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的介绍
博人包括两个部落。一个是都来河流域的达人,说达人话。一种是察隅河流域的日耳曼人,说日耳曼方言。两种语言不同,但都用达连方言交流。格曼部落的民族起源来自缅甸人的分化。西藏解放前,大部分僰人生活在深山老林中,房屋是用树枝、树叶、干草、兽皮搭建的,十分简陋。生产工具也很落后,主要是刀、箭、镖、棍等。农业实行刀耕火种,粮食产量低。半年多的时间里,人们靠采集野菜、野果和间作套种,吃生肉为生。由于生活水平极低,人普遍矮。
西藏解放时,僰人还处于原始社会家庭制度的末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生活在原始森林中的僰人还没有形成阶级划分,等级观念、私有制和各种道德观念还不是很明显。
1959.西藏民主改革以来,博人在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当地藏族人民和驻军的帮助下,博人走出大山,搬迁到河谷阶地,建立了新的家园,开始了现代人类的生活。买卖婚姻,抽鸦片的刻板印象都消失了。民族隔阂和民族歧视被消除,西藏各族人民平等对待博人。男女都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实现了和谐平等;所有学龄儿童都已入学;数十人成长为国家干部,其中20多人走上了县、区级领导岗位。265438+20世纪初,博人居住在察隅县上下察隅区的四个乡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独立组建了七个生产队,拥有耕地1200多亩,生产发展迅速。一些生产队还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建立了小水电站。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巴兄弟过去原始非人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
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加大了对博人的扶持力度,帮助他们建房、开垦农田、兴修水利、购买农机,生产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21世纪初,博人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作物包括水稻、玉米、高粱、大豆、绿豆、红薯、甘蔗、西瓜和各种蔬菜。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帮助下,21世纪初的大部分人民已经摆脱了贫困,过上了温饱的小康生活。
察隅县位于西藏东南部边境,东与云南接壤,西与墨脱县接壤,北与左贡、八宿、波密县接壤,南与缅甸、印度接壤。全县总人口2.6万人,由藏族、汉族、纳西族、独龙族、苗族、回族、巴罗、佤族、怒族等9个民族组成。察隅是西藏自治区重要的边境县之一,全长588.64公里,占全区边境的八分之一以上,其中中印边境401公里,中缅边境187.64公里。1962著名的中印自卫反击战——瓦农战役就发生在这里。
由于人口少等原因,至今未能确认民族归属。博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鸡爪谷、旱稻、荞麦、谷子等。
僰人的水田多为梯田,挖渠从山涧溪水中取水灌溉。没有灌溉和排水设施。冬季淡季是博人的狩猎季节。这一时期的男人大多去山里打猎,打猎的方式也很多。首先,他们射箭。二是挖陷阱,即在洞穴附近野生动物经常活动或生活的区域挖一个几米深的坑,在坑底插上几十根竹尖,将坑盖好,伪装起来。这样,一旦猎物落入陷阱,尖尖的竹桩就深深地插入猎物体内。第三种是套索,把绳子绑成陷阱,躺在地上的草丛里,两头固定。这是专门用来罩住兔子、野鸡等小动物的。狩猎是博人主要的肉食来源,也是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此外,还生产一些竹、木、金属和石头工具。
玉米应该在燃烧后的一两天内种植。将一根木棒插入一个小洞,放入两三粒种子,间距一步左右。玉米在九月开始成熟。九月到十一月可以收获玉米。收割玉米时,在地里搭起秸秆棚,棚内架起层层晾衣架。玉米的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挂在架子上后,晒干再扛回家脱粒回仓,或者边吃边脱粒。
鸡爪谷、荞麦等。应该种在耕地里。所谓耕地,就是村子附近,地势相对平缓的土地,是播种的。在作物生长期,他们能够除草一两次,然后直接收割。僰人的畜牧业没有藏族发达,以家庭饲养为主,没有专门的牧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养牛养马的家庭明显增多。随着生产技术和交通条件的改善,用大牲畜耕田和驮运极为普遍。
狩猎是博人家庭肉类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经济收入的重要补充。僰人的狩猎方式主要有放绳、挖陷阱、埋竹桩等。,而且还用弓箭射击。少数家庭还使用与外界交换的或博人自己制造的火药枪。
和大多数察隅藏族一样,博人喜欢吃鱼。钓鱼的主要方法是将一个口大腹小的竹篮放入流水中,鱼钻入竹篮后出不来,从而钓到鱼。纺织是三个妇女的主要家庭副业。纺织原料多为国产或野麻,织布机简陋,操作原始,织出的麻布粗糙。用染有不同颜色的线,可以织出简单的图案和几何图形。
手工业,解放前尚未形成独立的社会生产部门,属于农业生产,是僰人的家庭副业。主要有金属加工、竹木制品生产和编结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