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要考点2

三、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教育应当适应年轻一代的发展顺序,有步骤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身心发展的顺序:从出生到成年,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从低到高,从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程。如身体发育:自上而下;心理发展:从机械记忆到有意义记忆。

(B)教育应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阶段。

阶段是指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因此,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年龄特点和主要矛盾。

(三)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要求教育抓住关键期。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比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高峰。其次,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生理上,神经系统和淋巴系统先成熟,生殖系统较晚成熟。心理方面:感性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在后。

(四)身心发展互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互补性反映了人类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首先是指身体某项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来弥补;其次,人的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也是互补的。

(E)教育应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以便因材施教。

年轻一代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个体差异。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善于挽回损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快速有效的提高。

第四,教师劳动的特点

(1)演示

教师的示范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是引导和规范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手段。

(2)创造力

1.首先,因材施教;

2.表现在对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运用和选择上;

3.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加工上;

4.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

复杂性

1.教师的劳动对象复杂;

2.教师的责任是多方面的;

3.教师劳动的过程是复杂的;

4.教师的工作能力是复杂的。

空间的广阔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5)长期(连续性)

长期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是延迟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人才,人才的培养周期比较长。

第二,老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

(6)劳动效应的含义(间接性)

教师的劳动效应作为一种潜在的价值,隐含在学生身上,体现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成长上?美德?不能直接观察,但要等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才能看出来。

动词 (verb的缩写)课程类型

(一)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主要学习间接经验,活动课程主要学习直接经验。

(二)根据课程的组织形式,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学科本位课程是从某一学科领域中选取知识,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进行组织的课程形式。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领域结合起来的课程。小学阶段主要是综合课,初中阶段是综合分科课,高中阶段主要是分科课。

(3)根据课程管理与开发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国家课程是一级课程,由中央教育行政机关编制和批准。地方课程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研究机构编制的二级课程。学校课程(又称校本课程)是通过科学评估我校学生的需求,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习的课程资源,供学生选择的多种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专题课的形式。

(4)根据课程的任务,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研究课程。基础课注重学生基本学术能力的培养,即要?三木?基础教育以阅读、写作和计算为中心。拓展课程侧重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的专项能力,并转向其他方面的学习。经常以选修课的形式。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5)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指根据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学科定位和专业需求,自由选择的课程。

(6)根据课程的性质,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又称公开课和正式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计划性,计划性是区别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隐性课程也叫隐藏课程,最早由美国教育家杰克逊在1966年提出。

(7)古德莱德把课程分为五个层次:理想课程、形式课程、领悟课程、操作课程、体验课程。

理想课程,即研究机构、学术团体、课程专家应该开设的课程;

正式课程,即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是我们通常在课程表中看到的课程。

理解的课程,即教师理解的课程,可能与正式课程有一定的距离。所谓的是什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操作类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往往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

体验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际体验到的,即课程体验。

以上是关于历年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要考点的内容分享。希望对各位考生有帮助!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知识,欢迎大家及时关注本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