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小学语文课本是什么样子的?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最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的语文能力不如古人?且不说现代很多学生都写不出那种漂亮的书法,就是选词造句,用典的能力也远未达到完美,更别说写五七个字的诗了。原因是什么?当然有时代发展的原因。现在的人需要学习的科目太多了,不像古人把重点放在学习语文上,所以文学素养自然不比古人差。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启蒙课本是三字经和百家姓,但最近我偶然发现了一本100多年前的清末语文课本,真是大开眼界。从这本100多年前的教科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的教育理念,应该说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是有启发的。

那时候语言还叫?中国人?以下是1911出版的语文教材第二册一套。因为当时小学是四年制,所以这本教材相当于现在二年级上册的水平。从封面看,是清政府学术部编的。这本教材出版后不久,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所以应该说这是清政府发行的最后一套语文教材。

那时候我对老师很尊敬,每个家族祖宗都会供奉?天地?牌位,这也是诸神唯一的职业。所以,第一课就是祭拜老师的祖宗:孔子。这个细节在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潭印月》里也有描述。第一课是拜孔子。这就是所谓的?仪式感?这个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深入脑海,所以古人对老师的尊重是在骨子里的。

另一方面,虽然尊师重道的口号还是很响亮,但是已经没有以前那种发自内心的尊敬了。师生之间的感情里掺杂了太多的东西。学生不怕老师,老师不敢管学生,家长不信任老师。这真的有点尴尬。

虽然是语文教材,但也要告诉学生,进了学校要学什么。这个时候学校不再只是教四书五经,还教数学。于是第二课告诉学生:入学,学算法,有文字计算和珠算,先学加减法,再学乘除法。言简意赅,给学生讲讲数学的教学内容。

就像现在,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读书写字,还需要渗透一些生活常识,就像我们在语文课本上也教学生认识食物、花卉、蔬菜等等,这才算学以致用。这第六课让学生认识了鲤鱼,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了长度?尺子?然后呢。用几英尺长的大鲤鱼和几英寸长的小鲤鱼让学生知道这两种当时常用的长度单位。

下面第十课是教学生认识几种动物,描述也很有意思:老虎大如猫,狐狸小如狗,驴子像马而不是马,鲸鱼像鱼而不是鱼。使用了一些生动的语言,例如,配有插图,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记住这些动物。

除了生活常识,这个做人的基本道理也要教。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吗?道德教育?当时也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第26课教交朋友的方法。彭》和《白沙》相比较来教育孩子交朋友。近君子,远小人?。

下面这些话我们也很熟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要因为小善而做,也不要因为小恶而做。这些话在今天都是至理名言,说明那个时代也非常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

清朝没有学部。当时私塾是主流,私塾教授的科目主要有《圣紫晶》、《百家姓》、《钱文子》。有了一定基础后,就开始教四书五经。后来在康有为等人的倡议下,设立了一个部门。这本教科书是由清朝部编写的,与只教授圣紫晶的私塾相比,进步了很多。即使是现在,也是比较好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