咨询;演练中如发生意外,负责尽快将受伤师生运送到指定安全区域,并迅速联系急救中心或拨打120。在专业医务人员到达前,救援队应对受伤师生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为救治伤者赢得时间。防止次生灾害。
5.后勤保障组:负责治安,设置演练现场,维护演练秩序,拉响演练警报;通信、识别、广播、救援等演练的物资装备准备;检查并恢复学校的水、电、通讯等后勤保障设施。
每个小组应设立一名负责人协调本小组的工作。演练前,各组应充分了解自己的职责,并将责任落实到每个成员。演练中按照职责开展工作,撤离完成后,各小组组长应及时向总指挥反馈和汇报。学校可根据演练主题和学校实际情况调整演练组织结构,保证演练质量。
(3)演练前的宣传教育
学校要根据演练主题,在演练前依托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媒体,通过专题会、班会、校会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向全校师生宣讲疏散演练方案,使师生明确演练的必要性和基本步骤,熟悉疏散程序、疏散信号、疏散路线、疏散顺序、疏散后集合地点和时间要求。组织师生学习安全知识,掌握避险、疏散、撤离和自救互救的方法和技能。
(4)演练前对师生进行身体询问和检查
演练前,要对师生的身体状况进行询问和检查。特殊体质的师生(先天性心脏病、癫痫等。)、演练前有发热、腿伤等不适合紧张和跑步活动的师生,要给予特殊考虑和安排。
(5)其他准备工作
1.加强协调和宣传工作。演练前,学校应向教育主管部门报告。根据不同演练主题,教育部门、中小学校要加强与公安、交管、地震、消防等部门的沟通协调,邀请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指导,帮助学校完善预案,加强过程指导。学校可酌情通知相关部门和周边单位,通过广播、网站、横幅、标语等方式预测演习时间、地点和内容,避免误解、谣言和恐慌,确保演习安全顺利进行。
2.打印与演练相关的文档。包括演练计划、演练手册、演练脚本等。视情况配备必要的设备,如:胸挂应急工作证及指挥人员和安全指导员的标志、手电筒、应急灯、哨子、对讲机、手持扩音器、医疗急救包、消防器材、警戒线等。
3.岗位疏散路线图和指示标志。在各教室、宿舍、办公室或门后张贴紧急疏散示意图,在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实验楼等场所的导流通道适当位置张贴紧急疏散示意图和到达避险场所的指示标志,在避险场所设置标有文字说明的指示标志、平面图和疏散示意图。指示标志、平面图和疏散图应清晰、完整、简洁、规范、美观。
4.准备运动器材。演练前,后勤保障组应提出演练经费申请计划,根据需要购买或准备演练所需的烟雾发生器、报警器、现场标志等物品。
第六,演练的实施阶段
演练的实施包括回避科目和疏散科目。正常情况下,防震疏散演练应与避险科目和疏散科目轮流实施;消防疏散演练直接实施疏散科目;其他应急疏散演练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加或加强医疗救护、卫生防疫、人员搜救、治安维护、火灾处置、危险化学品处置等科目和内容。
(一)对冲主体
1.总指挥宣布演练开始,广播响起:“现在地震来了,实施紧急避险”。同时,对冲报警信号(电铃、警报声、汽笛等。)响了60秒。
2.教室、实验室、宿舍的教学人员听到信号后,应尽快将地震情况告知学生,并做好防范措施。实验室等场所的教学人员应迅速关闭火源、电源、气源,处理易燃、易爆和化学反应性物品。
3.规避风险对师生的要求:保持冷静和清醒的头脑;蹲着或躺在书桌、实验平台或床的附近或承重墙的根部或角落;用手或其他软物护住头部,尽量卷曲身体,降低重心,减少面积,远离窗户,避开灯扇,避免被砸;视情况关闭火源和电源。套期保值动作原则上在12秒内完成。
(2)疏散科目
1.火灾或地震暂停后需要疏散时,广播响起:“现在发生火灾(现在紧急疏散结束),全体师生立即疏散”。同时,疏散警报信号(电铃、警铃、汽笛等。)响60秒停30秒,重复两次为一个周期,时间***3。
2.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地的教学人员立即告知学生“按照疏散路线迅速疏散”,并组织学生从前后门有序疏散,并根据教室、实验室、宿舍等的位置,,根据不同楼层,从附近的疏散楼梯疏散。
3.学生要立即撤离到避险场所,要求是:冷静,服从指挥;所有同学动作要快,齐腰,护头,掩鼻(遇到浓烟时,可以用衣服、毛巾或其他可用的东西捂住口鼻,尽量放低走路姿势,防止烟雾进入呼吸道。如果烟雾特别浓,使人感到呼吸困难,可以紧贴墙壁爬行,因为新鲜空气往往留在附近);不拥挤、不推搡、不起哄、不大声喧哗、不争先恐后、不手拉手、不嬉闹、不弯腰捡东西、不逆流而行;在拥挤的人群中,注意将手肘平放在胸前,形成一定的空间,保证呼吸;发现前面有人摔倒,立即停车,同时大声呼救,告诉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摔倒了,要尽快爬起来;被踩踏时,双手十指交叉保护头颈部后侧,手肘向前,保护太阳穴,膝盖尽量向前弯曲,保护胸腹腔内的重要器官。
4.中高层建筑火灾疏散逃生的相关要求:7层以上的中高层建筑火灾疏散时,严禁乘坐普通电梯(有条件的可使用消防电梯)或跳楼逃生;10层以下学生可酌情利用楼梯走廊向下逃生;12层以上的同学应酌情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然后尽快跑到天台或找阳台等安全地方,等待专业人员的救援。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自带高空下降器或救生索。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设施离开危险楼层。他们还可以用绳子、床单、窗帘、衣服等做简单的救生索,用水打湿,从窗台或阳台慢慢顺着绳子滑到较低的楼层,从而逃离着火的楼层。
5.疏散指导组赶到指定位置(楼梯、拐角、入口等。)第一时间引导疏散,指挥学生维持秩序,控制速度,逐一疏散。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大喊“注意脚下,防止滑倒;保持秩序,不要拥挤;注意保护头部,小心坠物;有人摔倒了,大家小心;不要跑回来,不要捡东西”等提示。帮助有困难的人撤离。如遇拥挤、坠落等突发情况,负责疏散引导的老师应立即向指挥部报告,待危险消除后,再组织学生有序疏散。只有在学生被疏散后,他们才能被疏散。
组织协调小组做好演练指挥和协调工作;宣传报道组要做好记录(录像、摄影等。)和演习的时间安排;后勤保障队要做好报警工作;应急救援队要做好伤员救治工作。
6.学生疏散到安全地带后,要按照班级形成的队列站在指定位置,以免混乱。班主任或统计负责人对班级人员进行统计;急救组检查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并提供临时治疗和心理咨询;后勤保障组检查学校的设施和材料。完成后,各组负责人应及时向总指挥报告,并根据总指挥的指示采取下一步行动。
7.总司令宣布演习结束。
七。演习的总结阶段
(一)总指挥对演练进行总结和点评,主要包括演练的组织、演练的目标和效果、演练中暴露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二)根据演练的主题和目的,可适当开展相应的安全教育。
(三)清理和恢复演练场地,回收演练物资和器材。
(四)对演练进行总结评估,各部门及相关人员通过访谈、填写评估表、提交报告等方式进行总结评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独立的评估机制,聘请相关人员对整个演练进行评估。
(五)组织保存演练的文字和视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