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县教育
宣彤三年(1911)全县有公办、民办高、小学32所,学生约1500人,教职工120人。高等小学开设的课程有修身、读书、讲学、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地理、体操,选修课有农业、商业、手工艺、绘画。小学和小学高年级的课程设置基本相同,只是内容深度不同。初级和高级小学的学制分别为5年和4年。
民国元年(1912)实行新学制,学校更名为学堂,允许男女同校就读。后来,一批私塾、寺庙、祠堂、庙宇被改建为小学。民国5年,小学16所,学生2800余人,其中高等小学7所(县级学校3所)。
6年时间,她在县城南门邹家祠创办了一所女子小学,并一度将其打造成县级女子高等学校。
民国8年,高、小学改名为高、小学,县里陆续挑选了一批成绩好的小学改建为区高级小学。
11小学学制改为4年2年。
民国25年实行短期(一年之久)初等教育,规定6岁至12岁的辍学儿童全部免费入学,10岁至16岁的儿童则强制入学。当年建立了12所短期小学。
民国28年实行义务国民教育,在乡镇设立中心学校(完全小学),保障国民学校。全县有中心学校47所,民族学校399所,学生25200人。
到民国37年,全县共有小学404所,其中乡村中心学校和完全小学87所,教职工1081人。* * *在校生33777人,其中完全小学17608人。
1949年5月陇川解放后,民族学校更名为村小学,乡中心学校更名为区完全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76.1%。
1951年,全县有小学496所,在校学生54945人,工农子弟占87%。中小学课程包括语文、算术、体育、歌唱、美工;高、小学有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唱歌、美工。
1953年冬,贯彻“巩固、提高质量、重点发展、稳步推进”的教育方针,对全县小学进行了分期整顿,调整了布局,充实了校领导,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减少了村级小学教学点和复合班,增加了全日制班。加强对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公物的“五爱”教育。
1954开始借鉴苏联的教学经验,实行五级评分法,改春秋两季招生为秋季招生,全面执行小学守则、小学教学计划和部颁小学课外活动规定。次年,评选“三好学生”活动开始。
65438年至0958年大跃进期间,实行国家和集体“两条腿走路”的教学方针,大力发展民办小学,从65438年的4所学校、18班发展到1959年的55所学校、72个班。
1961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小学数量由1960的247所调整为209所,其中民办小学30所。
1963《全日制小学工作暂行条例》实施,教学中运用“十大教学法”(即启发式、由近及远、由浅入深、通俗、有目的、有趣、姿势辅助、复习前面的概念、有提纲、干部班讨论);提倡“少而精”和“启发式”,狠抓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同时,通过深入持久地学习雷锋,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了明显提高。
1964年实行两种教学制度,设立半日制小学。当年建立了40多所小学,学生1800多人。“文革”期间,学校领导和部分教师被视为“幽灵”或“白专”典型,教学秩序混乱。取消毕业和入学考试制度,实行推荐选拔。
1968冬,公办小学下放大队,实行民办帮扶,教职工分级同工同酬,小学附设初中班;“贫中农宣传队”进了学校;用毛主席语录、革命文艺、军事体育等代替文化课。,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
1970,陆续恢复设立公办小学,注重文化知识教育。
但1973出现了“白皮书英雄”“反潮流”的不正之风,出现了鄙视文化课、批判“教师尊严”的浪潮。教学秩序再次被破坏,教育质量大打折扣。
从65438年到0974年,他学习了“屯昌经验”,办了一所大学校和一个小农场,兼做农民,实行“开学堂”。
1977后,教学秩序逐步走上正轨,恢复了毕业和入学考试制度,取消了“穷宣队”,调整了小学布局,削减了230个教学点,取消了小学附属初中班,恢复和完善了教师组织,狠抓“校风”建设,开展了“五讲四美”(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卫生、讲压力)
1985全县有小学357所(含民办2所),3343个班,学生88660人,教职工4245人,专任教师3630人。民国二年(1913)秋,在西门考邦(今县机电厂)建立县中学,学制4年,春季开学,招生2个班,学生100人,教职工10余人。课程有修身,语文,英语,历史等等。
民国15年冬,县第二高级小学(位于通衢韩晶书院)改建为县第二中学。不久,新民车田先后集资创办了石云中学和可能性中学,因财政困难停办了两年。
18年,中学实行“三三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由春季改为秋季。同年,第四区中学与县第二中学合并,仍称县第二中学,铁场街原区中学与县第二中学合并,仍称县第二中学,以铁场街原区中学为校舍。次年,县中学取消了高附中正常班,新设高中班。这所简易学校被命名为龙川县第一中学。
28年,位于通衢的第一中学改制为第三初级中学(后更名为晋安中学)。
