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空间与形体教学的有效性
(1)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空间与图形教学活动的基础。
学生生活中有许多几何图形,这是他们理解几何图形和发展空间概念的宝贵资源。所以学生在理解几何知识的时候,首先要接触生活中自己熟悉的实际事物,比如回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学生也可以从熟悉的物体(如乒乓球、饮料瓶、万花筒等)中选择材料。)在生活中,通过观察、触摸、分类,找出这些物体的主要形状,形成对这些立体图形的直观认识,为进一步认识图形打下基础。记忆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头脑中的几何表象更加清晰,这是由于学生建立了相应的几何概念。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出发点:学生的心智水平如何,学生的认知经验与他们对教材的知识有多大的距离?
就像“左右”教学一样,老师侃侃而谈,问学生“你有信心学好数学吗?如果你对自己学好数学有信心,请把手举起来,让老师看看。”学生举起小手,老师说:“请不要放下手。想想你伸出的是哪只手。”然后问:“你的右手平时能做什么?左手呢?”然后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身体,还有哪些好朋友像手?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亲切亲切的交谈切入“左右”话题,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不知不觉进入新的课堂阶段。
(2)动手操作是开展空间与图形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
小学生空间概念的形成过程是直观的,一般比较容易理解直观的几何图形和概念,但有些抽象的几何概念不能直接理解,只能用直观的演示来理解。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性实验,让他们自己比较、折叠、剪切、拼写和画一幅图。根据实验结果,视觉、触觉、听觉等分析器官协同工作,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和巩固。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操作是一个思维内化的过程,是一个非言语行为在头脑中逐渐泛化并活跃起来的过程,即逻辑推理的过程。动手操作应贯穿教学活动。这个活动也叫做“动手”活动。
1,操作中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序、持久的视觉活动,在几何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除了利用已有的经验,学生还可以从观察活动中学习几何知识。在观察活动中,学生逐渐获得几何形状的表征。空间的概念是在一个人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的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方位的感知,对物体视图的初步理解,对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丰富的几何事实的积累,都需要他们去观察。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交流讨论,让学生了解现实的生活空间和常见的三维、平面图形,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
比如在三维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触摸和滚动带来的物体,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特征。
再如,在讲授对称图形时,学生可以利用折叠、绘制、切割等活动,逐步认识到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的表示法。在第一个时期,学生的视觉可以注意到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眼睛可以继续观察下一个物体一会儿,可以沿着图形轮廓保持积极的活动,但总的来说,儿童形成的空间概念还是模糊、笼统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观察图形的目的、准确性、顺序等方面有了较高的水平。
2.在运营中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耕耘者,也是智慧的创造者。”运营始于思考,思考服务于运营。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在体验中构建空间模型,感知体与体、面与面、线与线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位置、方位和变换,产生平行、垂直和角度,有各种组合和组合。通过掌握这些关系,学生可以理解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存关系,把握它们之间的稳定和变化,并内化为关于空间的几种结构,这就是空间的概念。但往往这个环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有些同学只是觉得“数学很有趣,好玩”,却不能好好思考数学。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游戏中学习。比如在教认识物体的时候,老师要求每个学生课前收集很多物体,比如药箱、八宝粥锅、积木、乒乓球等等。上课时,老师让学生拿,看谁拿得稳,拿得漂亮,然后做个比较,引导学生思考:“你怎么没把球放在最下面?”注意八宝粥坛子怎么放在底层。四个立体图形有什么区别?“这样,就不再需要老师一步一步的拉,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就成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
3.想象在操作中。
学生通过想象在不同的位置绘制和比较物体或实物模型,逐渐形成各种表象和初步的空间概念。
比如在教“观察物体”的时候,让学生在小组里观察茶壶,让学生猜猜小组里其他同学看到的茶壶是什么。并且经过想象,去同学的位置观察。在这个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