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作业

作业在数学学习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作业量、作业批改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数学作业是学生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是一个促进“理解—内化”的过程,是一个“巩固—掌握”的过程,是一个“拓展—应用”的过程。

因此,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不容忽视。小学数学作业是小学生掌握和巩固数学知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中,应尽可能全面地体现新课程标准对数学学习的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作业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1.现有现状

目前小学生数学作业的主要来源是现成的教具,如口算训练、同步作业、作业本等。数学作业不仅很多,而且只考虑到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和应用,使得作业单调乏味,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的需求,没有体现“人人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老师主要表现为:(1)老师布置的作业量普遍过大;83%的学生每天需要60-90分钟完成数学作业。(2)教师布置的作业形式不丰富;81%的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是教辅材料中的习题,很少有老师自己写作业或者布置动手操作、社会调查等其他作业。(3)教师自主选择作业较少;92%的老师给学生的作业都一样,学生的选择余地很小。(4)教师只关注学生是否做了作业;从学生的家校联系本上我们知道,作业如果按时完成,就会被打上“√”,很少有相关的评语。(5)教师阅卷格式简单,阅卷不规范。

学生主要表现在:(1)处理数学作业;完成后,一般不主动检查。(2)有各种原因没有完成;(3)父母在家做数学作业;导致学生对父母有一定的依赖,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减弱。

2.分析与思考

虽然“减负”喊了这么多年,但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似乎越来越重。反复练习、题海战术成为老师们的法宝,“减负”问题似乎积重难返。

学生写作业的速度差距很大,导致慢学生拖作业的现象。对书面作业的重视程度不同于口头作业和体验操作程序。很多同学比较重视书面作业,不够自觉。有些同学还是怕苦怕难,遇到稍微难一点的作业就觉得别扭,不做了。

大部分老师认为,只要作业能及时批改,不存在漏改、不换的现象,学生及时批改、补改就没事了。其实,如果数学老师像语文老师一样高度重视书写质量,对学生的作业严格要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在数学试卷中设立整洁度和书写质量的分值,学生的作业就不会本末倒置,作业质量就会越差。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原则

1.相关性原则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在接受知识和思维能力上存在明显差异。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个学生个体。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针对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有“基础题”,还要有“提高题”,“后进生跳跳就能找到的果实”,优等生觉得有挑战性的作业。

2.利益原则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对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传统作业往往内容枯燥,形式单调,让学生感到厌烦。要充分发挥作业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方面的独特作用,努力做到题目新颖有趣,形式灵活多样,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饶有兴致地完成作业,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3.开放原则

在作业的设计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引入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题目,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形成,而且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创造的心理情境。

4.实用原则

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应结合学生的生活,调动其各种感官参与协调,强调实践,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发展原则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每个人都学习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在设计作业时,从作业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作业要有助于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6.创新的原则

作业的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作业设计中,教师要充分考虑时代背景,结合实际设计一些时代性强的作业。要打破传统作业的统一格式,发挥所长,各尽所能,提高个人魅力,给学生一种“每天都是创造的时间,到处都是创造的地方,每个人都是有创造力的人”的新鲜体验。同时也让作业成为一个闪光学生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舞台。

三、作业设计的策略

1.作业内容活泼开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每个人都应该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具有现实性、意义性和挑战性。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不是复杂的数字游戏,它有真实生动的生活背景。来自生活的数学是“活的”数学,是有意义的数学。所以作业的设计要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要受到学生的喜爱。

比如,学完初三上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后,在吃饭的时候,用饭桌上的东西和爸爸妈妈聊分数,用学过的分数知识编几道题给爸爸妈妈做。这种作业新鲜,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可以增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

2.操作过程积极实用。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始于行动”。心理学中的相关研究成果也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知识,但远不如动手操作印象深刻,不如动手操作坚定,更不能将相关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行为和能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真谛,逐步养成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的习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比如,(1)学完高一第二册《认识人民币》后,可以布置这样一个作业:去超市买东西,看清商品的价格,结账前算好服务员该拿多少钱回来。(2)四年级第二册学完四则算术后,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和爸爸妈妈打扑克,玩“24分”的游戏。(3)四年级上册,三个数乘二个数,学习完估算内容后,作者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晚上和父母一起去公园或广场散步时,估算一下那里的人数。”

从作业的反馈来看,这种作业既强化了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又强化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每个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完成都是极其认真的,不再是作业做完了。因为这些作业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是在情境中完成的,所以对差生和优秀生都有吸引力。

3.作业形式多样有趣。

“儿童是活跃的人,他们教的东西应该引起儿童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要,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作业本来就是一种操作,不限于书面形式。它也可以是一项活动或一部作品。作业设计应该是它的本来面目。

(1)书面作业要有新意,图文并茂,让学生对图片、表格、对话等形式感兴趣,做到“作业与兴趣相结合”。

(2)安排阅读一些数学故事和知识,因为还要注意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开展一些数学游戏活动,做到“在游戏中做作业”。如《丁和他的朋友》、《八环分桃》等故事,抢“30”游戏,模拟购物等游戏。这些童话和游戏可能更适合低年级的学生。高年级的学生可以看小学数学报,小学数学等。,而且他们还可以阅读数学发现和数学史的知识,比如高斯和、毕达哥拉斯定律等。

这有利于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形成,可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创造的心理情境,从中学生开始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可见,作业要有选择性和个性化,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知识、发展和展示个人才能的机会,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喜欢。培养学生的“四基础两能力”,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觉不再有作业负担。基本上他们都会对作业充满期待,带着一种渴望和积极向上的心去完成今天的作业。

我们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作业的改革一定会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