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小林和老林】(4)
说到这里,我们来说说野棉,给大家讲讲当年的供销社。当年农村的供销社是城乡商业中心,是与现代商业的三大区别。第一,是独家,仅此一家,无分店。第二,不同的是,当时物资短缺,计划经济,实行门票供应。我担心卖不出去,又担心没货卖。第三个区别是,现在的商人是儿子,顾客是上帝。那时候的商家是爷爷,顾客是孙子。
小林,男,24岁,毕业于xx音乐学院。读者又说,你又在编这个?为什么一个音乐学院毕业去做销售?其实在那个年代,一点都不稀奇。当时在两河口,有的大学毕业,有的清华毕业当了架线工,后来当了地区专员。北师大毕业的都是教小学的。有的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在乔当养猪手艺人,这位先生后来成了XX市副市长。此外,武大、华师大、外大、武夷、胡艺大学的毕业生也不少。小林原本被分配到县广播站,却被派到梁河供销社,只因为他把“斗而不斗”两个字读反了。他很幸运没有进监狱。
小林,有三件很酷的事。哪三个比较酷?很爽,很爽,很爽!这个年轻人清新帅气。老话里说他比潘安好看,现代语言里说他帅,酷。第二,声音很酷,标准的普通话不言而喻。不然怎么当播音员呢?更美的是他的歌声。你觉得,在音乐厅训练了五年,且不说父母给他的先天禀赋,他的唱功会差吗?三十年后出生,在星光大道上拿个年度冠军也不是不可能。
第三凉是他的手,那些弹过钢琴、小提琴、笛子的手。但是,我在这里不会提到他的手是如何弹琴抚弦的,而是他是如何用这只“手”为人们开门的。这话怎么说?大家不要担心。我来打下一些背景材料。
当年大人每年十五尺布票,四季衣服被子都在这十五尺之内。布的供应量有限,紧实的布很少。紧布一旦到了供销社,就会形成抢购。当时涤纶卡、涤纶、灯芯绒等都供不应求。如果你有幸买了几只脚,你不仅会收获一些喜悦,就连你自己的地位似乎也上升了不少。卖紧俏布的消息一出,小小的供销社热闹非凡。用宋丹丹的话说,那是“红旗飘扬的人山人海”。四乡八里的社员涌向供销社,把供销社门前的路堵得水泄不通。其实能买的人很少,买不到的人很多。于是,就有了“后门”之举。开后门的手长在小林身上,因为小林是供销社卖布拿剪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