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观察和比较,学生能初步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能识别从某一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所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丰富对真实空间和图形的理解。
教学过程
首先,创造一个情境
对话:孩子们,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门口的照片。你想看看吗?(课件展示校门照片)
问:你看到了什么?
总结:同一个校门,里外看起来不一样。
对话:老师,这里有两张照片。你知道他们被带到哪里了吗?(课件展示了课堂前后的照片)
导读:仔细看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不同的观察位置导致不同的观点。
【点评:让学生观察自己学校门口和教室的照片。学生有话要说,兴趣高,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暴露:今天,我们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题目:观察物体)
第二,合作探索
1,引导观察。
展示并介绍猴子。
示范:我们来观察小猴子。让孩子看看老师是怎么观察的。我先看看小猴子的正面。我这样看着小猴子的正面,我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小猴子的正面)老师在这里看到了四幅图中的哪一幅?(展示四张图供学生选择)
让每组1的孩子像老师一样观察猴子的正面,老师和学生一起评价。
继续演示:再看小猴子的左边。(老师转向小猴子的左边。)老师这次看到的是哪张图片?(看,从四张图中找到对应的图)哦,是这张图。(举起小猴子左侧的图片)
对话:接下来,请每组四个孩子观察不同位置的猴子,并找到他们看到的猴子的图片。
学生根据要求表演,从四幅图片中找出他们看到的小猴子的图片。老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反馈:请每组1号小朋友举起你看到的小猴子的图片。(学生举起图片)说,你看到小猴子的哪一面?
让每组2,3,4的孩子举起他们看到的小猴子的图片,说他们看到哪一面。
对比:(举起每组2号和4号小朋友选的图片)这两张图片分别是每组2号和4号小朋友看到的。你知道分别是哪些孩子看到的吗?你怎么想呢?(当你看到猴子脸的右侧时,你是从猴子的右侧看到的;当你看到猴子的左边脸时,你是从猴子的左边看到的)
【点评: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有效组织观察活动的前提。让学生找到所看到的猴子的图片,有助于学生理解观察者的位置与所看到的景色之间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区分猴子的左侧和右侧,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的观察位置有不同的观察结果。]
2、换位观察。
谈:刚才每组四个孩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子,每个孩子观察到的东西都不一样。你想看看其他孩子看到的吗?让每组的孩子按这个顺序(手指顺时针)变换位置再观察一遍,在四张图中找出他们看到的小猴子的图片。
学生观察后,组织反馈。
继续换位观察,让每个学生分别从四个位置观察小猴子。
问题:刚才观察不同位置的小猴子,你发现了什么?
【点评:就位观察并找到对应的视图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观察者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从而深刻理解观察同一物体,观察位置不同,观察结果也不同。]
3.学会判断。
对话:小红、小云、小芳、小玉也为这只小猴子拍照(展示第二个例子的情况图)。你知道谁分别拍了下面的照片(展示了四张图)吗?
学生回答并解释原因。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连接。(重点讲如何从左侧和右侧判断视图。比如,当学生说小云看到了第二张小猴子的图片,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判断和想法。
【点评:引导学生应用积累的观察经验,通过想象判断每张照片是谁拍的,使学生的理解水平从“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东西不同”上升到“根据看到的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加深了学生对观察者位置与视图对应关系的理解,发展了空间概念。]
第三,交流活动
1,第二题“想做”。
对话:我们已经知道,当我们在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时,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生活中经常需要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校园里有一辆车。(展示“想一想,做一做”第二题)三个孩子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汽车。你知道谁看到了右边的照片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2.“思考和行动”问题3。
说话:让组长拿出这个茶壶,像这样放在桌子上。(放在一组的桌子上)你能指出你看到的是哪张图片吗?
