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县经济
2013年,全县GDP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为104.4。第一产业为19.7 5.2。第二产业为53.4 19.7。第三产业为31.3 9.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8 9.0批发和零售业6.9.0住宿和餐饮业2.5 6.2金融服务业1.9 14.2房地产业3.1.8其他服务业1.1.1.00.7年末在岗职工。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4.29万人,同比增加1119。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669人,下岗职工再就业1556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第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2229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5673公顷,棉花种植面积6240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906公顷。全年粮食产量253235吨,比上年增长1.7%。石油产量38402吨,同比增长4.4%。棉花产量9262吨,下降12.5%。蔬菜水果在品种优化的基础上稳步发展。
2013年,主要农产品的产品名称绝对数比上年增长%。粮食253235 1.7油38402 4.4其中:油菜籽33314 -3.5茶叶189 -13.7蔬菜9162 1.6水果28600 10.8禽蛋年产量5910肉类总产量16937吨,增长3.9%。水产品产量20020吨,增长8.2%。年末全县农机总动力36.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2%。农用拖拉机9537辆,同比增长1.7%;农用运输车1593辆,增长0.3%。全年化肥施用量(纯量)2.5万吨,比上年减少7.4%。农村用电量104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土石方800万立方米,新建或改建水利工程50项,加固小型水库21座,荣获省农田水利建设“江淮杯”银奖、市“江东杯”金奖。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5.9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5亿元,增长22.6%。股份制企业继续快速增长。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绝对值比上年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不含潮东水泥)40.46 22.6,其中:轻工业10.59 17.0重工业29.87 24.7,其中:国有企业2.30 3.9股份制企业2。2.17 23.6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14.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71 30.2,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6.51 6.2,全县支柱产业增加值保持增长,重点产业带动明显。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4.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5.3%。
2013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和产品名称绝对数比上年增长%。千升白酒14343 73.0千升啤酒35577 -37.5吨精制食用植物油120238 9.7万件服装1604 -2.3。万吨水泥305 22.0立方米人造板126023 -138.3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325.3,比上年提高11.1个百分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54.38+04.67亿元,增长265.438+0.6%;利税达到6543.8+0.75亿元,增长22.8%,其中利润达到6543.8+0.9亿元,增长24.1%。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铸造业、酿酒业等五大支柱产业累计实现利润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77.8%。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7.5亿元,比上年增长13.3%。三级及以上施工企业利润总额511.5万元,同比增长1.7倍。房屋建筑面积1762026平方米,竣工建筑面积1200012平方米。4.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其中,城市投资56.5亿元,增长12.5%;农村投资41.8亿元,增长45.0%。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8亿元,比上年减少9.5倍;第二产业投资74.0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投资41.2亿元,增长44.1%。分行业看,工业投资74.0亿元,增长19.5%,其中制造业投资765438+4亿元,增长23.1%。第三产业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投资2.8亿元,增长1.1%,交通运输投资31万元,同比增长27.7%。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6543.8+0.45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商品房销售额654.38+0.58亿元,同比增长654.38+065.438+09.4%。5.商业和旅游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76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65438+7300万元,增长141%;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03亿元,增长13.9%。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22.67亿元,增长13.9%;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4.09亿元,增长14.9%。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制品下降15.7%,文化办公用品增长33.4%,食品饮料烟酒增长28.3%,服装鞋帽和针织品增长22.4%。全年进出口总额709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出口7079万美元,增长16.2%,进口20万美元,增长9倍。全年合同利用外资8796万美元,比上年下降45.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63654.38亿美元,增长26.7%。旅游业。