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策略

基础教育改革有许多焦点,教师发展是其中之一。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教师有哪些旧观念需要更新?继承了哪些好的传统?理想的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和专业培训发展教师人才?一言以蔽之,就是如何通过各种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是随着“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的提出,作为一名长期在中小学工作的小学语文教师,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让小学语文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道路,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其专业发展,是适应新课改,提高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利举措。有哪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可以有效促进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笔者近几年的实践,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第一,引导教师学习,提高专业素质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观念和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具体来说,现代教育新理念的全面渗透,文学素养的全面提高,现代教学技能和教育研究能力的全面发展,都需要教师通过学习来提高。教师应该一直是学习者。新课改明确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将逐渐让位于师生间的互教互学;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和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上课不再是单向的努力,而是一种生命的活动,专业的成长,自我的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学习。这意味着教师要学会研究性学习。因此,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必要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和指导教师的学习。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积极读书

通过调研发现,几乎所有特级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热爱阅读,在阅读中提升自己。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得益于他们广泛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多老师写论文总觉得没什么可说的,有时候东拼西凑一篇文章就干了。最关键的原因是缺乏学习和知识积累。“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桶水从哪里来?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读书。教师作为世人眼中的“文化人”,应该养成经常读书的好习惯。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理论的完善,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就是盲目的实践。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一些教育理论的经典书籍,尤其需要经常阅读一些大师著作,通过阅读来加深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只有“充电”、“储能”、“吸氧”、“补钙”,才能源源不断地接收到源头的淡水供应。让课堂和教学变得精彩。

组织课程改革沙龙

这是一个有相同兴趣的老师可以畅所欲言的研讨会。课改沙龙营造的轻松自由的研究氛围,让大家在“品、品、聊”的过程中,讨论语文课改中的“疑点”、“难点”、“热点”、“焦点”话题。每次讨论一个课改话题,不要求统一结论,旨在拓宽思路,引导思路,加深教师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探索课改的新方法、新模式。例如,在主题为“谈谈语文合作学习”的教学沙龙中,老师们围绕“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有哪些特点”和“如何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你有什么金点子吗?”“你在目前的实施过程中有哪些困惑?”等问题畅所欲言。通过交流,便于收集信息资料,加深理解,形成新的教学策略来指导教学实践,从而丰富教师的学习氛围。

(三)靠近名师课堂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名师的指导。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让中国老师走近名师课堂。通过观看光盘、课堂观摩、远程培训等名师课堂的学习、观摩、讨论,让教师在见证名师魅力的过程中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提升自己。如果看于永正的课,可以让老师们领略到他的语文课“重感悟、重积累、重兴趣、重迁移、重习惯”的五大教学特色,感受到他的“新奇、真实、生动、疑、爱、情、趣、美”的八字经典。观察孙双金的课堂,学习他如何在教学中体现“一科三性”(即形象化、情感化、现实化、以学生为本),明白他所倡导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智慧、情感、人文、工具、儿童的课堂。无疑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老师的知识一开始是一桶水,然后会变成自来水,不断的流水,最后要教会学生自己找水。"国家督学、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司长王说,这水从哪里来?学习,学习,再学习。只有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才能在学习中实现教育的快乐。

第二,擦亮老师的课堂,提高课堂有效性

打磨老师的课堂主要包括常规公开课的打磨和各级观摩课、竞赛课或评课的打磨。

打磨常规公开课的出发点在于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关注课堂资质和课堂有效性。主要着眼于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优化教师教学行为。这个班的打磨目标是让每个老师都上标准班,骨干老师都能上示范班,优秀老师都能上精品班。从而走上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

各级各类观摩课、竞赛课或评估课的打磨起点在于教师的成长和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因为这种课往往倾注了所有老师和相关专业人士的集体智慧。在打磨课堂的过程中,不断借鉴身边老师的优秀经验,不断吸收先进的理念和智慧。精心打磨的过程,也是老师们互相启发,全面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的好机会,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越来越精细化。这种课一般要经过同一个班的多轮锻炼。这个过程是教师深入思考、反复思考、集思广益、不断改进的过程。它给老师带来的专业体验和行为跟进是正常班级无法比拟的。当老师们煞费苦心地建造教室时,毫无疑问,教室会建造老师。经过这堂课的打磨,老师们对于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把握学生,如何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变得非常清晰。课后还可以从评课老师那里反馈自己的优缺点,获得一次专业的指导。如果老师写一堂公开课作为案例研究报告,对专业发展大有裨益。可以说,这门课的磨炼可以大大缩短教师的成长周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如笔者所在的观音镇小学,通过对教室的打磨,形成了“五个教室”的标准,即有自主的学习时间、积极的演讲氛围、合作的交流场景、学习反馈机会和良好的激励机制,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学校主教室的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三,反思教学,沉淀教育智慧。

