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百里小学

福建的春节习俗

福州的年夜饭,马蹄祭祖,吃得平平。

衡冲说,福州人早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就开始忙着过年了。按照福州人的传统,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以后是不杀生的,所以正月要吃的肉得在那之前准备好。在家里,女人们把杀好的鸡和猪挂在天花板上,晒干,炖熟,放在瓮里用酒和各种配料腌制。

侯恒冲说,这样一坛子菜,不仅是团圆饭桌上的美味,而且经常可以吃到月底。

除夕之夜,在吃团圆饭之前,福州人要先祭祖。在众多祭品中,侯恒冲印象最深的是马蹄铁和年糕。马蹄生长在田间,生命力很强。希望祖先保佑有关家族继承人的意思。

福州人的年糕和当地市场常见的不一样。它们大如托盘,口味各异。因此,每年福州会馆都会为会员订购年糕,让村民品尝到独具福州风味的年糕。

祭祖时,年糕要切片油炸,然后装盘祭祀。福州人很重视年糕。年糕除了祭祖,也是团圆饭桌上的一道甜点。就算不吃,饭桌上也少不了它们。此外,红烧鸡、福州鱼丸、肉燕也是福州人餐桌上的美味。

福州人还有一个有趣的年俗。团圆饭结束后,家长要用卫生纸给孩子擦嘴,意思是孩子胡说八道。如果孩子说错了话,希望诸神不要责怪他。

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门拜年前都要祭天,竹筒饭是必须的祭品。米饭盛在竹编的容器里,里面插着一朵纸红花,周围插着筷子,意思是向天祈祷。

根据传统,福州人在这一天要吃一碗太平的碗。那是红发酵鸡汤泡的面,面里加了两个鸡蛋。现在有人用鹌鹑蛋代替了。顾名思义,平面的可以放心食用。

侯恒冲记得福州的元宵节也很热闹。拜神是一个大节日,节日的气氛被鼓声、人潮和鞭炮声推向高潮。

侯恒冲于1959年20岁回到新加坡。几十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福州人的传统习俗未能得到完整的保留。

侯恒冲说,比如很多福州家庭加入了非福州成员。为了适应不同原生成员的饮食习惯和喜好,这些家庭不得不加入一些非福州的食物,让团圆饭桌上的食物不再只是福州菜。

他说:“这是时代变迁的结果。年长的福州人,不要固执己见。在和谐的原则下,我们应该顺应时代做出适当的调整。”

“老”与“白额春联”——福建莆田过年的独特习俗

莆田市所辖的莆田、仙游两县,在宋元明清四代时隶属兴化,故习惯上只称兴化。兴化人的习俗,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亲戚朋友之间互相拜访,称为“拜年”,说一些吉祥的话。这种习俗在中国是一样的。但在兴化,我们仍然遵循“变老”和贴“白额春联”的习俗...

“变老”

明朝嘉靖41年,11月,倭寇入侵兴化,杀戮掠夺,直到次年年底才撤退。城里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农历二月初二,外出避难的人们怀着悲喜交加的心情陆续回来,既有对生者的,也有对死者的。这时候亲戚朋友都急着先去看望对方,然后擦干眼泪,过春节,补老,庆祝康复。

由于没有一家过大年初一,他们决定在初四晚上补上。以后为了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人们在除夕夜聚会,正月初四叫“除夕”,也叫“大年三十”(仙游是初五“大年三十”)。并以正月初二为“忌日”,这一天人们互不拜访,以示对死去亲人的哀悼。

后来因为觉得春节互相拜访不方便,就改成了初一,如果拜访了亲戚朋友,初二就不用忌讳了。

“白色春联”

全国各地的春联都是红彤彤的,但兴化的春联有两寸长的白对联,格外醒目。

相传清兵入关后,实行高压政策,滥杀无辜。许多人为葬礼贴出了白色对联。那是春节,清廷强制家家户户贴红对联,装饰“国泰民安”。有人贴红对联时,故意在门上露出一小块白对联,以示哀痛。“白额春联”的习俗自其生效后就形成了。

