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在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外界因素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较弱,这使得他们的心理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也是儿童心理健康危害的主要原因。那么,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更好地保护孩子,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学校的校风、教师的素质、师生关系、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否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都与孩子的心理状态有关。
社会和文化因素
社会经济条件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条件、教育和卫生设施,影响着家庭养育的手段。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夸大对孩子的成长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自身因素
孩子自身的性格特点,如胆怯、胆怯、敏感、过度依赖、追求完美等,也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使孩子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此外,先天因素可分为以下几点: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体现在个体的遗传素质上,主要包括遗传基因传递的生物特征如身体的结构、形态、感觉和神经系统特征等。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早已得到肯定。人类行为遗传学的研究证明,人的行为和身体一样,是在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发展起来的。人的很多心理行为都受到遗传的影响,如内向或外向、行为退缩或攻击、情绪焦虑或抑郁等。
(2)先天素质
先天素质是先天的解剖和生理特征,包括通过遗传基因传递的感觉运动器官、大脑结构和功能等生物学特征。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和自然条件。影响胎儿正常发育的因素有很多:
1.怀孕期间,孕妇营养不良会使婴儿出生体重偏轻,某些营养素过少或过多都会导致先天畸形。低出生体重儿可能存在一些缺陷,如脑细胞减少、智力发育迟缓、脑功能异常等。,这对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可挽回的不利影响。
2.疾病或粗心用药的影响。孕妇生病,用药不慎,都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伤害。有报道称,产妇高血压、肾炎、贫血、关节炎(一次服用水杨酸制剂)、低热、先兆流产、孕期经常感冒等都可能与多动症的发生有关。再比如,孕妇感染流感病毒,可引起胎儿畸形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影响出生后正常的心理发育。
3.情绪状态的影响。对孕妇的精神刺激,尤其是突然的重大刺激,会造成过度的心理紧张,从而导致胎儿发育异常和障碍。
4.孕期环境污染、辐射、烟酒也会损害胎儿的发育,从而影响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育。
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学龄前儿童最早的社会环境,是学龄前儿童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对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家庭的结构和功能,父母的教育能力,他们对孩子的期望,教育方式和育儿态度,父母的职业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物质条件和氛围,生活习惯和爱好等。都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并最终影响他们的行为和人格。
1.家庭结构:
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结构。一个健全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好的作用,而一个不完善的家庭结构对孩子的心理有负面影响。近年来,一些关于父母离异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普遍证实,父母离异导致子女孤独、自卑、胆怯、冷漠,甚至导致说谎、多动、骂人、自虐等心理变态和问题行为。孩子生活在破碎的家庭中,没有适当的关心和照顾,缺乏快乐和谐的家庭氛围,接触的语言简单贫乏,好奇心和探索行为受到阻碍。同时,家庭的破裂让孩子感到震惊和迷茫,难以适应“新”的家庭,没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使他们孤独、不合群,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稳定的家庭结构对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生活条件:
居住条件不仅仅是住房类型和面积的问题,实际上它涉及到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孩子在人多的地方生活,攻击性行为增加,感染或污染的机会更多;高层住宅居民户外活动少,依赖性强,自立发展迟缓,甚至影响儿童智力潜能;住平房或四合院的孩子,运动发育早,活动量大,户外活动时间和范围比其他住房条件的孩子大,沟通能力强,但不安全因素多;住别墅的孩子往往会因为经济条件、父母行为或社会地位的不同而产生优越感,但未必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因此,生活条件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3.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形成孩子活泼、开朗、大方、钻研、诚实、谦虚、善于社交、求知、好奇等健康的心理。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吵架、撕扯、冷漠、不和谐)往往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孩子处于不愉快的情绪中,惊恐焦虑,没有安全感,会让孩子变得胆小、自私、嫉妒、孤独、懒惰、任性、粗鲁。此外,生活在吵闹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行为障碍、夜惊、噩梦、遗尿等心理疾病。因此,家庭氛围的好坏也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4.父母的文化和心理素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相处时间最长、最亲密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人格形成、智力发展、价值取向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对孩子的心理成熟和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文化素质而言,一般来说,如果父母文化素质高,往往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也就更高。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好奇心去影响和教育孩子,培养孩子顽强的进取精神,同时在孩子的学习上给予更好的指导。相反,文化素质低的父母不思进取,往往对孩子要求不高。他们不仅不自己学习,也不关心孩子的学习,甚至只关心自己的娱乐,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许多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文化素质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很高的相关性。
5.夫妻关系:
和谐的家庭对女性的正常心理发展起着良好的作用,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有利于各种心理活动的正常开展。和谐家庭的孩子往往温顺、大方、公正、明辨是非、富有正义感。不和谐的家庭往往对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起到负面作用。夫妻之间的相互争执、争吵、抱怨、打架,并不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夫妻之间的打骂和打架往往会给孩子一个效仿的角色,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出现说谎、打架和反社会的行为。这类家庭的不安全感影响孩子人格的正常发展,容易出现孤僻、退缩、胆小、敏感等不良人格特征。
环境因素:
环境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的天堂。孩子的学习乃至整个发展都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完成的。陈鹤琴先生曾说:“受到什么样的环境刺激,就获得什么样的印象。”也就是说,孩子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建立新的行为习惯和方式。
