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1.建立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是师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然而,课堂上真正的师生互动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它取决于师生之间平等、尊重和理解的基础。要实现师生互动,教师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彻底摒弃“教师最重要”的传统意识,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让尊重走进课堂。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民主教学,学生才能在和谐、宽容、轻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从而使师生形成真正的“学习统一体”。比如在讲“圆柱体和球”的时候,让学生讨论:“是能滚动的球吗?”一个同学说:“不一定是这样,圆柱体会滚动。”这时,老师并没有轻松地说明他的观点。学生继续思考后,老师引导情况,得出结论:能滚的不一定是球。圆柱体和球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滚动的。教师按上述处理尊重学生的自尊,不做一切代替学生自己学习的行为。学生从实践中得出结论,形成无拘无束、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第二,要明确互动的目标,增强互动的有效性。重视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必要的,但互动必须注重有效性。学生是互动教学的主体,所以有些老师把互动教学等同于师生之间的对话,把互动理解为能够与学生“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讨论、游戏。同时,学生对这样轻松的“学习”很感兴趣,热情也很高,所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活泼,组织性和交流性都很好。但是学生对自己应该学什么,应该学什么不是很清楚。很多学生对课后的相关知识和结论了解不多,更谈不上主动思考,课堂设计的目标也没有达到。这不仅没有贯彻新课改的精神,也没有实现传统课堂掌握“双基”的目标,可以说得不偿失。又如,在实施合作学习时,有些教师不考虑是否有必要,也不做充分的准备。他们很随意地让前后排的学生坐在一起讨论学习。这种合作学习没有把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合作交流在后面。表面上看似热闹,实质上并没有多少触动学生的思维。这仅仅是一次讨论。这些教学互动都是打着教学互动的名义,并不现实,只是以互动的形式出现,而忽略了互动的内容,所以这样的教学互动目的不够明确。所以,明确的互动目标是有效互动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要从确定的教学目标出发,思考有效的互动策略,通过教学主体间的互动交流,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具有“体验”知识发生和发展的特征。现代教学观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学习是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过程和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比如在“分米、厘米、毫米的理解”的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步率的理解。我让同学们把课前收集的感兴趣的粉笔、磁带、磁卡等物品放在桌子上测量。学生独立操作后反馈:“你测的项目是什么?多长时间?”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我测了粉笔的长度,不止7厘米,还有2毫米”“我测了磁带盒的长度是11厘米。”“你是怎么测出来的?”“我把粉笔的一端对准0,然后就能看到另一端在哪里了。”我继续问:“你觉得呢?”“大格代表1厘米,小格代表一毫米。这里有七个大方块和两个小方块。”其他学生鼓掌表示同意。然后其他同学展示,老师引导他讲解量的过程,然后继续引导:“看来大家都认识这两个新朋友了,你能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学生交流讨论后反馈。有的说:“都是长度单位。”有的说:“一厘米就是10毫米。”“你在哪里看到的?”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索新知识,借助投影仪演示:“一个大格子是1cm,另一个是1mm。一个大细胞有10个细胞,所以一厘米有10毫米。
第三,创设有效互动的教学情境兴趣是小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促进其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并使之成为师生有效互动的必要动力。此外,教师创设和谐有效的教学情境也可以促进学生知识和情感的内化,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比如在“三角形理解”的教学中,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老师说:“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我们知道三角形根据角度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现在你能猜出老师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这时老师呈现一个三角形,大部分被遮挡,只露出一角。有同学说:“我猜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的是锐角,我猜另外两个可能是锐角。”有同学说:“我猜是钝角三角形。虽然我看到的是锐角,但另外两个可能是锐角,另一个可能是钝角。”.....学生们争论不休,各有各的理由。学生对这个环节很感兴趣,参与热情也相当高。因为“猜”的活动,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说出是什么三角形,还要说明原因。这个过程无疑加深了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特征的理解。这种师生互动真的很有效。
四、运用有效的互动策略促进动态生成是对教学过程中生动多变的总结,是对我们过去教学过程中所强调的预设、计划、规定的修正和发展。一个真实有效的教学过程,必然是师生之间积极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我们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有效的互动策略来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在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互动,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促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情感的闸门,点燃思维的火花。这时,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可以提示和产生许多教学机会。教师要善于把握和运用,使课堂充满活力。比如老师在教一节三角形面积计算的课时,老师问:“你想知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我知道,三角形面积=底×高÷2”老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我在一本书上看到的。”老师:“那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生:“我知道,我沿着对角线剪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底边和高相同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老师:“那你知道为什么要沿着对角线切,而不是沿着对角线切吗?”学生摇摇头。老师:“没关系,我们一起来试试。”这时,课堂又活跃起来,学生们在进行新的探索。这样,原本让学生探究结论的教学,变成了让学生验证结论的教学。因此,教师需要捕捉和放大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否则,机会稍纵即逝。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应及时纳入课堂现场设计的范畴,及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的有效动态生成。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不是一种形式上的忙碌。有效的师生互动可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实现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归根结底还是要改变“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因此,只有把教师的“独角戏”变成师生之间的“交响乐”,让互动成为主旋律,师生才能在和谐合作的过程中更好地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