泉州“敬神过年”的习俗

在第一个月的第一天,它通常被称为“中国新年”和“庆祝新年”。可见,“年”不仅是一个时间单位,也是一个节日名称,是一个年与年之间的大节日。“年”是中国最古老、最盛大的民间节日。尧舜称之为“宰”,夏称之为“隋”,商称之为“祭”,周称之为“年”,沿用至今(只有唐玄宗和曾称之为“宰”)。过年的时间是从汉武帝时确定的,即以正月初一为新年,也称“元月日”;因此,这一天开始于丹,也被称为“元旦”。辛亥革命后改为公历,以65438+10月1为元旦,于是农历正月初一,原来叫“元旦”,改名为“春节”,但仍叫“年”。

过年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叫“过年”,“年”要过十五天。民间云: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不带姿娘(姿娘的意思是女人,今天女人不上街);第四天,天神落地(灶神从天上回报);第五天铲肥(挖出粪便开始耕作);六天分离器(整理织机,分离经纬,女人开始织布);第一个77元(人-天,取七种蔬菜、水果等做‘七宝汤’);第八天完成(年糕完成);‘天宫胜’的第九天;农历十月初十是吃饭的好日子(指天冷在家喝酒);十一请女婿;十二次(女性回父母家再次探望);十三吃肉末配芥末(肉末就是粥,几天吃酒肉腻了,换个口味);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名“母亲”学生;十七‘怎么会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景天宫

孩子一对(零点),鞭炮声四起,人们在家里的厅堂里立起案来,摆上三祭、水果、绿茶、黄金等供品,烧上三盆香,点上蜡烛,拜“神”,祭祖。这样的牺牲一直持续到第四天。

郑恺

除夕的钟声在半夜12点敲响,迎来了新年的曙光。在“敬神”的同时,家家户户放鞭炮,开门迎春,俗称“开门”。

和政

早上,男女老少起床洗手,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早餐一家人吃面条加鸡蛋,鸡蛋去壳,意在除霉迎好运。面条象征着长寿。早饭后,我出去拜访我的邻居和亲戚,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初次见面,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也有拜年到元宵节的意思。当客人上门时,应提供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和咖啡,使客人“甜蜜”,以显示一个甜蜜的开始。

集体祝贺

清乾隆《全州州府风俗志》引宋代县志云:“郑源为礼,旧人相见而拜,省却往复之患。县长和县长带领下属开会。老在,后来在承天寺,到淳佑(1241-1252)就是潘宫。邻里紧挨庙堂,必聚牙龙,推一人一岁,以酒果为礼。此礼今废。”解放后又恢复了。

压岁钱

未成年的小三给长辈拜年,长辈给个“红包”当压岁钱。

禁忌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纳吉布以迎吉祥为准则,有很多禁忌:

