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为学生创造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自主性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学习自主性是学生自主支配自己学习的一种能力。学生有了自主权,才能主动学习,解放思想,活跃思维,充分发挥潜能,勇于创新。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学生可以展示个性,积极掌握小学各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意志、品质、情感和行为。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培养学生独立自信的学习态度

“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当代教育改革中,教师应该用新的教育理念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课堂上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创造,形式要多种多样,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应用知识,创造新知识。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更加注重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要知道,每一个小小的成功,都能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有一种表达自己和被别人欣赏的欲望,每个孩子都非常渴望被老师表扬和欣赏。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老师经常鼓励和肯定他们,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品尝成功和满足的喜悦,那么孩子对未来的学习就会更有信心。

第二,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做到心中有“人”,因人施教,积极评价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场和弱势智能场。只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智力特点进行教学,教师面对的才是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而不是规格相同的零件。教师应该有开明的作风和看人的眼光...我班有个学生,上课写不完作文。原来他以前总是先回家睡一觉再起床写作。当时夜深人静,他思维敏捷,文笔如泉。于是每次作文课,我就干脆让他自己看,第二天交作文。结果他成了全校有名的写作能手,作文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当然,我也注意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文的能力,否则,他会在考试中举手...

激发学生产生积极情绪的常用手段有:(1)教师表现出对学生才华的欣赏。比如“你读书时总是有独到的见解,真的很了不起”“你很会说话”,但这种动机要有理有据,有说服力,这样才能鼓励学生继续努力。(2)让学生尝试成功。有了成功的经验,学生可以获得一种自我肯定的内在动力,从而更自觉地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不太浅也不太深的目标都不能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从而诱发“自主学习”的自信和热情。

第三,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首先,老师要注意自己平时的举止和感情。平时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做他们的老师和朋友,再加上一点幽默感,这样老师和学生都最喜欢了,他们就会来找你聊生活中的琐事,和你谈心...自然,你去上课,他们会觉得轻松愉快。

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从枯燥乏味走向充满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主动寻找兴趣信息,即教学中的兴趣结合点,它包括教材、课件、环境等学生感兴趣的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内容的特点,通过适当的手段,以诱导的方式呈现教材。

小学语文课本里有很多童话故事,比如狼和羊,狐狸和乌鸦,美丽的公鸡等。教学时,让学生在故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或朗读或表演,让学生很容易进入教学情境。这样就避免了教师一味的静态讲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或眼睛观察等主观活动中学习课文。此外,还可以利用游戏、竞赛、图片、直观教具、音乐和声音来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第三,培养学生的语感。我班上的孩子大多来自农村,普通话说得不好。有时候他们说话很乱,经常是说不完全,或者是说不下去了。这很正常,因为他们的思维能力不强,这个时候,老师要及时不厌其烦地引导和帮助。适当的鼓励和表扬会让学生更有勇气,更有话说。同时告诉学生多看电视,多听广播,多看别人说的,多学习,口语能力自然会提高。

总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要加强整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知、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学习,也将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书育人而不断探索、实验和研究的重要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