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
教材是实施生命教育最有效的载体之一。我们认为,生命教育应该伴随着学生的成长,潜移默化地进行无痕教育。所以我们用小学的课本来渗透或者实施生命教育。有些科目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课程内容与生命教育直接相关,如《道德与社会》、《体育与健身》。有些学科课程与生命教育没有直接关系,属于隐性课程,比如语文、音乐、美术。语文可以发挥以文载道的作用,渗透人性教育和人文意识,提升学生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数学的结构美、和谐美、生命内涵有异曲同工之妙;像音乐和美术这样的艺术科目可以教会学生欣赏生活的美。
为了更好地在这些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我们进行了以下实践和探索。
研究教材,寻找生命教育的渗透内容。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按学科组织教师,在现有教材中找出能渗透生命教育的教材内容,并进行分类总结,初步了解能渗透生命教育的基本点;同时,组织教师加强对教材的研究,找到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教材中的立足点,并做出总结清单,确定部分内容作为生命教育的重点文章。优势学科以学科教研为主,注重教育内容的归纳和梳理,如一年级“生命与自我的和谐关系”,二年级“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三年级“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对这个问题进行纵向讨论。隐性学科侧重于年级组教研,旨在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从而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深入课堂,进行生命教育实践研究。各学科教师通过研读教材,在深刻理解生命教育本质和内涵的基础上,在单元或章节备考目标中找到渗透生命教育的切入点,进而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我们采用小组讲座、学校演示等方式。,并且每位教师都参与听课和评价,从而对如何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形成感性认识,从而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课堂中自觉渗透生命教育。然后由点及面,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课堂实践研究,寻找生命教育渗透学科的有效途径。
总结反思,撰写生命教育教学案例。在实践中,我们特别注重总结和反思。教师每上完一节实践课,都能有意识地进行反思和配合,写出生命教育案例,通过不断反思提高教师实施生命教育的能力。目前学校已经收集了几十个教师实践的案例,经过修改和整理后将编成一本书。2.
拓展开发教材,实施生命教育。
拓展教材,探索生命教育的切入点。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材只要稍微展开,就能表现出生命教育的亮点。比如语文,作为一门隐性课程,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调适,认识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从而陶冶学生的心性。比如《巷子深处》这篇文章,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生命教育的例子,字里行间都是浓浓的母爱和作者对生命的重新理解和诠释。
实践设计,挖掘生命教育的重点。有些教材虽然没有涉及生命教育,但在设计习题时可以有机渗透生命教育因素。以数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为例,实际问题的素材应尽可能与生活教育的内容相关。同时我们也结合教材安排一些社会调查。如组织学生调查社区公共设施现状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了解了解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从而热爱和保护自然。3.
营造和谐氛围,打造充满活力的课堂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呼唤充满活力的课堂,所以
明确提出“用生命教材和课程构建生命课堂,用生命思想和教学形式激发生命活力,培养生来就有情商的生命个体”的发展目标。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得出结论
“生命活力课堂”的四个基本特征:
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营造师生平等交流对话的氛围。
自然快乐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致力于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学习的乐趣,满足学生自然成长的需要,让“自然快乐”成为课堂上不竭的活力。
自主开放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将我们的课堂融入现实生活,让课堂贴近生活,充满活力。
宽容多元的教学评价: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表扬和鼓励;同时,鼓励教师用生命教育的理念创设课堂,体现生命的真正价值。
总之,我们紧紧围绕生命教育这一主题,结合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和互动,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