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新课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和可能性

(一)小学数学生活教学的现状

在实践中,我发现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况不容乐观,很多做法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由于传统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存在,在小学教学中,还是应该优先从书本上传授知识,或者让学生在解数学作业时努力得到标准的、唯一的答案。孩子被老师过早的、过度的压在数学的符号堆里,整天做数学题,却不知道数学和生活是什么关系。所以在现实中遇到数学问题时,不会得到解决,只会学到一些死知识,阻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可能性

现在的小学数学新教材和以前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更加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和学生的亲身体验。《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要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中去学习和理解数学,在身边体验数学,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其实数学本来就是来源于生活,用在生活中的。

1,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从古至今,数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中国古代《九章算术》中出现过“鸡兔同笼”等实际问题。现在,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应用性越来越强。这一特点也体现在新课标数学实验教材的练习设计中,包含了许多与现实生活和其他学科密切相关的习题,如市场营销、银行贷款、股市、出租车费、整体交通、电脑冲浪等。下面的例子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特点,体现了数学的应用。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才能真正成为教育”。数学教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否得到培养,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如何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的现实,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该成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比如新课标数学实验教材第七册“教育储蓄”一节,课后设计了以下习题:为了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国家设立了助学贷款,分为0.5-1年、1年、3年。3-5年,5-8年贷款有四种。贷款利率分别为5.85%、5.95%、6.03%、6.21%。贷款利息的50%由政府补贴。某大学大一学生,准备借6年。他预计6年后最多一次性还清2万元。他现在最多能借多少?这个例子是现实生活中银行贷款的常见问题,体现了知识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产密切相关的特点。在教学中选择相似的习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符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与现实生活经验相结合的符号化的数学知识。孩子心目中的数学,往往是生活中的认可。概念从生活的现实中引入,问题从现实中引出,最终回归现实。孩子学习数学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来自于数学知识内部,或者来自于生活(数学之外),所以要创设问题情境,放在最近的发展区。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儿童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思维活动。思维能力的发展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具有“透视”功能,对抽象思维起到补充和震动作用。因此,有必要加强数学的生活性,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举个例子,一位老师教的是国标生一年级下册的数学“统计学”课。本来“统计学”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但是这位老师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上课一开始,他先设计让学生数熟悉的几何图形的个数,让一个学生拍照,一个学生记录。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下各种数字的个数。在班里,学生分成四组统计铅笔盒里各种文具的数量和一个月的天气情况。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统计活动,相互配合完成统计任务。在这些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统计思想。分组报告交流后,进一步强化了统计学中数据整理分类的思路。在整个统计过程中,学生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友好自然的游戏环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这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

数学家华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小,火箭的速度,化工的聪明,地球的变化,日常使用的复杂,无处不在,离不开数学。”这是对数学和生活的精彩描述。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的特点,小学生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对周围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对生活问题感兴趣,想了解生活,熟悉生活。所以,把数学教学和生活结合起来,会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愿意学习数学。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概念改造我们的现实生活,所以让小学数学活起来是必然趋势。建立课堂教学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一直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要通过强化过程和体验目标,引导教材和教学评价,引导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参与、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等等。这些说法都体现了数学教学应该生活化。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努力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所用的思想,真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无穷趣味,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生活化数学教学的意义在于找到数学学习的起点,用已有的经验支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内化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

(一)在生活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建构主义认识论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来建构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的过程,也就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是说,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学习身边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让学生真正在具体的、形象的感知中学习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一些简单的加减运算时,可以总结为四句话:“多了就要减,少了就要加,少了就要减。”这个算术的总结看似很简洁,其实不然。有些学生在应用中经常出错,原因很可能是法律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如果换个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引入购物,比如小芳带了195元,买了个书包,用了98元。问:小方应该怎么付款?他还剩多少钱同学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大部分说小方先交了100,店员拿回来2元,他还剩(95+2)元,然后把上述生活问题数学化,就是195-100+2。所以,对于65,438+095-98这样的简单运算,

