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结构
这里所说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课堂为中心,运用系统的方法,在全面考察课堂教学传播系统各要素及其关系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制定教学计划,评价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形成与本学科相适应的教学设计理念,构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模式,对今后的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一,任务设计
小学信息技术课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和操作是最重要的目标吗?我们认为不是。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各种素质的* * *提升。激发学生使用电脑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地、有兴趣地学习,让他们接受多方面的情感教育,如审美、环境、合作、爱国等。,让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全面提高知识、技能、能力和情感。所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1.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虽然教材是具体的,但在实际教学中调整教材内容并不是随意的。要根据学科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考虑教学内容的细节。,而不应完全扩大内容,也不应完全把教学内容限制在教材内容的范围内。
农村小学计算机教材第三册第三课,我们学习了Windows画图软件中的“粘贴自”和“复制到”两个命令。教材第三课包括两个知识点:
(1)将使用“粘贴自”命令插入图片;
(2)使用“复制到”命令保存图片。
根据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和对教材的分析,认为如果把这两个知识点作为命令教学和函数教学,操作难度小于理解难度,那么学生跟风试着做几个练习会更容易,也不会花太多时间。而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只学到一两个有用的方法,各方面的能力不会有太大的提高。信息技术课是学习技术,但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要承担学习技术的责任,还要承担多重责任。只有设计一个有趣的、有意义的任务,才能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需求,进而主动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并在掌握知识后应用于实践和解决问题,同时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获得各种收获。这样,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时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我们决定重新组织教材的教学内容,提出了“粘贴自”的订单形式作为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要扩大。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插图是本课的操作技巧。只要告诉学生一两个图片文件的位置,学生可以尝试使用“粘贴自”命令从文件中调出图片,操作即可完成。但是,这样完成一个任务,有点无聊。从信息技术学科来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提上日程。对于《素描》的教学来说,它与美术课的关系是绝对分不开的。要画一幅画,在里面插画,有一个审美的问题,比如审美能力。学生在《画图》中完成的作品,是利用计算机提供的特殊工具,发挥自己的艺术天赋完成的。在计算机课堂上,教师也要渗透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所以这门课从能力方面来说,涉及到考虑到学生的审美能力要逐步提高。
另外,情感教育也逐渐渗透到各个学科中,计算机科学也不例外。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逐步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这些教育应该渗透到每一个班级和每一项任务中。而且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任务也会给课堂带来一些教育点,比如爱国主义、环境教育等等。根据这节课的任务,我们还考虑了一些相应的情感教育目标。
根据上述思路,我们认为教学目标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知识
(1)理解“粘贴自”命令的含义和作用;
(2)学会使用“粘贴自”命令插入图片。
能力
(1)逐步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传达思想情感、完成作品的能力;
(2)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情绪
(1)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强调植物和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3)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任务型教学的设计
为了满足这门课的教学需要,考虑贴近学生生活,做一件有趣的事。我们采用“任务驱动”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完成几项具体任务的过程,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介绍和学习。
“任务驱动”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方法。适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在完成任务中促进知识、概念和技能的学习。引导学生注重发现、探索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一,教师明确给学生分配本阶段、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给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于是我设计了以下任务:比如“画一张自画像”,在“画画”中插入好朋友的照片,完成作品“大家都是好朋友”。“好朋友”的外延很大,可以是同学朋友,可以是动物朋友,也可以是自然界的植物朋友。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粘贴自”命令,还可以让画面变得更加丰富美观,也符合现代社会爱护环境和动植物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