切忌喝茶吃粥,以免日后出门“半路遇雨”。

早餐吃干米饭,辅以全叶熟食,俗称“长寿菜”。

不打骂孩子,不跟别人吵架,不说不吉利的话,不要要钱逼债。

避免用刀子切东西,以此作为禁欲的标志。如果所有的食物都需要切,那就在除夕夜好好准备。

忌用扫帚扫地,表示迎接吉祥的新年,以免被扫光。

忌穿旧衣服,穿新衣,说“去旧迎新”;切忌赤脚,走路时被刺伤脚是不吉利的。

避免打碎器皿、盘子之类的东西,否则一年的祝福就毁了;如果不小心坏了,就把碎片扔到井里压制。

除夕、初一、初五、夜宵不关灯,吉祥之光永驻。

“种花送花贺新春”漳州过年习俗

农历新年前,漳州人有互赠水仙花贺新春的习俗。它的寓意是给亲朋好友送去新年的祝福,祝新年好运,万事如水仙花盛开。

说起这个习俗,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6),龙海九户蔡坂村有一次,苏佳在河南蓟县打了一个荨麻D,抢救我的胰脏,真是浪费时间。两个穿着白色、金黄色和纯白色浅黄色衣服的仙女从华丽的宫殿里出来,飞向他们。当张光辉的家人看到这美丽的景色时,他们不禁同时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己是否花了眼。仔细一看,仙境已荡然无存,前方湖面上飘着两朵花。张光辉赶紧让船夫追上来,从水里捞起了这两朵美丽的花。放在船上,芬芳而质朴。仔细看,像一个亭亭玉立的仙女,美丽端庄可爱!

张光辉一家回到了家乡,漳州南郊圆山脚下的皮坂坂村(今蔡坂村)。除夕之夜,一家人团聚“围炉”时,两株球茎拔出新花箭,开出鲜艳的花朵。

第二年,张光辉在自己的花园里种了这两种球茎,于是他长出了小球茎,而且越种越多。从此以后,每年春节前,张家都会把这些花球分发给亲朋好友,并附上一首送花诗说:“张钧县元山洞龟峰,仙露水香。潘宇靳占先敬了一杯酒,递给了“君寿福寿堂”。人们问:“这是什么花?”张家答道:“这叫‘水花’”。因为长期以来代代相传,“水花”一直被称为“水仙花”。

后来,张家的亲戚邻居也学着张家种花,给贺新春送花,形成了流传下来的习俗。

闽南农村的过年习俗与城市不同。农村的农家乐,房子多,门多。除了贴春联,门的两边还搁着两棵红纸的甘蔗,称为“门蔗”。方言“蔗”与“贾”相近,意为入佳境。大厅里,桌上摆着年夜饭、长菜、糕点,插着用红黄纸扎好的“春枝”,寓意一年四季食物丰足,吉祥富贵。家家户户都要把红薯、藤蔓、棍子堆在门外,点着,直到火周围都是烟。男人按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想:“跳进去,年年发大财;跳出来,畅快* * *畅快;跳过东,五谷不空;跳过西方,钱就滚滚而来。”这被称为“火团”,象征着燃烧旧年的邪气,消除灾难,迎来干净繁荣的新年。“跳火团”结束后,我们必须用新扫帚打扫大厅。扫完之后把扫把柜子放在一起,垃圾堆在门边,希望能再从扫把里出来,帮忙发个财。同时,还要从跳火堆里收集一些骨灰,放在炭炉里,称之为“添旺”,象征着更加兴旺。父母领着孩子围坐在灶台前,称为“围着灶台守岁”。最好是熬夜。据说这是为了给父母添寿。这时候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闽南农村一些复杂的习俗逐渐被废除,但农民期盼好年景的习俗依然存在。尤其是在腊月的寒冬,全家人围在温暖的小火炉旁,谈论着在旧年展望未来是多么的温暖和幸福。

厦门的春节习俗

厦门有很多民俗,这几年随着时代的进步变化很大。为了入乡随俗,特此介绍如下:

正月初一,拂晓开门,梵天香爆,曰“开右”。早上祭祖是一天,粪水不倒户外。

正月初三,是丧鲜之日(即烧新床)。凡是初一初二没去过朋友家的,这一天都不要去拜访,拜访是不尊重。有句话叫“初一早,初二早,初三丰衣足食”,意思是第三天没有客人上门,起晚了也没事。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海贼占领厦门外岛吴屿。有一年除夕,官兵们忙着过年,疏于防守。大批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抗敌。经过两天三夜的激战,日军战败,但城内军民伤亡惨重。第三天,人们埋葬亲友,哀悼死者,大声哭泣,因此他们没有时间去其他家庭拜年。第二年的初三,厦门居民就把这一天作为忌日,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惯例。