首先,要加强外部环境建设。幼儿园建筑应有足够的空间满足幼儿正常活动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并应尽量保证幼儿园内及周围空气清新、光线充足、无噪声污染。公园要有足够的绿化面积,室内外的装饰和布置要烘托出促进孩子积极向上的氛围。如果幼儿园为了经济效益而盲目扩招,使一个25人左右的班级扩大到30到40人的班级,甚至更多,就会导致人员密度高,空间缩小,噪音污染大,会增加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减少社会交往行为,增加不积极参与活动的比率,从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做好外部环境的建设,以促进和保障儿童的心理健康。
第二,营造良好的游戏环境。一个好的游戏环境,必须渗透着一种感性的心理氛围。幼儿期是情绪体验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它的社交要求开始提高。伙伴间的情感交流,教师间的和谐,是他们渴望得到的心理环境。只有在这种心理环境下,孩子才能安全、自信、大胆地玩游戏。所以我们老师要真正理解这本书给孩子看,多给孩子看。充分开发孩子的智力,调动和挖掘每个孩子的长处,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
第三,建立良好的孩子群体,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有着长期而重大的影响。在同龄人中受欢迎的孩子会感到安全,而被排斥的孩子和被忽视的孩子会感到孤独和自卑。目前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对他们的社会发展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幼儿园同伴交往,积极引导幼儿建立平等和谐的同伴关系。比如,老师可以引导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带到幼儿园与你分享,教育孩子帮助他人,教会孩子社会交往的基本规范,鼓励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互相参观。在友好的人际交往氛围中,孩子快乐、乐观、自信。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中,孩子有更多的交流机会,更有利于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
尊重童心,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抓住关键时期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在王慧看来,孩子在校园生活中面临两大心理问题:一是学习问题;第二是沟通。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必须在关键时期进行。“现在妈妈的生育年龄普遍提高了,剖腹产的概率增加了,母乳喂养的概率降低了,出现了很多隔代教育的现象。规则意识不足导致的心理问题相对集中。"
王慧介绍,注意力缺陷问题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约占全国学生的5%到6%,全国有1500万到2000万注意力缺陷儿童,相当于每个班有一两个孩子。此外,家庭教养方式导致的心理疾病也不容忽视。就全国而言,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关注。
在上海,由于生存压力大,父母工作忙,隔代教育问题比较突出。孩子四岁到六岁的幼儿园时期,是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如果这期间没有很好地培养规则意识,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入学后就不能很好地适应,容易出现自私、情绪波动、攻击性等一系列问题。
“二孩政策”后,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达瓦的心理健康。
目前中国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可能会让很多独生子女面临一种情感缺失。对此,许婧特别提醒有两个孩子的父母,要特别注意达瓦的感情问题。
“独生子女的教育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在家庭中,儿童也处于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独生子女在从零到六岁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兄弟姐妹来练习如何与同龄人交流。到了学校,遇到同龄人会有交流困难。其实二孩政策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但从情感上来说,有些孩子可能会觉得父母的爱在成为兄妹后被弟弟妹妹剥夺了,会有失落感。如果家长能理性思考孩子遇到的问题,多孩子的家庭会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重视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和日本等城市化较早的国家,问题儿童越来越严重。经过上百名专家的研究,感觉统合理论最早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的Els博士于1972年提出。感觉统合是指人体在环境中有效利用自身感官,从外界获得不同的感觉信息(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前庭和本体感受)并输入大脑,使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并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感觉统合能力不足或感觉统合失调,会影响大脑、感觉器官和身体各功能区的协调,造成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
据王慧介绍,闸北第一中心小学在感官训练方面也有很多先进的经验。针对孩子感官不平衡的情况,学校也加强了感官训练。一般感觉训练的关键期是三到七岁,所以一年级的学生全部开设感觉训练课程。
此外,学校还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合作,为注意力缺陷学生开设了一些医教结合的课程。也加强了家长与学校的沟通,通过家长沙龙、家长心理讲座等形式为家长提供更专业的育儿方法和指导。学校还加强了对教师的培训,在校内成立了心理志愿者队伍。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各学科教师12人,将由点到面带动全校教师。
作为校长,既是儿童心理学家又是管理者的许婧说:“学校实际上正面临着一场全面的变革。价值选择成为学校转型的核心要素。学生从来不是学校的附属品。学生应该以个体的身份进入我们的视野,深入研究儿童心理,这也成为学校转型发展的必然。”
在这种理念下,闸北区第一中小学要求教师走近孩子,深入孩子的心理。要求教师深入研究儿童心理,在教育转型的背景下重新发现和理解儿童。
要辩证看待“女汉子”趋势。
不久前,闸北一中、小学举办女生节。这项活动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之一,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角色认同。目前在小学阶段,女强男弱的现状确实存在。在许婧看来,这种“女汉子”的流行趋势是现代女孩更加开放和自信的表现。
“在校园里,男女生的教育其实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角色认同、角色互补、角色社会化的过程需要教师的努力。学校还编了一本女生用书,有六个单元,十八个科目。面对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这是我们的目标。"
对于小学的孩子来说,在教育上没有特别的男女之分,都在享受优质教育。学校的课程也全是男生女生的。男生弹钢琴,女生弹钢琴,男生踢足球,女生踢足球。“在上海市教委的课程标准下,各校仍有30%的自主空间,供学校开发符合办学理念的校本课程。就是在国家课程规定的动作之外,把需要学习的对孩子发展终身有益的东西补上。通过这些载体和课程设置,男女生都会有一些角色意识,逐渐建立起对社会的角色意识。”
给家长的建议:帮助孩子建立稳定的生活作息时间表。
大一新生来学校,会发现很多问题。许婧和王辉都发现,稳定有序的作息时间非常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对于很多80后父母来说,作息时间要稳定。不要靠自己的情绪和习惯来抚养孩子。家长也要有积极的态度去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一个充满爱和安全感的夫妻家庭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在孩子零到三岁的时候,我们要无条件的接纳他,给他安全感。4到6岁是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关键期,也是为他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父母以身作则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父母安静的陪伴很重要。要留出更多的时间陪孩子游戏、运动、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