编制昭关宝蟾山温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凌家滩文化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曹云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德胜河旅游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创建省级旅游示范村,铜闸镇凌家滩文化村,环峰镇胡昶村。寒山博物馆和青花坊瓷业旅游创建国家3A级景区。昭关假日酒店是一家三星级酒店。明路堂农家乐酒店、喜相逢农庄打造四星级农家乐。俄罗斯国家歌舞团应邀访问我县宝蟾风景区。中国印尼青年文化交流营举行。举办“宝蟾山”杯“美丽山地生态家园”四季摄影大赛。寒山的对外知名度在不断扩大。全年接待旅客111.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5%,旅游综合收入6543.8+0.2亿元,增长43%。六、交通运输和邮电运输。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8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1187万人次,货物运输量15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1%和13.9%。客运周转量2.3亿人公里,货运周转量4.6亿吨公里,分别增长3.9%和13.1%。年末全县民用汽车12554辆,比上年增长3.4%,其中私家车7945辆,增长18.7%。交通基础设施日益改善。塔古路一期改造工程实现了与马鞍山长江大桥同步通车的目标,维护县乡干线公路23公里,改造危桥7座。在市区10多个候车亭设置文明宣传标语。公交公司在太湖山路、昭关路和宝蟾山路上新建了20多个公交站牌,这将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方便市民生活。在客车、出租车、公交车上设置各种文明标语和公益广告,传递社会正能量。邮电通信业。全年邮电业务总量6543.8+0.97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电信业务总量654.38+0.62亿元,增长654.38+0.7%;邮政业务总量3500万元,增长3.3%。本地固定电话用户54000户;移动电话用户25.3万户,增加2.3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含移动电话)68.7部,增加4.7部。年末基础电信运营商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4万户,同比增加1987户。7.财政和财政收入。全年财政收入131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4亿元,增长25.1%。增值税增长4.3%,企业所得税增长14.8%。财政支出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15.7%,教育支出增长7.0%,医疗卫生支出增长8.9%,环境保护支出下降10.2%,科技支出增长81.3%。财务管理水平有所提高。桐扎、赵官、林头被确立为省级先进单位,全县8个金融办(分局)分别被确立为省市级先进单位。积极做好乡镇级资金监管指标的划转、登记和项目录入工作,顺利通过财政部检查组。金融信贷规模。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54.38+00.3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54.38+06.8亿元,增长654.38+065.438+0.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78.3亿元,增长15.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7.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4亿元,增长15.2%。其中,短期贷款25.4亿元,增长27.6%;中长期贷款30亿元,增长22.9%。保险业务。全年保费收入1.1.9亿元,比上年下降1.3+0%。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0.46亿元,增长265,438+0.2%;寿险业务保费收入0.73亿元,下降26.3%。赔款支出6700万元,比上年增长52.3%。其中,财产险业务赔付支出0.29亿元,同比增长65,438+06%;寿险业务的赔付支出为0.2亿元,下降95%。教育和科技教育。2013年获得县区领导干部教育督导考核优秀等次。年末,全县有各级各类公办学校147所,普通中学24所,在校生27374人。初中学校18所,在校生14914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学87所,学生24277人,小学适龄入学率和巩固率100%。34所幼儿园9487名儿童,学前三年入学率87.7%,学前一年入学率1.000%。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报告率为100%。全年完成闲置校舍改造和增设附属幼儿园68所,投资507万元;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扩建改造乡镇学校,建设寄宿制学校4所;有34所学校拥有符合标准的教学设备。提高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2013年度,资助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861人。科技工作。全县有专业技术人员5017人。科研机构4个,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2个。全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4395万元,比上年增长865.438±0.3%。申报国家、省、市科技项目10多项,已立项8项。分别是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重大项目大卫公司无阀离线清灰电石炉煤气干法除尘系统设备;省自主创新试点项目大平油“高油酸油菜新品种选育、生产与加工研究及产业化”;全省农村信息化示范县。市级科技项目5项。获得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大平油脂有限公司建立了我县第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申请专利539项,其中发明311项;授权专利109项,其中发明4项,实用新型70项。九、文化、卫生和体育文化事业。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乡镇文化站8个。* * *国家档案馆1座,38700卷(件、册),总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留守妇女》和歌曲《大鱼滩上的荷花》获全市“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优秀奖。组织参加安徽省第二届社区文化节“家庭才艺展示”,舞蹈《花儿为什么这么红》获二等奖;承办安徽省青少年国际摔跤锦标赛开幕式大型文体演出;歌舞《走进寒山》参加马鞍山第25届李白诗歌节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凌家滩文化村一期工程已经完工,正在进行搬迁安置工作。胡姜家庄发现宋代墓葬并进行抢救性清理,出土宋代蓝釉“帽”一碗及“开元鲍彤”等古钱币20余枚。争取文化部补贴一辆流动表演车;凌家滩遗址保护耗资7586万元。成为全省五个重点文化扶持县。广播和电视。全县有广播电台1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台1个,有线电视用户517000户,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100%。