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在南通有什么贡献?
南通盛达纱厂成立/唐闸广生油厂成立。
。通州师范学校选择南通市东南的千佛寺作为校址开始建设,次年正式开学。这是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它的建设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专门机关的开始。1909年,倡导建设通海五属公立中学(现南通中学)。1912年,医学院、纺织学校、何海工程学校(河海大学的前身)相继成立,一批小学、中学相继成立。
张謇的教育理论
张謇,清咸丰三年(1853)生于海门长乐镇。他的父亲辛苦了半辈子,靠着江海人的倔强,在饥寒交迫中谋生。他期望儿子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改变社会地位。在父亲的影响下,7岁的张謇就对自己未来的科举功名充满了野心,写下了“人骑白马前,我在金鳌踩海”的著名对联。然而,当他真正率先拔得头筹的时候,已经是30年后了。在他自己编的年谱中,有光绪十八年(188)自治七年。
算上六度以上的乡试,我会试四度,每九十天一次;县州考,岁考,成绩优秀,考,考十几度,每30天一次;四月,一定是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四十岁了,父母还会可怜。为什么不呢?
此时的心情充满了悲伤。在科举生涯中,他特别痛心的是,第一次参加秀才考试时,因为是寒门子弟(三代同堂都没人入读叫寒门),不得不用化名参加考试,这让他饱受刁难和敲诈,甚至被关押在如皋县学堂。最后,他没有办法,只能举报自己,要求处罚。幸好有关官员爱才,没有受到惩罚。但他却因为这个原因一直负债,债务十年没有还清。幸运的是,他没有痴迷于科举考试。考年间,张謇参与了水利、教育、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实际工作,加深了对国情的认识,对清廷的腐败、国势的衰败有了真切的切肤之痛。光绪二十年(1893),张謇得一等奖,喜讯传来,想到亲人、师长,感到“国家大事之痛”,于是放声大哭。旧的科举制度终于给了他一个快乐的宣泄。此后,他拒绝走通常的为官之路,投身于强国富民的事业,其中探索和发展新式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
张謇首次明确提出我国教育与经济的互补关系:“父教育,母实业”,从强国出发,发展实业,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教育是父;教育的建立需要办实业的经济收入的支撑,所以实业是母亲。后来张謇作了如下全面的阐述:“我以为民智必先开悟,民智必先开悟于教育,而教育不是空谈,而是实业先行。”实业教育成功,是慈善,是公益。”(《访南通答谢通知书》)他还赋予了各种教育以地位。
要确认:“如果你想报仇雪恨,不注重学习,你就没有资源;想学而不普及国民教育,与己无关;因此,学校的建立必须从小学开始,尤其是从师范学校开始。”(《关于开办师范的讲话》)后来又补充说:“师范开其门,小学导其源,中学在其流,大学必归。“系统地定位教育的内外关系,是张謇对中国教育理论建设的重大贡献。
张健像(1)
张謇不仅在教育理论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与范党时、沙、孙等一批人一起将教育理论付诸实践。光绪二十一年(1894),张謇等人创办通州盛达纱厂。盈利后,张謇在朋友的帮助下,集资9.3万元兴建通州李玟师范学校,开设四年制本科和研习班,后又开设简易课程。清廷颁布的师范学堂制度首次实施。同年,沙与张謇筹划创办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校。光绪三十二年(1906),张謇与其弟张备以四年制本科建通州公立女子师范学校,并聘范党时遗孀姚为校长。同年,海门也创办了师范学校。此外,南通还陆续建立了一些教师培训机构,并附设简易师范班。南通教育,首先是中等师范教育,全国有名。它培训了一批小学教师,满足了开办小学的迫切需要。到清末,全国共有先进小学24所,小学211所,其中通州先进小学4所,小学106所。在张謇等人的支持下,孙主持了通州公立高等小学的校舍工程,并成为校舍建成后的第一任总理(校长)。随着南通工业的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为了增加原棉,通州师范学院需要发展农业。因此,光绪三十二年(1906),通州师范学院附设农科,后发展为初中、甲-甲农校、甲-甲农校等农科学校,还发展为南通农业大学农科、南通大学-南通学院。为了满足通州自治和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通州师范学院附设测绘系和土木工程系,培养了中国最早的建筑师孙棋。通州师范学院还附设了蚕桑系,通州海泰总商会设立的专业银行系,为南通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张謇还与南通本地人集资,在通海兴建五属公立中学,于宣彤元年(1909)开学,次年在公立中学开设语文专业课。南通的普通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是清末开始实行的。
民国成立后,通州废州,改称南通县,海门厅也改为海门县,加上如皋县,三县并列。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九年(1920),南通工业发展顺利,国内经济实力增强,教育投入增加,教育发展加快。张謇是南通工业和南通教育的领军人物。在他的推动下,通州平均每年新建24所小学,张健也创办了一些全国领先的学校。民国三年(1914),著名刺绣艺人沈寿应邀来到南通,创办南通县女红传习所。沈寿独创仿真刺绣,她和川西学院师生一起刺绣漂洋过海参加美国巴拿马世博会,受到高度评价。由沈寿口述、张謇记录的《雪绣谱》不仅是由传习所编撰。民国4年(1915)创办的南通盲聋师范学校,拉开了中国自办特殊教育的序幕。次年,南通县私立盲聋哑学校成立。民国8年(1919),张謇经梅兰芳介绍,聘请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在南通创办宫铃社,开设新课程,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新的戏曲演员。
