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活力的课程是如何炼成的?
深度定位
深度定位和深入推进是沙坪坝区建设“学习型课堂”的两大关键行动。
新课程改革不是近几年才发生的。多年来,沙坪坝区中小学对课程建设进行了自发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3年底,沙坪坝已经形成了全区中小学教师为主的课堂向学生为主的课堂大规模转型的格局。
在这种格局下,沙坪坝区对进一步推进新课改进行了深度定位。
“在基本解决怎么学、怎么教的前提下,需要按计划解决学什么、教什么的问题。”沙坪坝区师范学院负责人说。
沙坪坝区课程改革的定位是什么?即以中小学课程建设为核心载体,落实课程改革方针,深化精品课堂行动,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为什么要这样定位自己?
一方面,学校课程对学生来说既是“跑道”,也是“奔跑过程”。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另一方面,“学本”教学法必然要求课程目标、内容、管理和评价都要遵循“学本”。同时,学校课程建设要从“学本”的立场出发,重构现有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从“学习型课堂”到“学习型课程”成为沙坪坝深化课程改革的战略选择。
沙坪坝区师范学院负责人说:“我们提出的‘学习本’,不同于指向教育对象的‘学生本’,而是进一步指向教育对象的学习实践活动。毕竟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不成熟的个体,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发展的内因是他们自己。”
用一句话来概括沙坪坝区的“学本”,即“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本”,是为学生提供以兴趣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互动为动力、以发展为目标的“课”和“课程”的总和。
据悉,为打造“学习型课程”,沙坪坝区各中小学都制定并实施了学校课程建设三年计划,正在进行国家(地方)课程的学习型改造、校本课程的学习型开发与实施、学校课程的学习型管理与评价。
今年,沙坪坝区申报的“基于学本位的区域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研究”被列为2015年重庆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重大研究课题,课题于110开题,这标志着沙坪坝中小学课程建设进入了全面推进的巩固提升阶段。
“我展示的作品是一面多功能镜子。”“我在展示一个快乐的娃娃。”.....在新桥小学三年级四班的综合实践公开课上,新桥小学老师设置了“纽扣装饰生活用品展”,孩子们分组利用废旧材料积极“组装”,热闹非凡。
在课堂上,五六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老师作为“总设计师和顾客”,提供画笔、颜料、布料、镜子等废旧物品,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品进行“组装和装饰”。组装结束后,各组同学上台讲解自己产品的使用和做法,并进行推广。最后老师会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总结。
“这种方式简单易学,快乐学习。”三年级四班的黄高兴地说。
除了综合实践课,新桥小学的数学、语文、美术、体育课都充满了活力。学生先学,教师后导,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一个个“学* * *同体”,让学生学习自主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自“学习型快乐课堂”开展以来,新桥小学的课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实践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战略创新
不断提升“学习型课程”的生命价值
生本课堂行动剑指师生活力,要让“生本课程”本身有增值空间,不断丰富内涵。
为推进“学习型课程”建设,沙坪坝区搭建了多维度战略创新平台。
去年4月,中小学课程建设主题高级研修班。本次培训可以说是一次难得的“大工程”,历时近两个学期,分六个阶段进行,包括在区师范学院集中培训、全国知名教育专家送区培训、市内外课程改革名校学习、四个月自主培训、组织专家论证和学校课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交流讨论等...
