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身心素质教育有哪些?

小学生身心素质教育的理想

由于种种原因,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探索和尝试小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点点滴滴。以下是我的拙见。

第一,体育健康教育

说到运动健康教育,可能有人会说孩子还是缺乏运动。其实80%左右的娃娃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会愿意让他们参加劳动吗?还有一部分是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把带的留守儿童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这些留守儿童,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更是娇生惯养。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儿童营养餐的合理搭配缺乏了解。小学生超重现象呈上升趋势。十一二岁的孩子体重超过35公斤,一般达到25.9%。目前这种超重现象不仅是儿童,成年人也是如此。六七成的人都是胖子,大腹便便,一点都不像劳动人民,其次才是美丑。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呈上升趋势,并趋于“年轻化”。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发展中地区的普遍现象。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都有了“肚子”——肠子胖了,肚子也胖了。但这些区域已经基本完成了从一般“肚皮”到健美的过渡。然而,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很多人真的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为肥胖,很多人患上了高血压、高脂、高血糖,导致各种大脑和心血管疾病,夺走了他们本不该失去的生命。那种发展中的肥胖现象,在我们要完成从一般“腹”到一般健美的转变时,并不是危言耸听,付出的代价会比发达地区大得多。

要降低这个成本,第一关键是提高每个人的文化思想素质,从小培养健身的习惯和意识,而从小培养健身习惯的责任就落在了我们小学的体育教育上。但是小学的身体健康教育承担了这个责任吗?其运动健康教育现状如何?

据笔者所知,几乎没有专职的体育老师,甚至体育专业的老师也因为各种原因改行教语文或者数学。有些学校甚至有学生聚集的拥挤场所。新课标要求的体育健康课,变成了填在课程里的“概念性体育健康课”,因为体育健康课是由教语文或数学的班主任来教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先不说专业不专业。一个刚上了一两节语文或数学课的老师,会马上把他调到体育课班。他将如何发展?关键是场地在哪?运动器材呢?正因为如此,只要语文和数学课紧,就一定是语文和数学课。如果他们不紧张,应该让学生去玩。久而久之,学生会把体育健康课创新成“打运动”。就算能演就好了,但是我们老师连戏都要管。玩石头说脏手会弄脏书;玩玻璃珠被认为是赌博游戏;玩追怕出安全事故...而能让学生干净健康安全的游戏老师却拿不出来,这真的难倒了我们老师,更伤害了我们学生。当这些小学生进入初中或高中时,他们不能打篮球,乒乓球,甚至不能排队。这怎么能说有健身意识,身体素质强呢?从历史上看,学者都沦为无助无用的人。我们今天还要培养这样的人吗?

今天,小学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全面开设体育与健康教育科目的时候了。这是时代的要求,完全小学也有这方面的条件——规模达到了,经费有了保障。目前国家投入到我们小学的义务教育经费应该可以保证这方面的支出。完全小学应当具备下列条件或者开展体育健康教育工作:

首先要有运动场和篮球场,有200米环形跑道。运动场上应该有跳高和跳远的沙坑。其次,要配备相应的体育教学设备。如篮球、乒乓球台和相当数量的乒乓球和球拍、排球网和排球、羽毛球网和一定数量的羽毛球拍和羽毛球、相当数量的实心球、跳跳球、钢卷尺、卷尺、秒表、跳绳等。

第三,完全小学要配备一名以上合格的专职体育教师。新课程标准要求专职体育教师必须上好体育课。

第四,学校要开展晨跑,做好课间操。学期结束时,学校要对学生的体育达标情况进行评估。每年都举行小学生冬季运动会。

只要能做到这一点,我相信小学体育也能做好。我们培养出来的小学生也可以有很强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再是无助的白面书生了。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现在的小学生心理素质如何?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是什么态度?在这方面,只要家长会或者老师和家长的接触,关心测试结果,就能看出来。关心考试成绩固然重要,但也要关注学生的性格和人格。我们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但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我不能危言耸听。从已经发生的一些案例来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特别的重视。小环境下,或与学生接触,或耳闻目睹有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时有发生。在这一点上,我想有识之士会和我有同感。是时候关注农村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了。

那么应该如何在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首先,肯定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构建。这方面的理论早已形成并建立了一个庞大而系统的体系。它已经作为一门相对系统和独立的学科进入了大学教育专业的教材。而且,2002年,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心理行为出现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其心理健康的各种不良影响;培养身心健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教育、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那么应该先解决哪些问题呢?就小学现状而言,首先要解决小学教育工作者、学校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构建和实施问题;改变传统教育中“穷孩子早当家”的旧观念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强。其次,在建构和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后,小学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必须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作为必修课,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素质,从而科学地指导我们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是学校要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并安排具有该领域资格或知识和经验的教师负责(该领域人员可通过进修培训)。用它来直接指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心理问题,诊断和纠正相关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对于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可以及时识别并转诊到医学心理诊疗部门。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创造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寻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重视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建立民主、平等、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到班级、小组活动和班主任工作中。学校要引导家长转变教育孩子的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用家长的理想、追求、性格和行为影响孩子。此外,我们的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我们的老师应该有一颗健康平和的心。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即使理论体系再健全,方法再科学合理,只要无法行动,都是空谈。因此,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采取行动,只要你采取行动,第二步和第三步...会很容易。没有什么理论方法,可以学习和练习。如果没有专业人士,可以送去进修。只有感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逐步完善。比如上面提到的小学生疑似早恋案例,如果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应该是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是严重的心理疾病,比如内分泌失调等。,必须转诊到医学心理诊疗科进行诊治。如果我们的老师能明白这一点,就不会一味的批判,从而导致孤独、抑郁、不安全感,进而走向自我孤立、逆反心理,甚至仇恨、敌视、攻击等消极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老师应该给家长科学合理的指导,避免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采取行动,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只会越来越多,需要帮助却得不到帮助的小学生会越来越多。从长远来看,它可能会导致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