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县的自然资源

定远县土地总面积448.65万亩,其中承包耕地654.38+0.55万亩,林地30万亩(其中可养水面654.38+0.75万亩),宜牧荒山30万亩。麻雀、喜鹊、灰喜鹊、乌鸦、燕子、鹌鹑、杜鹃、大雁、环颈雉(雉鸡)、野鸭、白鹭、鸬鹚(鱼鹰)、猫头鹰、鹰、鹞、啄木鸟、百灵鸟、白鸟等鸟类。

兔子、狼、黄鼠狼、狐狸、老鼠、毒刺、蝙蝠、果子狸、骚狗、猪獾、狗獾、狍子、野羊等动物。,***15种。

贝类草虾、对虾、海虾、螃蟹、大闸蟹、贻贝、珍珠蚌、甲鱼、甲鱼、蜗牛等。

爬行动物蚯蚓、壁虎、蜥蜴、红链蛇、黑眉蛇、水蛇、乌梢蛇、蝮蛇、竹叶青等。

两栖动物青蛙、蟾蜍等。

虫蜂、地蜂、蝉、蜻蜓、螳螂、蟑螂、蚊子、苍蝇、苍蝇、臭虫、蚂蚁、蟋蟀、蛴螬、蛴螬(金龟子)、蚱蜢、蚱蜢、蚱蜢、飞虫。蜈蚣、蝎子、柳蚱蜢、豆袁青、斑蝥、红娘子、萤火虫、绿袁青、蜣螂、玉米螟、粟灰螟、高粱螟虫、大豆螟、豆荚螟、豆茎螟、金刚钻、小建桥虫、地老虎、冬小麦螟、草蛉等。2014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攻坚之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41亿元,增长8.6%;财政收入654.38+0.42亿元,增长654.38+07.2%;固定资产投资1423亿元,增长16.6%;工业增加值29654.38亿元,增长16.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56元和8542元,分别增长9.1%和1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654.38+0.8亿元,增长65.2%。总量上,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进入全市前三;增速方面,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居全市第一,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排名同比提升2位。定远工业园是2006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截止2013年底,已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充满活力的新兴经济区。省内外已有100多家企业落户,总投资超过6543.8+02亿元,初步形成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农林副产品深加工、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产业雏形。

2013年8月4日,经安徽省政府批准,定远工业园更名为“安徽定远经济开发区”,定远经济开发区规划扩建面积初步确定为17.3平方公里。2005年4月,定远县煤气化与盐化一体化项目正式立项。项目占地390公顷,总投资6543.8+06亿元,列入安徽省“861”一号工程。2011年3月,定远盐化工业园已获批省级盐化工业园。其功能定位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和安徽省重点盐化工业园区。以“两碱”(烧碱、纯碱)生产为重点,着力打造“千亿生态盐化工基地”。民国时期,手工业生产开始活跃。五大工匠(木匠、铁匠、泥瓦匠、石匠、石匠)和六大作坊(龙方、烂作坊、油作坊、粉作坊、染作坊、豆腐作坊)遍布乡镇,印刷术和香烟相继出现。

民国14 (1925)年,鼎城第一厂周幼婷创建印刷厂。周从南京买来石印版,刻字印刷,承接了印刷文具、信封、请柬等简单业务。生意兴隆,规模逐渐扩大。民国二十七年(1938),日本帝国主义占领鼎城,到处烧杀抢掠,周家逃离汉口,两年后返回重开。民国二十九年(1940),中国* * *生产党领导的皖东抗日根据地,在藕塘附近的东杨庄、德胜集,设立了服装厂、皮革厂、油坊。刘华章在鼎城办了一个小烟厂。此外,“五工匠”和“六作坊”的相继出现,形成了固定行业的萌芽。据统计,65438年至0949年,全县从事手工业生产的有3394户5732人,年产值438万元,约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2%。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恢复,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65438年至0953年,开始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农民形成了铁木工业社会。陈玉生、陈如海带头创办了定远农具厂。当年个体手工业者2088人,2820人。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大部分个体手工业者加入合作社,只有150人坚持个体生产。

1958大班钢铁。该县先后新建和扩建了54家国营工厂。企业从业人数从1951的20人猛增到13197人。从65438到0960,由于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很多企业亏损严重。1962被迫进行调整。除了印刷厂和酒厂,其他大部分工厂都是关、停、并、转。这一年工业总产值只有396万元,比1956年的556万元下降了29%,出现了建国后的第一次工业大下滑。

十年文革期间,工矿企业规章制度遭到破坏,工厂长期处于混乱状态,产值下降,亏损严重。据统计,196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只有396万元,回到了1962年和建国初期的水平,成为建国后第二次工业大衰退。