此次培训几乎覆盖了全区中小学所有校级和中层干部,为“学习型课程”建设奠定了基础平台。
推进“学习型课程”建设的创新策略不仅在这里,在沙坪坝区,除了培训先行、规划引领,通过项目引进实现破冰。
高滩岩小学在参加了全国知名的“自主识字”实验后,成绩斐然。去年底,沙坪坝区通过全国评选,将“自主识字同步读写”作为高端项目引入,鲶鱼效应不断显现。通过全区自主识字实验,沙坪坝小学、森林实验小学、新桥小学、大学城小学等一大批小学一年级80%学生的识字量达到2000字以上,为读写同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小组阅读”、“数学文化”、“公民教育”等优质课程项目也在沙坪坝区域推广。
“引进项目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基于相关领域专家和教学研究者的专业指导、学校与校际的紧密互动、教师的深刻反思和教学范式重构的再创造。”区师范学院负责人表示,通过项目的引入,教育工作者的课程意识大大增强,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逐步加深,构建课程和改进教学的能力得到快速提升。这些都在为学校课程的整体建设提供参考,开拓思路,明确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沙坪坝区还从测评入手,为“学习型课程”构建定向导航。
沙坪坝区教委、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将中小学课程建设纳入沙坪坝区中小学内涵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沙坪坝区师范学院每年组织一次学校课程建设阶段性评估,创新有利于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教学质量监控方式,不断促进学习型课程建设的自觉、自信、自强。
今年6月5438+10月,沙坪坝区以区为单位组织学校课程建设展示评估活动。各区相继开放场馆,各校长无一例外地在本区设置的场馆现场汇报我校阶段性课程建设进展情况。区教委、区师范学院相关人员逐一点评,肯定成绩,诊断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目前,沙坪坝区中小学自主开发的“学习型课程”已初见成效,如庶人景瑞小学的“蓝韵课程”、高滩岩小学的“多彩课程”、71的“和美课程”、凤鸣山中学的“艺术课程”、七中的“足球课程”、天星桥中学的“科技课程”、二十八中的“科技课程”。
青木镇中学生物老师陈云,还剩一年就要退休了。由于身体原因,她在教务处做了20多年的助理,却在去年的工作中遇到了“意外”。
起初,当得知自己抽了一节区级展评课时,陈云直言压力很大,怕上公开课,更怕上“学习型”的课。
“为了教好这门课,我不得不利用晚上和休息时间收集资料,做演示实验,写教案,指导教案,制作课件,反复尝试教学。”陈云说,“幸运的是,学校领导和继续教育学院的教研员给了我很多帮助和信心。”
在陈韵看来,“生本课堂”真的很不容易,但经过这次磨砺,她感受更深:“生本课堂真正实现了师生的成长。”
为什么要面向全区选拔教师参加公开课评课活动?
沙坪坝区教委负责人表示,“我们想通过这个活动传递一个信息:在沙坪坝区的中小学,没有一门学科可以马虎、敷衍、不负责任;每个老师和每个教室都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负责。"
如果教育不能没有人文关怀,这就是最大的人文关怀。
重建源
老师变身专家,领舞《阶层的变迁》
陈云老师从去年9月到6月65438+2月,参加了沙坪坝区为期四个月的“学习型”优秀课堂行动公开课评优活动。
本次课堂展评活动是沙坪坝区教育史上学科同质性最强、参与学校最全、时间跨度最长、参与人数最多、带动效果最好、听课频率最高的一次活动。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个活动“照顾”了很多从未获奖的老师,让大部分老师都能参与进来。只有天池小学、矿坡小学、方岩塘小学的十几个老师,基本都是老师。
通过这次活动,从“学本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对“学本课程”的理解和驾驭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师真正体验到了教师不再是单纯教学的执行者,而是成为了课程的主导者。
许多学校借助活动,将传统的“晒”项目融入全区课堂评课活动,以“晒”为媒介打磨初任教师和青年教师,促进青年教师加速成长。一些学校还探索了基于课例的校本研究范式,提高了校本研究水平。
这样的课堂评课活动在沙坪坝区建立了“三年一贯”的长效机制,实施了三年,即第一年“树立标杆”,后两年“补短板”。
课堂教学改革离不开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活水”。“重建”教师无疑让沙坪坝区在新课改的道路上竖起了最鲜明的示范旗帜。
随着课改进入深水区,沙坪坝区着力重构“研线”一体化的区域研究文化,采取“教研专业化、科研培训化、培训课程化、研究一体化”的策略,形成“全面发展为基础、骨干教师为支撑、名特教师为平台、教育工作者为风采”的教师发展梯队,扩大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主导的优秀教师群体。
此外,由沙坪坝区学科研究者牵头,骨干教师参与的开发团队,分为“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指导问题、课堂测试”四个部分,组织开发、逐年修订、免费提供涵盖九个学科的学习指导资源,帮助学校推进国家课程“以学为本”的实施。许多学校还根据《学导本质》的标准要求,组织教师开发实施符合学校情况和学生实际的课堂学导资源。
在沙坪坝区,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载体,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力军。只要我们坚信每一位教师都可能成为“学习型课程”建设的专家,我们就一定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办好人民身边的学校,建设现代教育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