再比如,第一次教授5+9*2等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无论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还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抽象总结,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教授这个内容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做:展示生活情境,展示一支5元的笔和一本9元的书,询问总价。然后加1本书,价格也是9元,问:“这些东西现在多少钱?”学生公式是5+9+9或者5+9*2。“5+9*2”怎么算?有的同学说先加,有的同学说先乘。当学生意见趋于统一时(相当一部分根据结果计算运算顺序)。老师要马上问为什么先算9和2的乘积?请根据具体例子说明。让学生在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初等算术的顺序。

(二)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抽象,数学学习枯燥。尤其是学习计算的时候,学生的情绪更低。因此,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和学生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掌握,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比如我在学习《年月日》的时候,引入了一个谜语来营造情境。“生两个宝宝真的很奇怪。他们穿300多件衣服,每天都要脱一件,直到年底。”这是什么?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他们试图先猜测答案(年历)。这时老师提问,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兴致勃勃地学习新课程,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再比如“乘法口算”的教学。在教学之前,对校门外的小企业进行调查,选择合适的数据用于教学。上课的时候,老师问:“你喜欢哪种早餐?吃什么?”数学课上讨论早餐,同学们很感兴趣。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我喜欢吃李的烧饼。”老师出示了调查数据:“昨天上午,他家卖了54个,4块钱一个。你能算出他家收入多少吗?”这位学生不仅列出了公式并计算了数字,还告诉了大家他是如何计算的。这样,学生们不仅学会了乘法口算,还在开玩笑、讨论、争辩、讨论的过程中对各种业务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如何改进某些食品,使其更受欢迎。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在地摊上吃饭又快又方便,但是不卫生。有同学讨论说:“如果他们的小企业联合建一个大房子,都在大房子里做饭,我们在大房子里吃饭就好了。这是他们今天的想法,也许明天就会在他们那里实现。

(三)回归“生活世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叶圣陶老师说,教任何作业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东西,就是让孩子自己学会,学会使用,解决实际问题。纸上谈兵没用。数学教学如果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实践,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的很有趣,数学也真的很有趣。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往往综合了各种信息。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贴近实际的实践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比如在讲授“认识人民币”时,可以模拟超市购物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买卖东西”。通过识别商品、看标价、交钱、换钱等活动,让学生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爱护人民币、节约用钱,从而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再比如,在讲授“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模拟同时对向、同时倒车、相遇、原地对向、追赶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遇到的问题中的常用术语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算术,解法自然就来了。这种模拟生活的实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优越性,认识到数学与社会的关系,了解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设置“生活背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知识,就可以扮演一些角色,比如店员、装修工、车间工人、调度员等等。当他们用所学的知识来安排自己的生活时。比如学会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后,让学生做空调零件组装车间主任,合理安排各组人员数量,优化生产效率。在学习了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后,让学生作为土地管理者安排每个农房的土地面积。在这样的活动中作为参与者,既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计算和测量能力。在体验运用知识的快乐的过程中,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得到了巩固。教师只有真正把学生带入生活,把课堂上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之美和创造之美。

此外,“让生活中的数学更语言化,让数学中的语言重新焕发活力”在21世纪的现代数学教学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既是思维的外壳,又是思维的结果,两者关系密切。数学本身的概念是高度抽象的,不符合孩子的认知能力。因此,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说话,多提问,因为数学符号具有儿童的语言功能。如果思维已经日常化,语言还是以书本上的文字为基础,有些教条化,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生活化的数学语言更贴近孩子的生活,毕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综上所述,我认为数学老师的任务就是用更童趣、更生活化的设计,把枯燥、抽象的知识引入课堂。正如数学大师康圃所说,“数学的本质在于自由。”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学生的一个巨大课堂。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处处都有生活的真理。数学课堂只是再现了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和人类生活的联系,既扩大了数学教学的信息量,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各方面的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