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如何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所谓连接点,不是一般的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而是从小学到初中产生质的飞跃的接合点。比如:从算术数到有理数的展开;从具体数字升华为代数表达式;解决应用题时从几何计算到几何推理的过渡,等等。在这些衔接点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小学和初中思维方法的继承和发展,比较分析思路和步骤,拓展自然,平稳过渡。比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减乘除、除运算和初等算术时,虽然学生已经掌握了小学阶段的“算术数”的运算技巧,但只侧重于一两件事,即绝对值的运算和运算的顺序;在有理数的运算中,学生必须同时关注两三件事,即在原有的基础上,也不要忘记自然符号。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符号的确定,使学生在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顺利通过测试。学生在小学学过几何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但都是用文字描述的。中学时,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字,简化了公式,便于学生记忆,也有利于公式变形。
第二,注意教学方法的衔接
教学方法的衔接不是倒退和迁就,而是进步和过渡。主要是适应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习习惯的过渡。要根据小学生自我意识强、比较兴奋、模仿性强的特点,注重一节课前三分钟的最佳时间,组织学生自学、讨论、答疑,每节课安排至少十五分钟的板书或独立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里,要注意培养学生在小学阶段表达意见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发扬敢打敢拼的精神,避免学生不加思考集体答题的现象,逐步提高提问的思维,不仅要问学生做什么,还要告诉学生这样做的理由;学生不仅要解题,还要暴露解题思路和方法的习得过程,体现解题的思维方法;既要给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又要鼓励学生寻求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变式训练。课堂教学的类型不应该是单一的和僵化的。要有针对性地开设讨论课和问答课,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复习课和实践课。应根据思维规律进行教学,注重实效,强调和推迟结论的出现,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强化反馈手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加强法律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小学到中学,学习方法和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小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初中阶段,在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自学,培养阅读课文的习惯。
七年级新生往往认为学数学就是做作业,很少看课文,更不用说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了。其实中学生有充足的自学时间,越来越多的知识可以通过学生的复习和预习来掌握。教师应该反复强调预习和复习的重要性。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中的例题和规范表述,做到预习中“做一件事,两个核心,三个明白”,实现教材语言的简洁、准确、概括。要大力提倡“四先四后”:即上课前预习;先复习再做作业;先分析再解决问题;先理解,再记忆。
2.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多提问。
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很重要,即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设法解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引导学生总结,形成归纳和比较的习惯。
要引导学生做笔记,形成随时记笔记的习惯,处处认真学习,及时整理所学知识和平时练习中出现的错误。
第四,正确认识几个关系
1.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
既要重视图像、表格、具体数字、公式等直观形象的运用,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既要照顾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需求,又要防止过度依赖具体形象。
2.模式与灵活性的关系
小学模式思维比较突出。在中学阶段,要引导学生注意正确的对待模式,既要向学生揭示一定的规律,又要防止模式的负面影响。教学中可以适当改变题型,选择突破一般模式的例题,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比如初中数学,用方程组(组)解决实际问题,把未知数和已知数放在同等位置,用正向思维求解;小学把未知放在特殊的位置,用逆向思维去解决。在数学中,要注意比较,分析小学和初中解法的异同,充分发挥正迁移效应,克服负迁移的影响。
3.过程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尤其是对思维过程的分析。在中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得出结果的过程,特别是概念的抽象过程、问题的分析过程、思路的形成过程、规律的发现过程和结论的证明过程。比如有理数一章,教学中要充分揭示负数和绝对值的概念,认识到引入概念的必要性。教学速度要慢一些,概念要讲清楚,让学生应用。
4.思维训练与语言的关系
语言训练是思维训练的体现。要注意训练学生正确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说明运算的依据,说明思维过程,说明各种证明的理由。通过语言训练了解学生思维的过程,找出学生思维的误区,通过语言训练促进思维的系统化和严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