“教学就是要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让老师少教一点,学生多学一点,让噪音和辛劳少一点,闲暇多一点,快乐多一点,扎实多一点”!夸美纽斯说了实话。寻求有效方法的过程是一个反思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没有一个老师,哪怕是再优秀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不可能是完美的。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和教学结果,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中的偏差,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如果说“教书是为了培养一种习惯”是大家推崇的教育信条,那么它不仅适用于学生,也适用于教师本身。教师要培养一种研究的习惯,一种反思的习惯,不断思考自己的精彩和错误,这是专业教师必备的素质。教学反思可以采取写教学后记和小组反思的形式。

?(一)写教学后记

教师在完成一门学科后,要及时分析总结这门课程的成败,重新认识和评价这门课程,肯定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具体原因,及时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后记产生于教学实践,是教师思想智慧的结晶。后记写作的内容涉及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教材的选择或补充、教案的安排、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使用、教学现象的分析、典型问题的讨论、学生学习的设计、学生反映的思考、教学效果的评价等。从而形成经验,促进教师的发展和成长。

(二)群体反思

这是由学科组、教研组、年级组组织的教师集体讨论。毕竟教师的个人反思和“个人理解”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同事们参与相互讲课,提供“不同意见”和“多种声音”,教师可以借助集体智慧不断修正个人理解的偏差,从而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反思,潜移默化地升华教师的思想。如年级组的单元教学反思、学科组的期中和期末反思、教研课的相互讨论等,都能有效促进教师的进步和专业成长。

以一节课为例,笔者所在学校围绕教学反思提出“四问两精三问”模式:即课前四问,这节语文课我该说什么?我该说什么?为什么这么说?有没有更好的说法?上课第二要义:我讲得好吗?学生是否精致?课后三查:检查学生作业是否完成;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检查课后辅导是否落实。

这种反思有助于不断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追求高效课堂,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四,开展课题研究,强化科研意识

科研的意识、知识和能力是所有专业人员的共同特征。因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必须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改革突出了对学生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途径和创新方法上有新的飞跃和突破。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途径和创新方法是科研能力的核心。科研能力是优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

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开展课题研究有三种方式:

(一)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是通过描述和分析,揭示隐藏在有意义的教学事件和教育生活事件背后的教育意义、教育思想或教育信念,从而凸显教育的本质和价值的研究。简单来说,教师“讲故事”,在故事中追溯自己经历过的、留下深刻印象的生动的教育事件。通过叙事,教师在过去的教育活动中所经历的事件得以重现,被掩盖在教师记忆中的印象或困惑得以明晰,个体的教育经验得以与他人分享,教育事件成为教育活动中最有价值的存在。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写教育叙事也是积累素材,写水文。语文老师的特长是写作。在教育叙事中寻找灵感,引导学生写身边的故事,写精彩的人生,写难忘的课堂,写自己的思考和收获。在叙述中,老师和学生通过互相鼓励来取得进步。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积极开展微观研究。

微课题也叫“问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微型项目研究是以课堂为基础,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小学语文老师往往把课题研究看得太重。我一直认为课题研究是专家的事,总觉得自己没有值得研究的课题,而有些老师总喜欢研究这个模式和那个模式。在我看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批改作业,与学生交流,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比如针对学生容易写错别字的现象,是否可以进行一个“学生错别字”的研究,研究和实践以下问题:如何理解学生错别字的问题?我们老师怎么看待小学阶段学生写错别字的问题?学生在作文、写句子、做练习的过程中,如果不会写单词怎么办?考试写作的时候可以允许学生查字典吗?我们不切实际的要求是否在伤害学生的发展?怎么做才能从根本上扩大学生的识字量,让他们少写错别字?新课标的环境下,用作文识字和减少学生错别字有什么关系?如何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来拓展阅读?这些问题每一个都可以作为一个微观课题来研究。有了这种思路,我们对课题的研究变得更实际,更容易操作。同时,通过这个微项目的研究,让老师们明白,研究这类问题,只需要解决“我要研究什么?我将如何学习它?我的研究达到了什么效果?“这些问题,我们的研究是成功的。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促进教师对课题研究的新认识,另一方面要使我们的研究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切实可行。我们的老师会把我们的常规教育教学和我们的研究课题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组织骨干教师开展科研项目

项目研究是教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自己教学中的特点和风格进行梳理,并上升到理论层面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可以促进骨干教师的快速成长,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上个学年,笔者组织我校语文骨干教师进行了小学语文课内外一体化阅读研究和小学语文课课前准备有效性研究,促进了我校主课堂的建设。通过综合阅读训练和主课堂展示,促进了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了近20名小学语文综合阅读县骨干教师,其中1成为国家综合阅读种子选手。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在追求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少四多”--“少说多读”、“少说多思”、“少说多议”、“少说多激”,从而让课堂真正活跃起来,学生主动起来,教师轻松起来。让语文教学成为纯语言、纯阅读、纯享受的境界。

以上是笔者结合自身实践提出的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粗浅做法。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成败。作为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我们应该不断寻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努力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