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少儿精品及国产动漫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评审结果中,《校园风光》广播节目荣获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少儿广播节目优秀奖”。安徽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授予“2013安徽省县级广播电视节目技术质量奖综合奖”。在安徽省播音员主持人大赛中,县电视台播音员荣获“安徽省播音员主持人大赛优秀奖”。医疗保健服务。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61个,其中医院8个,卫生院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7个,妇幼保健院(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技术人员115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00人,注册护士426人。医院和卫生院有821张床位。村卫生室96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74人,有医疗点的村占村总数的100%。新农合覆盖全县,实际参加新农合的农业人口为363688人,参合率为100.4%。铜闸镇长岗村等4个村为市级卫生村,曹云镇政府等9个单位为市级卫生先进单位。环峰镇华阳社区申报省级卫生社区,已通过市里考核,正等待省里验收。运动生涯。2013年,含山县被授予“2009-2012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还被确定为“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先进县”。承办了2013安徽省青少年摔跤锦标赛。获得团体总分第一,金牌榜第一。全民健身活动精彩纷呈。很多比赛如健身舞、乒乓球、篮球、中小学生广播体操、羽毛球等。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深受群众欢迎。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2013年出生率为9.76‰,死亡率为4.80‰,自然增长率为4.96‰。年末全县户籍人口44.47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全年职工平均工资51066元,比上年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105元,增长13.1%。人均生活支出6951元,增长10.0%,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0.1%,交通通信支出下降14.5%,衣着支出增长1.3%,医疗保健支出增长21.0%。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6%,与去年持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3.5平方米。社会保障。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全部落实。年末,全县城镇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42万人、1.82万人、9.32万人、25330人、1.87万人。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61万人;企业退休人员社区服务率达到100%。完成就业技能培训3237人,创业培训300人,企业技能提升培训2631人,新技师培训30人,高级工培训244人,职业技能鉴定3093人。全年小额担保贷款金额达12119000元,直接支持1780人创业成功,带动3600多人就业。2013年,省委、省政府授予我县“全省双拥模范县”荣誉称号。全年城乡低保51.83万元,五保基金和临时生活补助1.25万元,覆盖22.76万人次,保障标准同比提高1.1%。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年确保农村1,71,城镇56600人。年末全县各类收养社会福利院床位2179张,收养1897人。十一、城乡建设,城市面貌。城市建设的质量提升与容量扩张。修订完善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环峰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陶畅路等6条道路建成通车,中天路等10道路开工建设,市区“六横十纵”路网加快形成。韩城湿地公园规划。完成东门河景观带中段等绿化工程,新增公共绿地1.6万平方米;实施德胜桥、大畈桥改造,八米沟、大中圩、城南泵站建成投产;新增城市雨污水管网16公里,天然气管道35公里,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旧城改造。轧花厂等地区棚户区改造加快,王美路农贸综合市场投入使用,配套设施逐步完善。积极争创全省文明县城,实施全市38个重难点专项整治和77个单位文明* * *创建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小城镇建设。全县城镇化率提高到47%。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修订完善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建设胡昶等10个市级示范村,昭关新村等7个中心村,庙前、王滩等2个产业特色村,大庙等7个整治村。十二。安全生产的环境和生态环境。污染物排放率为100%。积极开展矿山整治,整合关闭4个矿山,创建1省级生态镇和1省级生态村。引进八达园林、安徽林海等园林企业投资建设生态庄园示范区,开工建设林业科技示范园和花卉苗木基地;完成造林1.55万亩,新建绿色廊道32公里,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森林村庄15个。当年人工造林面积902公顷,年末森林面积19917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89.3万立方米。安全生产。全年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5,比上年下降0.06个百分点;十万名工矿商贸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2.97,下降0.09个百分点。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78起,同比下降28.4%。全年发生火灾事故90起,同比上升1.5倍。含山在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县。水稻是主要作物,其次是小麦、棉花和油菜籽。根据宪宗大镇墩出土的资料,早在3000年前就开始了水稻生产。畜牧业以猪和家禽为主。水产品占有一定的地位。建国前,由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水利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兵匪交战,农业生产水平低下。1949,农业总产值1292万元(按不变价格1980,下同),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9.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走集体化道路,解放生产力。然后,农民依靠国家和集体的力量兴修水利,改革耕作制度,推广优良品种,实行科学种田。