正月初四,拜佛者会烧纸帛马迎神,也就是12月24日迎神。

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诞生,香案供奉神。但是,如果你失去了你的家人,你将停止提供两年的牺牲。

正月初十,大地诞生。我们不会每天砍柴或挖土。并向普通物品献祭。

正月十三,关君生日,商贾纷纷祭奠。

正月十五,上元或大元,也就是三公皇帝的生日,会放五颜六色的灯笼庆祝元宵节。

吃年夜饭被称为“吃二十九饭”,大部分人喜欢吃火锅(暖锅)和“围炉”的天伦之乐。火锅包括“一品锅”(整锅一格)、“鸳鸯锅”(两格)、“四色锅”(四格)。从“一针锅”形成名菜“一针财富”。汤是猪肉或鸡鸭汤,主菜是金元宝(鸡蛋)和银元宝(鸽子蛋),全蹄叫“和”。黑刺参墨鱼,与海带绑在一起,称为“乌金墨鱼”,鸡鸭翅称为“鹏程万里”,冬笋称为“升”。因为火锅热气腾腾,食物翻滚,不断续汤加好料,正所谓“越吃越烧”。厦门人对海鲜特别讲究,鲢鱼、牡蛎、红虾、珍珠蚌、田螺、海带、发菜豆腐。近几年有啤酒火锅,豆腐火锅,肉丸火锅,什锦火锅。

年糕

吃了年糕,年年万事如意,年年高升,年年开心!也祝长辈们长寿。年糕又叫“年糕”,由“粘糕”演变而来。厦门人把年糕称为“米果”,种类繁多,有甜有咸,有白糖加黑(红)糖的甜米果,还有冬瓜、红枣、花生等。咸瓜(南瓜)米果、菜头(萝卜)米果、红薯(红薯)米果、芋头米果,以及猪肉、虾、牡蛎干、蘑菇、油葱等。此外,还有凉米果、肥米果、碗饼米果...

薄煎饼

清代有诗人写过一首关于煎饼的诗:“春来人间卷”,形容煎饼皮“薄而圆,软而薄”,形容煎饼馅“满藏丝线,鲜美可口”。煎饼也是厦门人的一大发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时任潮州府知府的同安人将女儿嫁给了金门(当时金门属同安县管辖)蔡厝人蔡。后来,蔡出任滇、黔、湖广总督,兼贵州巡抚。他忙于公务,忙于工作,经常废寝忘食。蔡夫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担心从长远来看这会损害她丈夫的健康。所以,她煮了一些鱼、肉、虾、蔬菜、竹笋、豆类等。用小火把它们卷在面条袋里,放在丈夫的桌子上,这样他就可以一边吃一边一举两得了。这种菜叫“婆饼”,因厦门话中“婆”与“伯”谐音,又叫“煎饼”。从政府传到民间,“煎饼夫人”变成了“美人煎饼”。

载垣

吃饺子也叫元宵,有的地方叫汤圆、饺子。据说吃元宵始于春秋末期,在宋代被称为紫苑,意思是“团团圆圆”。宋代有一位学者说这种食物是“用糯米粉裹上糖,沐浴在香浓的汤里”,并以16字称赞:“团团糯米粉,少许甘蔗膏;在水里洗澡又甜又香。”厦门载垣有各种各样的地方风味,包括甜和咸,白心和填料,什锦菜肴,豆沙,枣泥,竹笋和猪油。