学生走到黑板前,指出他们看到的观点。
问题:你能说出你们组的其他三个孩子看到的是哪张图片吗?(重点引导学生根据壶嘴和手柄的朝向判断茶壶的左右视图)
第四,课堂总结
二小二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设计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经验,为他们提供熟悉的具体情景,帮助他们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与实际相结合的内容,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注意选择充满儿童兴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
4.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相互合作,让学生在合作和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阶级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意识也明显增强,但同学之间有明显的差距。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的。所以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包括以下内容:计数与乘法,乘法口诀1,观察物体,除法与除法,方向与位置,小时与分钟,乘法口诀2,除法,统计与猜测,数学实践活动。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
1,第一单元“数、数、乘”。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数”等活动,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公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乘法可以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第二单元“乘法口诀(1)”和第七单元“乘法口诀(2)”。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了有条不紊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够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中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在本单元学习中,学生将体验观察的过程,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他们看到的物体可能不一样,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识别从正面、侧面和上方观察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形成了空间的概念。
4.第四单元“乘除法”和第五单元“除法”。学生通过大量的“除法”活动,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除法公式的过程,认识到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除法可以解决的问题,认识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用乘法公式求商,认识到乘除的倒数关系。
第五单元“方向和位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给定的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出另外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描述物体的方向;如果知道地图上的方向,就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第6单元“时、分、秒”。通过学习时、分、秒,学生初步形成了观察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在实际情况下,认识时、分、秒,初步理解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前进速度,就能准确读出钟面上的时间,说出经过的时间。
7.统计与概率: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调查、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与同伴交流思想,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我们最初感受到的是不确定性,体验到有些事件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8.实践活动:本教材安排了三大实践活动,分别是“节日活动”、“月球旅行”、“趣味游戏”,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小调查”活动和多样化生活的应用题,针对某一知识的实际应用。
动词 (verb的缩写)教学措施
1,要整体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么提,现在怎么提;不能转课本。教材中的所有内容都应服从统一的教学要求,但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要防止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在学习上,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留些时间给学生去探索、交流和实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乘法公式和除法
教学难点:乘法公式、除法、数学实践、数学思维训练。
七、课表:
1,计数-1和乘法-5课时
2、乘法公式(a)-10课时
3、观察物体——4课时
4.分而治之-13课时
5、方向与位置——4课时
6、乘法口诀(2)-7课时
7.小时、分钟和秒-4个课时
8、乘法口诀(2)-7课时
9.分部-8课时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6-2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类比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使学生在摸、数、折、割、围等操作活动中,体验图形的变换,掌握变换的规律,积累图形变换的经验。
3.使学生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新课程的引入
谈:小朋友,我们在高一已经认识了很多人物。你还知道这些数字吗?
显示矩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启发:请仔细看这三个数字。你们发现了什么共同点?(它们都有四个面。)
揭秘:今天我们继续了解图形。(板书题目:理解图形)
【点评: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进行教学,简单自然,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第二,探索新知识
1,知道四边形。
(1)触摸并计数。
讲:请拿出这样一张长方形的纸,摸摸它的边,数一数有几条边。
要求:再次拿出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触摸并数一数,看看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多少条边。
对话: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有四条边。下图有几条边?请像刚才一样摸摸,数一数孩子。
学生活动后的反馈。
谈:刚才这些数字有什么相似之处?像这样的图形都是四边形。
(2)练习。
1认清它。
完成“想做”题1(略)。
2找一下。
谈:孩子,我们知道四合院。你能在周围找到一些四合院吗?(数学书等的封面。)
3包围它。
Talk:可以在钉板周围放一个四边形吗?先想想怎么包围自己,再和同桌交流。
(3)总结。(略)
【点评:通过摸、数、找、围等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从认识规则的四边形到认识不规则的四边形,分层次地进行教学活动,突出了这节课的重点。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逐渐抽象出四边形的本质特征,不仅有助于形成正确清晰的表示,也为学习其他多边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谈:让孩子拿出课前老师发给大家的信封。信中有一些从纸片上剪下的数字。同桌的两个孩子一起数一数每个图形有几条边,然后分成两类。
反馈:怎么分?为什么要这样分?(五边形的图归为一类,六边形的图归为一类。)
问题:一个有五条边的图形有几条边?六边形的那个怎么样?
展示课本中第二个例子的四幅图。
说话:数数这些数字。每个图形有几条边?它有多少个多边形?
总结:五条边围成的图形是五边形,六条边围成的图形是六边形。
对话:我们已经知道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都是多边形,我们今天知道的图形都是多边形。(写在题目旁边的黑板上:多边形)
谈:请考虑一下。多边形还会有其他什么形状?(七边形、八边形、九边形...)是的,多边形有很多,以后会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点评:学生在理解四边形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和迁移,很容易理解五边形和六边形。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还潜移默化地受到数学思维方法的影响。]
第三,巩固和扩大
1,附图。
让学生在钉板上分别圈出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2.拍张照。
让学生用木棒分别做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