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三个教案

#教案#引言教案是教师为了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就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方面设计和安排的实践性教学文件。以下内容准备给你参考!

第一条等式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材第1页的例题1和例题2,并试一试,完成习题和习题1,第1~2题。

教学目标要求:

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了解方程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理解方程是一种特殊的方程。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含义。

教学难点:

顺序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实例1

1.给出例1的平衡图,让学生观察。

问题:图片是什么?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想到什么?

2.指南:

(1)让不熟悉天平的同学认识天平,了解其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方程,告诉他们“50+50=100”这样的公式是一个方程,请他们谈谈这个方程的意义;如果学生不能列出方程,可以问:“你会用方程来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实例2

1.画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公式表达天平两侧物体的质量关系。

2.指导:告诉学生,这些公式中的“X”是未知的;观察这些公式,说出写出的公式中哪些是方程,这些方程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写出来的方程有的是方程有的不是,写出来的方程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方程的概念。

第三,练完。

1,下面哪个方程是方程?方程式是什么?

2.将每个公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第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1,问题1。

先仔细观察问题中的公式,说说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组内方程,然后全班交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Y等字母表示,避免学生将方程误认为含有未知数X的方程..

2.完成练习1的问题2

动词 (verb的缩写)摘要

我们今天学了什么?你收获了什么?需要提醒学生注意什么?有什么问题吗?

第六,作业

完成补充练习

黑板设计:

等式的含义

X+50=100

X+X=100

未知数为X+50=150,2X=200的方程称为方程。

第二个方程的性质及解方程(1)

教学内容:

课本2-4页的例3和例4,试一试,完成练习1和练习1的题3-5。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初步明白,在特定情境下,在方程两边同时加或减相同的数,结果仍是一个方程,并会利用方程的性质解简单方程。

2.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独立思考,并积极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明白“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结果还是一个等式”

教学难点:

会利用这个等式的性质来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实例3

1.谈:我们已经知道了方程和方程。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与方程和方程相关的知识。请看这里的平衡表。你能根据图片写出一个等式吗?

问:现在平衡了。如果在天平的一边加一个10g的重量,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

谈:现在天平又回到平衡状态了,能不能根据上面的方程写一个方程,来表达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

2.展示第二组平衡图,说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是如何变化的。你能分别列出两个方程吗?

3.展示第三组和第四组平衡图并提问:你能告诉我们两组平衡图两边的物体的质量分别是如何变化的吗?

谈:如何用方程来表示变化前后天平两边物体的关系?

启示:这两组方程是怎么变化的?他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征?

4.问: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平衡图得出了两个结论。你能用一句话把它们结合起来吗?

5.做1的练习。

二,教学实例4

1.画出例4的平衡图。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的等质量关系列出方程式吗?

2.说明:求方程中的未知值,要先写“解”,注意对齐等号。

完成尝试

完成练习

问题:在这里解方程的时候,怎么做才能让方程左边只有X?

第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1的第三题。

2.做练习1的问题4

3.做练习1,问题5

第四,全班总结

问题:我们今天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动词 (verb的缩写)家庭作业

完成补充练习。

黑板设计:

等式与解方程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50=5050+10=50+10解:X+10 = 50。

x+a = 50+a50+a-a = 50+a-aX-10 = 50-10

X=40

测试:将x=40代入原方程,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40+10=50,x=40是正确的。

第三个方程的性质及解方程(2)

教学内容:

教材P4 ~ P5,案例5 ~ 6,P5“尝试”和“实践”P6 ~ P7,练习1,问题6 ~ 8。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本质,即把方程两边不等于0的同一个数同时相乘或相除,结果仍然是一个方程。

2.利用相应的性质使学生掌握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本质,即把方程两边不等于0的同一个数同时相乘或相除,结果仍然是一个方程。

教学难点:

利用相应的性质使学生掌握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首先,回顾一下等式的本质

1.在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方程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方程的两边同时加减相同的数,结果还是一个方程。我们来猜一下,如果同时对一个方程两边的同一个数进行乘或除(除数时除0外),结果会是一个方程吗?

3.随意猜测并说出你的理由。

那么,让我们通过学习来检验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实例5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案例图5,并用图片填空。

2.集体检查

3.从这些数字和公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X=202x=20×2

3x3x÷3=60÷3

接下来,请随意在练习本上写一个方程。请将这个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计算观察,还是方程吗?然后这个方程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方程吗?你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6.引导学生总结方程的性质(关于乘除法)。乘或除0行?

7.等式的属性2:

当一个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不等于0的同一个数时,结果仍然是一个等式。

8.P5“尝试一下”

(1)按名字读标题

(2)你是根据什么填写的?

三。教学实例6

1.展示P5案例6教学挂图。

点名读问题,让学生仔细观察例6中的图片。

2.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3.如何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式?你怎么想呢?板书:40X=960

4.计算时,等式两边要除以多少?为什么?

5.计算出X=24后,如何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做一个口头测试。最后,完整填写例6。

6.总结:在刚才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把方程两边同时除以40。为什么?为什么等式两边同时除以40,等式仍然有效?

7.练习7.P5。

解方程:X÷0.2=0.8

老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练习后点名问学生:你是怎么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第四,巩固练习

1.下面每个等式左边只留X,等式两边要同时相乘或相除多少次?

0.6x=7.2等式的两边应该同时

方程x÷1.5=0.6两边应该是联立的。

2.简化以下类别

8X÷850+X-40

X÷9×9X-1.4+1

3.P6问题7

老师指导学生做方程。

4.p7问题8:用“”写出解方程的测试过程。

x+0.7 = 140.9 x = 2.4576+x = 91

x÷9 = 90x-54 = 182.1x = 0.84

动词 (verb的缩写)课程总结

你从这一课中得到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解方程的时候关键是什么?需要注意什么?

第六,作业

完成补充练习。

黑板设计:

等式的性质与方程的解

X=202x=20×240X=960

3x3x÷3=60÷3解:40X÷40=960÷40

X=24

等式两边同时被不等于0的同一个数相乘或相除。测试:如果将x=40代入原方程,结果仍然是方程。左=40×24=960,右=960。

X=40是原方程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