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有什么特点?

第四层次:抽象概括本质的初步运算层次,即初步代数的概括运算层次。其特点是:(1)可以用字母的抽象代替数学的抽象,比如可以初步建立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2)开始掌握算术值域中“集合”和“并集”的思想,例如通过计算公倍数和公约数掌握“交”和“并”的思想;(3)能够完整回答各类“典型应用问题”;组合分析的操作出现了。

ⅴ级:代数命题泛化操作级。孩子根据假设进行归纳,完全不用算术框图进行运算。只有少数小学生能达到这种程度。

小学儿童数字概括能力的发展趋势是:一年级(7-8岁)基本属于具体形象概括;二、三年级(8-10岁)从具体形象概括过渡到抽象形象概括;四五年级(10-12岁)大部分儿童进入对本质初步抽象概括的水平。

小学儿童词语概括能力发展的研究表明,二至五年级的(1)儿童对包含不同因素的材料的概括水平不同。材料中包含的因素越多,难度越大,成绩越差。(2)8.5岁和9岁儿童的语文学习成绩非常接近,但对词语的概括能力却有很大差异。4、5年级的差异也很显著,这是儿童概括能力发展的两个明显转折点。(3)二至四年级概括单词的能力发展缓慢。(4)孩子可以把三个词分开概括,但放在三句话里就概括不出来了。

一般来说,小学儿童在概括能力的发展中,逐渐从概括事物的外在感性特征转变为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具体来说,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概括水平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直观形象水平。低年级儿童的概括和儿童相似,主要属于直观形象的概括水平。虽然他们会概括,但他们能概括的特征或属性往往是事物的直观、形象、外在的特征或属性,他们更注重事物的表象和实际意义。

第二个阶段是图像抽象的层次。中年级孩子的概括主要属于形象和抽象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上,儿童的概括处于从形象层面向抽象层面过渡的状态。在它们的概括中,直观的和外在的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减少,而视觉的和本质的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加。

第三阶段是基本抽象的初始层次。高年级儿童的概括开始侧重于对本质的抽象概括。由于过去几年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智力活动的训练,他们已经能够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属性以及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关系。但是,即使到了大四,他们也只是初步接近科学概括。由于知识和经验的限制,他们仍然很难概括离具体事物太远的活动。

2.比较能力的发展

在教育的影响下,孩子的比较能力逐渐发展起来,小学阶段的孩子更容易发现事物的不同点,而不是相似点。所以,在教学中,最好从差异开始,然后过渡到相似。比较的时候要从比较鲜明的特点入手,再比较细微的差异。

根据研究,我们可以认为:

(1)小学儿童比较能力的发展是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而不断提高的。从正确区分具体事物的异同到区分抽象事物的异同;从区分个别部位的异同,到区分多个部位的异同;从直接感知条件下的比较,到用语言在头脑中引起形象的条件下的比较。

(2)小学儿童比较能力的发展特点在任何条件下比较任何物体时都不尽相同。在一定条件下,我们在比较一些物体时,不仅可以发现相似事物中的相似之处,还可以发现它们的细微差别;但是,在其他条件下,对比其他对象时,就不一样了。不能笼统地认为孩子(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普遍容易发现差异。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侧重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孩子进行比较。

3.分类能力的发展

我国心理学家早就研究了小学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特点。《小学儿童词汇概念综合分类能力研究》指出:

(1)小学二年级学生能完成自己熟悉的具体事物的单词概念分类。但要正确解释分类的依据,则要晚得多。绝大多数小学生是从事物的外在特征或功能特征来解释分类依据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能从本质上说明分类依据的中高年级学生有所增加。

(2)不同年龄组儿童解决同一问题表现出不同的分类水平,年龄特征明显。三四年级是单词概念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