客家人过年祭祖的“年堂”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客家人从腊月二十四到正月十五过年,也就是说新年从传统的“小年”开始。农历新年过后,家家户户都准备年货,炒米粉、蜜饯、炸豆腐,还买了鸡鸭鱼肉、香火鞭炮。此外,还少不了抽出时间打扫庭院、清洁门窗等。除夕夜,各家早早贴上对联和年画,然后准备年夜饭。除夕最精致的一道菜是“年汤”,主要包括肉、萝卜、肉丸和蘑菇。吃年夜饭前要做两件事:一是给长辈端上热气腾腾的“年夜饭”;二是烧香祭祖,放鞭炮。后来一个有才华的家庭吃了团圆饭,这顿饭一定要吃,也就是说吃了“年夜饭”,又老了一岁。晚饭后,老人会给孩子包好吉祥的“压岁钱”,大年三十就包完了。正月初一的凌晨,男人们早早起床洗漱,然后点蜡烛放鞭炮给长辈拜年。之后放上一盘粉条、米糖、花生,一定要吃,表示过年有吃法。这一天有很多讲究,不要捞吃的,不要扫地,不要打水,更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早餐也要大斋,以芹菜、豆腐为主,寓意勤劳致富。

正月初二,客家人最重要的事是杀一只阉鸡,在“纸钱”上浇鸡血,称为“血钱”,早饭后,全家盛装,随身带蜡烛、鞭炮、茶、酒、素菜,上坟祭祖。祭祀结束后,家人开始挨家挨户拜年,一边喝着热酒,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这一天,新媳妇会和老公一起赶回娘家。正月初三,客家人开始走亲戚。

正月初五,各地圩田开始了新年的第一个圩日,俗称“开圩”。在这一天,人们忙于表演。有很多玩具和小吃,还有舞狮和龙灯,非常热闹。

正月初七早上,家家户户都用炸果子、炸豆腐、腊肉等七种调料煮粥,俗称“七宝汤”。客家人认为吃“七宝汤”会使一年无病无灾。直到元宵节后的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传统的中国新年才结束。

如今,中国新年增加了许多内容,封建陋习明显减少,人们举行了各种文化活动和体育比赛,传统节日呈现出新的色彩。

闽西:除夕吃“腕管”和“长寿菜”。

闽西客家人准备过年,从25年“年假”开始,一直到除夕。

在除夕夜,客家人最主要的事情是“走红”(贴春联和红纸),以显示他们的繁荣。之后,他们坚守门神,祭祖,备年饭,守岁。“腕管”和“长寿菜”是闽西客家人不可或缺的菜肴。“腕管”是红烧猪蹄,很有特色,不仅烂,而且香,好吃。这里的一些食材是当地的植物根,所以香味独特;“长寿菜”其实就是把一整只鸡或者一整块猪肉放在锅里煮,然后加入整根萝卜和整根芥菜,寓意深刻。

在饭桌上,客家人也讲究怎么吃。鸡头是老人吃的,鸡翅是出门的男人吃的,读书的孩子吃鸡胳膊(腿)。洒在桌子上的酒被视为发财,打碎的碗被视为添菜,掉落的筷子被视为有菜...也叫生火。客家人要用三盏特制的油灯照亮厅堂、房门、火炉,直到天亮。如果夜晚明亮,这将意味着来年好运、和平和繁荣。

赣南:很多禁忌

赣南客家人过年有很多禁忌。正月初一,不要在屋外倒垃圾、泼水,不要进菜园摘菜。这一天不骂人,说吉祥话。除夕、春节、大节日、喜庆日子,切忌摔碗摔筷。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忌向他人借款或催贷。新年“旅行”,避免女性在场。正月初五,是“五谷神”的生日。这一天,家家都不能生米,只能前一天晚上生米,第二天早上蒸。天一亮,家家烧香,迎接“五谷神”来到谷仓,祈求“五谷丰登”。

赣南客家人讲究“吉祥如意”,每月初一、十五要说吉祥话,“没事”要说“是”。宁都大鼓、小布等农村“帽子”要说“油子”,因为“帽子”与“毛”谐音。新丧亲的人都不敢去别人家过年了。大年初三被称为“穷鬼日”,一般不准外出或娱乐。这一天要做的事,就是把初一以来清扫的垃圾送到村边,点上三根香,烧掉,俗称“送穷人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