70年代,定远工业大发展,先后建立了水泥厂、回转窑厂、化肥厂、磷肥厂、染织厂等重点企业。与此同时,县属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也开始发展。据统计,全县工业总产值从65438上升到0979年的3337万元。比“文革”时的1968增长了8倍多,其中乡镇企业约占30%。

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和振兴政策的指导下,县办工业迅速发展。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10282万元),比1980 (3871000元)翻了一倍多。固定资产由1980增加到1776万元至3908万元;利税由1.980年的41.20万元增加到946万元。工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县办工业积极增加投资,推动技术进步,开展“双增双节”活动,加强企业管理,先后扩建改造了一批老企业,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从65438到0988,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4亿元,在65438到0985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多。利税达2735万元,创历史新高。

1988下半年,中央要求整改,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部分县域工业发展项目受到一定影响。经过短暂的清理,县委、县政府再次要求全县增强工业发展意识,继续办好规模工业,加快工业发展步伐。今年建设的重点项目有:年产65438+万吨精盐的盐矿一期工程、化肥厂年产2.5万吨合成氨扩建工程、水泥厂年产4.4-8.8万吨水泥扩建工程、磷肥厂2万吨硫酸生产线、染织厂色织布生产线、 亚麻厂654.38+0/4套麻袋生产线和鼎诚米业日产654.38+050吨大米1990年化肥厂4万吨尿素项目获准开工(1991年底投产); 非工业企业校办产业健康发展。原实验小学铝箔厂成立于1986,1989年产值超1000万元,利税超100万元。粮油食品加工、建材、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基础比较雄厚;纺织服装、印刷、包装、机械等行业也同步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占据世界重要阵地之一;丁城、炉桥两大重点工业区,丁城粮油食品加工基地,全屋山建材基地,东兴盐化工基地,炉桥农用化工基地均已建成。当年,全县工业初具规模,固定资产1.1.2亿元,工业总产值3991万元,年增长率居全区第三位。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亿元,增长18.5%,居全市第二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5亿元,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15万美元,居全市第一。利用外资取得重大突破,达到10万美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1家,新增企业22家。兑现中小企业4200多万元,新增非公企业434家,个体工商户1588户。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工业技术改造投资21亿元,增长45%。新成立高新技术企业2家,申报专利360项。支持企业专利转化14项,累计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亿元以上。

盐业

2005年4月,定远煤盐化一体化项目正式立项,占地390公顷,总建设投资6543.8+0.6亿元,列入安徽省“861”一号工程。2011年3月,定远盐化工业园已获批省级盐化工业园。其功能定位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和安徽省重点盐化工业园区。以“两碱”(烧碱、纯碱)生产为重点,着力打造“千亿生态盐化工基地”。定远是皖东最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国家重要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全国粮油肉百强县,位居安徽省前列。农副产品丰富,有水稻、小麦、油料、棉花、畜禽、玉米、红薯、豆类、水产品等。2002年,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26位,全国第27位。定远瘦肉型猪是中国31良种猪之一。1996至2002年连续六年名列“安徽省畜牧业十强县”。建成粮油、生猪、棉花、花生、水产、蔬菜等六大农副产品基地。2011、2012连续两年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畜牧业和水产业发达。常年手头生猪1.8万头,其中生猪11万头。1987年被列为国家瘦肉型猪基地,1996年至2009年连续14年位居安徽省畜牧业生产十强县,年生猪存栏量居全省第二。自古以来,农业在定远县就占有重要地位。据《赋赋全书》原版记载,明朝崇祯年间,定远有耕地1414公顷,白银24620两,正规百姓白银4383两。清雍正六年(1728),实行“摊地成亩,地田结合”的做法,民众征收白银29036两。民国37年(1948),全县财政总收入53亿(旧币),其中土地税23亿,占43%。

建国初期,由于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水平低,产量低。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2.46亿斤,人均产量513斤。此后粮食生产停滞了20多年,从1972发展到1977。1977粮食总产量5.7亿斤,人均粮食产量800多斤。

1979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此外,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增加农业投资,科技兴农,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大发展。1980年粮食产量6亿斤,1985年9.7亿斤,1986年粮食产量突破11000亿斤。1987以后,逐渐由产出型向效益型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1988年成为全国12售粮大县之一。1989年粮油产量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全国第48位,全省第6位。石油产量全省第一,全国排名13。1990年,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产量146亿斤,人均产量1800斤,是实行责任制前的2.6倍。中国石油总产量上升到10,粮食在中国排名第33位。2012年粮食总产量22亿斤,增长5.3%,实现“九连增”。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个,市级示范场3个,生猪出栏1.436万头,保持了中国的养殖大县地位。在安徽省率先建立生猪产业技术创新和定远水稻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随着农机致富工程的实施,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654.38+0.38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居全市第一。随着农业产业化工程的实施,全县省市级龙头企业增加到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到521家,新增著名商标4个,绿色食品9个。实施林业“双百双十”工程,完成造林3.9万亩,森林覆盖率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