到民国9年(1920),南通县已有农、纺、医高等学府3所,中学8所,小学10所,民族学校318所,幼儿园4所,盲童聋哑学校1所,社会教育机构若干,这对于当时中国一个中小城市来说是蔚为壮观的景象,因此被命名为全国模范县。当时,南通教育在全国获得多项一等奖,通州师范学校是第一所符合国家学制的中等师范学校,通州女子师范学校是全国第一所设有本科的女子师范学校,南通盲聋师范学校是全国第一所民办特殊教育学校,南通宫铃社是全国第一所现代戏剧学校。这些第一足以让江海人感到骄傲。
张健像(2)
张謇在创办学校的同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早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就提出“国民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为教育之纲”。光绪三十年(1904),他制定的《福海陀家塾章程》也规定“体育、德育、智育之本,以启蒙为基础。”在张謇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重体育、重清洁已成为南通学校经久不衰的传统。南通学生运动员经常活跃在国内外体育赛事上,在省运会上一次又一次夺冠,让人羡慕不已。南通学生重视道德修养,追求真理,认识水平超过张謇。南通的学生重视学业,刻苦学习,知行合一,成就了三千多弟子。民国初年,南通教育闻名全国,吸引了众多教育界知名人士前来参观。梁启超、黄炎培、陶行知、陈鹤琴都曾到访过南通县,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更是成为张謇的座上宾,在几所学校做过演讲。南通正在对外开放,一股清新的风正在这个江海尽头的弹丸之地吹来。从五阶段教学法到道尔顿制、大单元教学法、小组教学法、设计教学法,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南通落地...南通人热情尝试,重视教育科研成为南通教育的传统。
20世纪20年代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经济侵略沉重打击了中国新兴的民族工业,南通的工业从衰退中逐渐难以为继。其主要企业盛达纺织公司连年亏损,直至资不抵债,被抵押给上海银行集团。除了国内外的各种不利因素外,其内在的直接原因是南通的利润过多地投入到了垦盐和教育上。盐垦投资回报周期长,教育投资不会当场见金。张謇是一个在江海很有威望的人,他毕竟老了,要承受人们的非议,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创业事业,并竭力维护,所以胡适先生称他为失败的英雄。民国十五年(1926),终于猝死。他去世后不久,在盛达的董事会上,有董事提议修改将三分之一的利润交给通州师范大学的旧做法,以减少对办学的支持。次年,国民革命军进驻南通。从清朝光绪末年到现在,南通被张謇把持的局面结束了。国民党掌握着南通的教育大权,但张謇的弟子们仍然控制着南通教育的一部分实权,继续践行着前师遗志,维持着没有张謇的张謇教育。
国民党于民国十六年(1927)开始管理南通教育。教育经费由各县自行筹集,但筹集的资金仍难以满足支出。江苏省的资金除了补助南通和通州师范的民办高等教育外,只给了省属南通中学、如皋师范及其附属小学和江苏省新成立的南通小学。由于缺乏资金,南通教育发展缓慢。只是把一些小学改成了完全小学,多建了一些私立中学,比公立学校快。统计显示,从民国十五年(1926)到19年(1930),南通县的学校总数只增加了9所。据《民国二十二年江苏省教育统计表》记载,南通县、海门县、如皋县、祁东县。民国17年(1928)崇明外砂等地设立的学校数量汇总如下:民国22年南通有8所幼儿园,其中南通县4所,如皋县4所;小学964所,其中南通县355所,如皋县264所,海门县224所,祁东县121。中学15所,其中南通县7所,海门县6所,如皋县1所,祁东县1所。***中等师范学校5所,其中南通县2所,如皋、海门、启东县1;***173为民学校,其中南通县48所,如皋县18所,海门县47所,祁东县60所;南通县还有一所盲聋哑学校。(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没有统计。)在此期间,江苏省南通小学进行了有组织、有计划的新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尝试,进一步探索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方法、设计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小组教学法、单元教学法、“做中学”教学法等。,从理论上总结形成了一些比较完整的案例。学校建立了校刊,供老师交流积累。民国十八年(1930),南通县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的规定,建立了乡村师范学校和乡村小学,吸收了陶行知关于乡村教育的理论,并模仿了其他乡村师范学校的一些做法,对南通革命根据地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建立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一点点。慢慢来。希望对你的回答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