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为52710000元,比1949年增长了3.1倍。大跃进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急剧变化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下降,农业总产值(1961.8万元)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均低于1.949。之后。生产逐渐恢复。“文革”始于1966。生产一度停滞。从1970开始,恢复到1957的水平,农业总产值5304万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88年农业总产值为12762万元,比1949年增长8.9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915%。其中种植业产值8773万元,畜牧业产值2254万元,副业产值96543.8+万元,渔业产值479万元,分别是65.438+0949的6.8倍、20.3倍、65.438+03倍和478倍。主要农产品产量与1949相比,粮食增长2.4倍,棉花增长10.6倍,油料增长9倍,生猪增长2.9倍,家禽增长10.8倍。农业人均收入475元,比1950 32.3元高出13.7倍。
2012年新增特色种植基地5000亩。农业园区全面推进,大玉潭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坪现代粮油加工示范园区开工建设,太湖山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建为省级示范园区。农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在全省启动了乡镇级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组织实施“转型倍增”计划,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个。眉茶荣获“安徽十大名茶”称号。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被评为全国油菜机械化生产示范县和全省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示范县。
2013年粮食种植面积32229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5673公顷,棉花种植面积6240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906公顷。全年粮食产量253235吨,比上年增长1.7%。石油产量38402吨,同比增长4.4%。棉花产量9262吨,下降12.5%。蔬菜水果在品种优化的基础上稳步发展。禽蛋年产量5910吨,比上年增长0.8%。肉类总产量16937吨,增长3.9%。水产品产量20020吨,增长8.2%。年末全县农机总动力36.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2%。农用拖拉机9537辆,同比增长1.7%;农用运输车1593辆,增长0.3%。全年化肥施用量(纯量)2.5万吨,比上年减少7.4%。农村用电量104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完成土石方800万立方米,新建或改建水利工程50项,加固小型水库21座,荣获省农田水利建设“江淮杯”银奖、市“江东杯”金奖。唐宋时期,县城有了陶瓷业:宋元时期有了酒业,明清时期酒业兴盛;同治年间生产丝绸,年收入3000元。黄山麻漆出口年收入2000银元,苍山麻石出口年收入2000银元。民国时期,个体手工艺品遍布全县。手工业有酿酒、制糖、榨油、水作坊、铁、木、竹、泥瓦、铜、锡、银、石、花艺、冶炼炉、纺纱、缝纫、缫丝、染色、刺绣、织布、剪纸、制笔、印刷、刻字、烟花等。16年(1927),曹云创办了电灯公司。三义工房,官商合资,是该县较早的现代民营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私营工业和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然后组织它们走公私合营的道路。1951年,县里成立了第一个手工业合作组织——曹云木业合作集团,1952年,成立了铁路工业预备社(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先后建成了含山县曹云酒厂、含山县东关石材厂和含山县发电厂三家地方国有企业。
1958全民兴办大工业,地方工业蓬勃发展,全县工业企业80家。从65438年到0963年,经过国民经济调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69家,总产值784万元。
“文革”初期,大部分企业都瘫痪了。到1969,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6%。1970成立地方“五小工业”,新建大型二轻企业9家,地方国有企业8家。1977全县工业总产值4974万元。1978之后,产业发展加速。形成以建材、食品、酿酒、机械等产业为主体的多品类产业体系。1988年,全县工业企业244家,总产值19834万元(其中国有工业6826万元),比1978增长309.2%,年均增长15.1%。工业产品主要有:原煤、水泥、砖瓦、中小型农具、大米、食用植物油、饮料酒、白酒、棉布、皮鞋、粘土、杆子、农用水泵、萤石、日用陶瓷、铁砂布、纺织配件、起重机械、灯泡、塑料制品、内拖配件、民用构件、工矿配件、冶金配件。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5000万元,销售收入1150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8%和29%。深入推进“百企扶强”行动计划,组织开展“百企百机构联动”活动,举办各类地方名优产品展览12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家,其中超亿元企业2家。重点工业项目进展顺利。李海铸造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顺天纺织等项目加快推进,顺德环保新材料等项目开工建设。工业转型升级加快,56个技改项目投资6543.8+0.5.6亿元,增长365.438+0.2%。制冷配件基地被列入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家,高新技术产品11,“大平”油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2013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5.9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5亿元,增长22.6%。股份制企业继续快速增长。全县工业支柱产业增加值保持增长,重点产业提升明显。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4.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5.3%。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325.3,比上年提高11.1个百分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54.38+04.67亿元,增长265.438+0.6%;利税达到6543.8+0.75亿元,增长22.8%,其中利润达到6543.8+0.9亿元,增长24.1%。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铸造业、酿酒业等五大支柱产业累计实现利润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