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
很多网友都拿出了自己孩子的亲身经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网友表示,孩子上了寄宿学校后,整个人变得内向、沉默,寄宿会伤孩子的心。但也有网友认为孩子寄宿后习惯变好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所以,住宿对孩子有好处。
那么孩子上寄宿学校好吗?
或许,正如网友们争论的那样,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为此,我收集了一些大人送孩子寄宿的理由:
我没有时间;家里没有老人帮忙带孩子;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家里学习氛围不好,让学校的学习氛围影响到孩子。.....也就是说,有的家长选择送孩子去寄宿,有的家长则是被动选择。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我相信大部分父母都会想和孩子在一起。毕竟那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最真实的爱。
但是为什么有些家长会主动送孩子去寄宿呢?
他们都有一个很好的理由给孩子,比如培养独立性,学会自我管理,比如给他一个更好的氛围。
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这里面还隐藏着一点点无奈:因为我不能很好的培养孩子的独立和自我管理能力,因为我不能给孩子带来更好的氛围。
很多年前,我的一个邻居把她3岁的女儿送到全日制幼儿园,每周接她一次。当时有大人羡慕地说:现在你们俩轻松了。
邻居笑着说:我们只是希望她能早日独立。
但是,更多的家长表示质疑:这个家长太残忍了。这么小的孩子放在别人的照顾下,没有安全感,怎么学会独立?
现在我们都知道,这么小的孩子,确实需要父母的高效陪伴。但问题是,在一些家庭氛围中,父母并不能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甚至有些家庭环境对孩子充满了伤害。比如有的父母长期吵架,甚至暴力对抗,会让孩子生活在恐惧中。比如一些情绪化的父母,不开心就拿孩子出气,孩子就成了他们负面情绪的垃圾桶。
这样的孩子已经不是登不登的问题,而是考虑哪一方能让孩子少受点伤害。
所以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陪伴孩子素质的问题。如果家庭能做好陪伴,就不存在孩子会不会去寄宿的问题。
他们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一个好的氛围,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好的影响,即使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多,也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
但我还是想说,在孩子小的时候,它不仅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孩子从家人自然的亲情和温暖的陪伴中获得爱的重要途径。
过早严重的分离,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不重要”和“被抛弃”的感觉。毕竟,学会爱和健康成长是人生最重要的一课,比获得任何能力和成就都重要得多。
如果家长真的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非要送孩子去寄宿学校怎么办?
父母需要明白寄宿不是一切。登机前,你要做好相应的全面准备。
这个准备不仅包括各种事情和父母自己的安排,更重要的是要为活着的孩子自己做好准备。
第一,孩子不要太小。
孩子越小,越需要父母的陪伴和爱。
一方面是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的获得。过早分离不仅会导致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幼儿身体虚弱,生活经验严重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差。他们很难应对外界的冲突和意外伤害。比如有些事情是我们力所不及的,但是当我们被欺负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妥协等等。
3岁之前,孩子的安全感形成,5岁之前,是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期。缺乏足够的父母之爱,导致孩子成长中情感发展的缺失,这在未来将很难弥补。
心理学上也有一种说法,7岁前的性格培养决定了孩子的一生。所以,至少在7岁之前,父母要尽可能多的陪伴孩子。
第二,孩子有独立生活和集体生活的能力以及心理适应的能力。
生活能力,包括孩子的自理、作息、行为习惯、独立性;心理方面,包括自我认知、认知水平、抗挫折能力等等。
这些大多是家庭环境中长期影响形成的。所以,孩子的独立其实是需要父母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而不是单纯依靠外界的培养。
很多时候,外界只是一个导火索。虽然环境会影响孩子,但更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于他自身的认知和感受。不一定因为大家都这么做了,孩子自然也会这么做。
例如,一些孩子会因为父母通常为他们安排一切而难以适应住宿的生活,导致他们的自理能力较差。当他看到周围的孩子都比自己能干时,他的反应很可能不是向他们学习,和他们相处,而是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处处不如别人,从而产生自卑感。有些孩子会被同学取笑孤立,变得孤僻,不合群。
一般来说,如果父母在家里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即使在外面还没有形成一些能力和习惯,孩子也会有意识地学习和成长自己,向周围的人学习,提升自己。
一位家长说,女儿初一开始寄宿后,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最后在初二下学期爆发。后来他让孩子上学,女儿接受了很多心理辅导,才终于走出来。
但另一名学生说:“我自己的经历是,住校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人生体验。独立自主,与人相处,才能更加珍惜父母的付出。”
这也可能是孩子在不同的成长环境中对适应的不同反应。当然也涉及到孩子生活的环境,接触的人等等复杂的因素。
第三,不要因为孩子寄宿就让孩子走。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住校,那是学校的责任。所以,我不在乎孩子的一切。这很容易增加事故发生的概率。
在学校里,一个老师面对面面对很多孩子,总有很多被忽略的地方,每天都有疏漏在所难免。但是孩子天性调皮好奇,难免会做出一些小冒险的尝试等等。这些都是不可控因素。只有家长及时、良好地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动向,才能提前预防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及时注意安全教育。
如果不关心孩子的病情,也会造成部分孩子出现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可以每天和孩子通一次电话,既能在温暖的通话中传递彼此的爱和关心,又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各种状况。
当然,这种理解并不是以控制为目的。首先,父母要信任孩子,否则孩子会封闭自己的内心,你永远也不会再知道他的真实情况。
第四,让有限的陪伴变成高质量的亲子时间。
孩子只有周末才回家,所以这两天是非常宝贵的公司时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家长不要把陪伴孩子当成一项任务,抱着心不在焉或者应付的态度。敏感的孩子容易读懂。这样他会更加确定“我在他(她)眼里不重要”,怀疑父母的爱,同时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被爱。
陪伴不一定是陪孩子玩,或者做好吃的,或者觉得孩子可怜,不让孩子工作等等。而是要通过细心的陪伴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爱,让孩子不会因为父母不够爱他们,觉得他们有困难而认为住宿送去学校。
比如和孩子聊聊天,在聊天中了解孩子这一周的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甚至一起静静看书都是一种很好的影响,是一种和谐的氛围。
其实不管孩子留不留下,最重要的因素还是父母是否给了他们高质量的爱。