民国29年以来,该县先后创办了第四初级中学、第五初级中学、私立赤光初级中学和私立韩晶初级中学。至民国37年秋,全县3所完全中学、4所初级中学,共有高中班14个,学生462人,初中班37个,学生1672人,教职工169人。
1949年5月陇川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接管县内中学,民办中学经费由地方政府筹集,政府补助。那年冬天,有2790名学生(包括200名高中生)和259名教职工。根据“维持现状,逐步改革”的教育方针,在课程中增加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中文改为中文,取消民事、童子军和军事训练课程。
1953取消春季招生。9月,1956,龙川一中改建为玉城初级中学。撤销金安中学分校,恢复通衢初级中学。丰满、永新、邓云、龙牧、李醉、强子(麻布岗)和尚平的7所小学都有初中。
1957,冯仁、邓云小学初中班被砍,永新小学初中班改为河市华侨初级中学。
65438年至0958年大跃进期间,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教育方针。全县新建民办中学6所,龙牧、李醉、马步岗(原壮士)、尚平4所设有初中的小学改造为完全中学。同时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把劳动作为一门教学科目。学校兴办工厂农场和走出校门参加工农业生产,学生花的时间不到整个课堂时间的一半。
从1960到1962,国家经济困难,采取措施关闭合并17民办中学,只留下老龙中学作为接班人。全日制中专后,撤销班级数量,减少一批教职员工。
1963年,部里下发了《全日制中学工作暂行条例(草案)》,教学秩序恢复正常,学雷锋活动深入开展,形成了良好的校风,促进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1966“文革”开始后,学校“停课闹革命”,师生在全国“串联”。
1967年“复课造反”,写大字报,当年停止招生。
1968年,工贫中农宣传队入校,领导“纠偏”,搞“开学”,组织学生学军、学农、学工,实行校队结合,取消入学考试制度,采取推荐的办法招生。
65438年至0969年实行学制改革,初中和高中学制各缩短为两年。
1971,提倡“山沟里办学”“毛料学校”。龙川一中和其他在沱城、赤光、尚平的中学都成立了分校,设立了教学“实验”基地。每学期组织师生轮流到分校学习一个月,或兴办甘蔗园,或学习稻田耕作技术,或学习开拖拉机、修理农机。
1977,恢复毕业升学文化考试制度,把文化知识课放在首位,开始重视基础知识教学。
1978后,恢复中学“三三制”学制,取消分校、小学附设初中班,逐步调整中学布局。
到1985,全县有8所完全中学(县一中、老隆、金安、拓城、铁厂、车田、赤光、麻布岗),84个班,4110学生;初中27所,516个班,265438+万学生,* * *教职工1848人。明清时期,朝廷任命讲学和讲师,郡部在龚雪和官办书院聘请讲师,东学在社会研究和私立学校聘请教师,但他们的任期没有保障。大多数教师担心失业,生活极端贫困。
晚清时期,龙川新学创办之初,除了文史和经典阅读的教师外,算术、外语、地理、体操等其他科目的教师多从其他县聘请。为解决本县新教师不足的问题,县部先后选派20名学者到省内外书院或新式书院学习,并建立县教师进修所、县初级教师堂,招收老教师、落榜学者,作为新教师派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全县有初高中9所,仅有2名教师毕业于初等师范学校,2名教师毕业于优秀师范学校。
民国时期,公立学校校长由县政府任命,教师由校长遴选,报主管机关聘任或聘用;民办学校校长由学校董事会聘请并报主管部门备案,教师由校长聘请。民国初年,小学教师多在私塾任教,少数毕业于小学或优秀师范。30年代大部分是小学或初中毕业,40年代部分是师范甚至专科毕业。
据民国37年(1948)统计,全县中学教师174人(女5人),其中大专毕业者占70.5%。1081小学教师中,大专学历占4.5%,普通教师占13.7%,单纯教师占19%,高中学历占12.4%,初中学历占23.7%,高中学历占21.7%。
民国时期,学校与私塾长期并存,教师占有很大比重。比如9年,全县民办学校225所,教师241人,占全县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县政府曾多次试图改革学校师资,废除私塾,但直到抗日战争结束后,县内私塾才被高、小学取代。
建国初期,保留了建国前的教师,举办了短期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失学、失业的青年知识分子。之后由县人民政府统一分配文教到小学任教。中小学教师从65438到0953纳入国家编制后,国家逐年从师范、中专、大中专院校中调拨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各地也不断推荐选拔一批经过培训考核的民办教师,逐年由国家正式编制。
据6月1985统计,全县182名幼儿教育工作者中,幼儿园教师9名,中学教师22名,高中教师86名,初中教师65名。小学专任教师3630人,大专学历38人,中专、技校学历1.305人,高中学历65438人,高中学历初中学历330人,初中学历31.9人。1742名中学专任教师中,大专毕业142人,大专、专科毕业399人,大专、中专毕业880人,高中及以下毕业51人;师范院校36名专任教师中,毕业生21人,本科、专科毕业生9人,专科、中专毕业生4人,高中及以下毕业生2人。农业中专49名专任教师中,大学毕业3人,本科、专科毕业28人,大专、中专毕业8人,高中毕业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